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刃》:直指未成年之恶


本文系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
公众的正义与个体的正义之间究竟有着怎样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位单亲父亲,含辛茹苦将女儿抚养到高中,将女儿视若生命,却在某天不得不面对心爱女儿被人凌辱致死的悲惨现实。但犯下这样惨无人道罪行的,是三个未成年的男孩。
电影《彷惶之刃》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小说一经问世便引起热议,因为它将未成年犯罪问题赤裸裸摆在了公众面前。每个人在看的时候,都会有强烈的代入感:如果你是这位父亲,女儿被未成年男生凌虐杀害,法律无法让未成年罪犯偿命,你该对这些人渣复仇吗?


电影弱化了原著中的悬疑成分,也没有拍成一个复仇爽剧。故事一开始,大家就知道了施害者和受害者是谁。电影的重点,落在了父亲的选择上。
王千源饰演的父亲,建筑工地工作,家境并不富裕,当他得知女儿被害后,一开始也只能绝望地坐在公安局门口,等待警察给自己一个交代。
当他意外知道了杀害女儿的凶手藏身地点,看到了女儿被凌辱被施虐的视频,作为一名父亲,那一刻的愤怒是无法用理智去平复的。所以当其中一名未成年凶手出现时,这位父亲几乎是依靠本能反杀了凶手。


未经法律允许的复仇,让这位父亲从受害者变成了罪犯。在自首与继续万劫不复的复仇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与之对应的,是王景春扮演的警察,他需要捍卫的,是法制意义上的正义。
未成年逃犯,和女孩的父亲,都成了他追捕的对象,但在他内心深处,“犯罪哪儿分大人孩子,都是坏人。”彷惶的不仅是父亲,还有这位警察。
电影末尾,父亲追上了未成年凶犯,警察追上了父亲。警察拿枪指着父亲,逼迫他放下武器,但父亲嘶吼着说,“法律会制裁他们,也会给他们机会”。父亲终究扣响了复仇的扳机,来自于法制的子弹也同时射向了父亲……


这部同名小说之所以得到了日中韩三国的翻拍,是因为现实中无数起类似的未成年恶性罪案屡屡发生,最终却都以受害者的家属痛不欲生,施害者却得以免于惩罚、改名换姓重新开始生活为结束。
如果施害者将年龄作为逃脱惩罚的护身符,而不是得到应有的审判,那改变就势在必行!


虽然这个撕心裂肺的故事是小说里的,是大银幕中的,但我们都知道,是现实中一个个未成年暴力犯罪案件的发生,最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刑法》已于2021年得到了修正,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也需承担刑事责任。
一面是法律的进步,另一面,希望生而为人,都能自律自重,让“彷惶之刃”,不再有举起的那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