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闹天宫》,中国动画电影出道即巅峰


春到华夏,时盛岁新。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影世界》特别推出“光影中国,光辉岁月”系列专题,重温经典国产电影,细数75载光影故事,与新中国一起追梦,在光影故事中,感受峥嵘岁月,镌刻光荣梦想。
近十年,我国动画电影肉眼可见的在崛起,《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长安三万里》,都是近几年不错的动画精品。在这之前,是漫长的蛰伏期,国内动画电影的票房长期被迪士尼、日本动漫占据。


中国动画电影的起点其实并不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动画电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大闹天宫》。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4分,时至今日再看,仍然会被它绮丽的画风所惊艳,很难想象这是一部六十年前的作品。
导演万籁鸣从小就对《西游记》的前七回感兴趣,从事动画行业之后首先想拍的就是《大闹天宫》,后来得到了当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的支持。


剧组还请来了当时在动画界很有威望的张光宇来担任美术设计,动画创作组组长严定宪在张光宇的造型上进行修改。
影片中人物造型借鉴了传统京剧中的脸谱,例如,猴王的桃子脸、三瓣嘴,巨灵神的黑眼圈,玉皇大帝的柳叶眉等等,无处不浸透着中式的浪漫、夸张和优美。


配色也美极了,时隔六十年看仍觉得高级,色调饱和且和谐,每一帧画面都像一幅浓郁的年画,充满瑰丽的想象力。
当时没有电脑制作,电影的制作全凭创作人员手上的画笔。普遍来说,10分钟的动画需要画7000到10000张原画,整部电影共计时长114分钟,光绘制时间就花费了近两年。


孙悟空形象定稿图
影片中无论是慷慨激昂的京剧鼓点,还是雍容华贵的视觉风格,都赋予了影片一种东方神话应有的瑰丽与肃穆,大胆的改编让故事脱离原著,有了独立的灵魂。在水墨画的动画风格以及中国式古典配乐下,东方韵味的独特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齐天大圣孙悟空也被赋予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形象。
电影上映后,大获成功,成为中国动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不仅国内观众为之振奋,海外观众也丝毫不吝啬对它的赞美。


美联社评价它:“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点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芬兰报界更是夸赞道:“(《大闹天宫》的)动画技术在国际动画界是第一流的,它把动画技术最杰出的特点和传统的东方绘画风格结合在一起。”
在1997年10月7日,98岁高龄的万籁鸣先生离开人世。在老人的墓碑上没有墓志铭,墓碑设计成了一卷展开的电影胶片,上面雕刻着一座云遮雾绕的花果山,在山中有他电影中的齐天大圣,大圣手搭凉棚,四处眺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