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为什么能火出圈?


春到华夏,时盛岁新。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影世界》特别推出“光影中国,光辉岁月”系列专题,重温经典国产电影,细数75载光影故事,与新中国一起追梦,在光影故事中,感受峥嵘岁月,镌刻光荣梦想。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湾又多……”


在电影《刘三姐》中,这悠扬动听的歌声,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不仅在华夏大地传唱,甚至外国友人也会哼唱几句。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掀起向国庆10周年献礼热潮。《刘三姐》的故事当时在广西地区已有师公戏、采茶戏、苗戏、侗戏、文场戏等各种不同的版本。编剧乔玉和导演苏里商量,能不能将其改编成电影或故事?在广西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电影《刘三姐》的创作提上日程。


1961年,新中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刘三姐》横空出世。影片中,黄婉秋自然纯美的形象、配唱傅锦华婉转又富有“山野”味的歌喉、秀丽旖旎的桂林山水风光,以及动人的爱情故事,和谐地融为一体。


影片迅速火遍全国,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最大的影片,甚至漂洋过海,受到香港同胞以及东南亚、欧美地区华人的喜爱。影片在香港放映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观看风潮,在新加坡创造了两年两次连续上映120天的放映纪录,被马来西亚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在美国上映时,打败了世界名著改编的电影《飘》的纪录。


1963年,这部被誉为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佳作,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奖等荣誉。
在电影《刘三姐》中,最经典的桥段莫过于对歌环节。山歌属于劳动人民,它与劳动场景完美地契合,乘船打鱼、砍柴采茶、织布织网……伴随着歌声,这些辛苦的劳作变得快乐。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给著名艺术家、电影中“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回信时说:“电影《刘三姐》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确实如此,《刘三姐》的故事植根于深厚的民间文学土壤之中,又汲取了广西山歌文化的精华。影片以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为背景,融故事性、诗意性和观赏性为一体,情景交融,美不胜收。这样一部“土生土长”的电影,却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甚至架起了中外沟通的桥梁,这就是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


电影《刘三姐》诞生至今已逾60年。60年的岁月沧桑,非但没有褪去刘三姐的风采魅力,反而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对于这样一部经典之作,我们应该珍视其传递的人性和民族文化内核,保护其文化价值的传承,让“刘三姐”的魅力永葆青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