愿所有好人,一生都用不上《第二十条》


本文系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
成年人总要讲圆融,是非问题把握住的前提下,大家都开心,才是成年人想要的结果。


年过七旬的张艺谋,越来越清楚,怎样“圆融”地拍好一部电影。主流价值观,必须要符合;核心冲突点,不能太平庸;投资与票房,技术型保障。
用这个逻辑反观《第二十条》,加入喜剧元素、热情拥抱热门演员,都是票房的技术型保障,而藏在糖衣之下的观点,依然尖锐,振聋发聩。


这次张艺谋想讲的是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的界定问题。能碰上这个问题的,在现实里都是苦难与悲剧。当然可以再拍一个《秋菊打官司》,但观众未必想看,春节档就更不合适。不如把它藏在一个小品里,在雷佳音和马丽的拌嘴声中,沉重的事也可以讲得轻松一点。
电影里最显性的受害者是村民王永强一家。为了筹钱给残疾女儿看病,跟村霸借了高利贷,开始了噩梦般的生活。村霸逼债,把王永强捆锁在门外,当着他的面,侵犯他妻子。


王永强挣脱束缚后,追上已离开的村霸打斗,村霸去车上拿刀,王永强出于害怕用剪刀捅死了村霸。但依照法律,王永强被起诉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第二个受害者,是公交司机。在自己的车上,看到流氓猥亵女乘客,冲上阻止流氓,缠斗中把流氓打成重伤,被判了三年故意伤害罪。
如果你觉得只有底层穷人才会遇到这些糟心事,那就大错特错了。雷佳音饰演的检察官韩明,大学时因为看不惯学长猥亵女生,愤然出头,被分配到了偏远地区,影响了前途。


人到中年,好不容易挂职到了市检察院,儿子因为看不惯校园霸凌,出手打了教导主任的儿子,被报警立案,很有可能因此留下人生污点、上不了重点大学。
于公,韩明是王永强和公交司机案子的主办人,同情被起诉者,但依照法理惯例,他必须要起诉两个可怜人有罪。于私,他觉得儿子见义勇为是对的,但如果被打伤者不同意和解,儿子就会留下案底,所以他必须劝儿子道歉。


所以韩明这个角色非常有意思,他也曾是热血青年,但被社会毒打了,人到中年只想学乖保前途。中年韩明不仅不热血,还习惯性爱贪小便宜,领导面前八面玲珑,妻子面前装傻充愣。
他想学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问对错,只管利弊,但公交司机的死、王永强妻子的跳楼、前女友现同事牺牲前途的坚持、妻子的被拘留,唤醒了韩明未凉的热血。
电影描述中的残酷现实中,不仅有成人,还有孩子。王永强借高利贷,是为了给孩子治病,聋哑妻子情急之下跳楼,也是为了救丈夫和被绑架的孩子。


公交司机服刑三年后,早已接受现实,但她女儿觉得不公平,坚持写材料让父亲上访。韩明的儿子不愿意对校园霸凌者道歉,他反问韩明:遇到这种情况你会选择袖手旁观么?
韩明无法面对这三个孩子,他倒背如流的法律法规,竟没有站在孩子眼中的正义一边。在公开审讯会上,韩明质问所有人:“法律应该让坏人的犯罪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的出手代价更大。不然的话,我们将把一个怎样的世界交给孩子?”


电影最后,一个圆滑的、世故的、油腻的、唯唯诺诺的中年男人,终于重拾少年之勇,以破釜沉舟之心,向权威与惯例发起了挑战,成就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也改变了很多人命运的走向。
《第二十条》上映之后,最高法、最高检连续发文,赞同电影中所说的,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司法机关的努力,应该是一场有关公平正义的双向奔赴。


“网红教授”罗翔也回忆了普法初心:法律中没有理性人,只有有血有肉的一般人,不要开启上帝视野,老是站在“事后诸葛亮”的理性人立场。
更为重要的是:人应该做一个真正正义的人,还是做一个假装正义的人?承受不义,还是行不义?对错重要,还是利弊更重要?这是电影《第二十条》提出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