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
同样是拿自己的体验和情感拍电影,讲母女情的《你好,李焕英》得到了大多数赞美,讲寻找自我的《热辣滚烫》却是褒贬不一。这中间的差别,无非是多了一个贾玲的身材变化。
“贾玲瘦了100斤”是一个巨大的营销点,但也会模糊电影本身的焦点。很多人抱着揭谜底的心态去电影院看贾玲到底瘦成了啥样,自然也会得出电影就是个“减肥Vlog”的结论。
其实《热辣滚烫》从头至尾并没有讲述太多胖的坏处,甚至没有提及“刻意减肥”。如果我们仔细捋一下剧情,简单说,就是一个没有目标感的老好人,重新找到自我和生活节奏的故事。
有没有一种可能,贾玲在这个电影中,也投射了很多内心的感受。虽然我们看到的贾玲,是一名优秀的喜剧演员,她让很多人感到自在和快乐,但很少有人会去追问贾玲,是否为这样的自己而感到快乐。
女主角“乐莹”这个名字,是“玲,l-ing”的拼音顺过来的发音。电影开场告诉我们,她人生最大的问题,是丧,没有交流欲,不愿意出门,副作用就是成为了啃老族。对社会没造成任何危害,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
她的妹妹,看废柴姐姐自然不顺眼,言语和行为上都有一种凌驾感,甚至觉得姐姐把房子过户给自己是理所当然。
社恐的乐莹还有一个好闺蜜和男朋友。虽然闺蜜抢男友的剧情很俗套,但注意,男友移情别恋的闺蜜,是同样不算苗条的李雪琴,分手的理由,也并不是嫌弃乐莹太胖,而是两人之间的交流出现了问题。
你看,电影已经在很小心翼翼地规避身材焦虑、对肥胖人士的歧视了。女主角乐莹遇到的问题不是肥胖,而是内心的失序。她反应迟钝,说话木然,但她真诚善良地对待每一个人,可是大部分时候,她会被视作一个没心没肺的背景板,好像拥有自动过滤伤害的能力,没人在乎她的敏感。
现实可没电影那么友善。贾玲吃过的苦,可能都被她的笑容给掩盖了。
贾玲报考志愿时,同时填了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与喜剧相声专业,结果两个专业都考上了。招生办打电话到家里问她选择戏剧还是喜剧专业,是母亲接的电话,因为口音问题,直接将贾玲送到了喜剧相声班。
那时候的贾玲,偶像是章子怡,和大多数漂亮姑娘一样,希望台上的自己,耀眼又美丽。能进戏剧专业绝不会想去讲相声,只能说命运弄人。
池莉写过一句话:男人不要嗑瓜子,女人不要说相声。自古以来,相声是男人的天下。误入相声界的贾玲,发现用尽全力,也很难打破这个结界。
相声没有完全以女性主导的作品,最多是男女相声,大多是夫妻主题,女性角色常是生活不如意的小媳妇形象,贾玲早年的角色都是如此,她称自己为“花瓶”。
后来贾玲摸索着进入了小品领域。2015年,33岁的贾玲搭档大美女瞿颖上了春晚,表演小品《喜乐街》,前者女汉子,后者女神,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圆润的贾玲,火了。
和所有女孩一样,贾玲为体重自卑过,都不敢和张小斐一起逛街买衣服。但悖论是,体重越重,梗就越多,粉丝也越多。为了节目效果,贾玲不停地在喜剧作品中自嘲,拿自己的身材开涮,从一个相声女演员蜕变为喜剧女王。
高情商、敢自黑、没有明星架子的贾玲,也成为娱乐圈独一份的存在。很多节目请贾玲去,就是她能让所有人开心自在,只要有贾玲在,尴尬就不存在。被恶意剪辑的事,贾玲真实经历过,可能吃准了她不会发脾气,为了节目效果打破善意的底线。
这是贾玲的职业优势,但何尝不是一种讨好与桎梏。就像电影《热辣滚烫》中乐莹和父亲聊天时说的,她天真的以为把所有苹果都给朋友,会得到更多朋友,但换来的只是别人以为她不爱吃苹果。
在贾玲的笑容与自黑面前,我们是否也自动过滤了她的敏感。
很多人看了预告,以为贾玲是为了喜欢雷佳音而减肥。很庆幸电影里没有这样处理。女主被男主身上追逐梦想的光芒吸引,但男主为了三万块放弃了梦想,这份光芒也就消失了。
真正促使乐莹改变的,是那些没有伤口的疼痛。她想赢一次,赢的是不再随波逐流的决心,赢的是拒绝别人的勇气,她喜欢拳击场上针锋相对后的拥抱,那是讨好型人格不敢想象的画面。
电影的片尾,尤其出彩。比赛没有逆袭,但乐莹发朋友圈说自己终于赢了。家人来看比赛,始终一脸不解,并没有出现套路里的拥抱、和解、大团圆。男主跑来示好,要请乐莹吃牛蛙,乐莹说自己不爱吃牛蛙,男主追问能不能一起吃饭,乐莹回答看心情,潇洒离去。
伤害过乐莹的人还留在原地,没有反思,也没有改变,世界依旧这样,没有更好,也没有更坏。但乐莹知道自己变了,更强大的自己,让伤害不再成为伤害。减肥只是爱上拳击后的附赠品,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才是电影最想表达的主题。
很多人说,还是喜欢胖胖的贾玲。但贾玲此刻真的可以酷酷回一句,我更喜欢瘦掉的自己。当然贾玲也可以选择胖回去,一切看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