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
春到华夏,时盛岁新。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影世界》特别推出“光影中国,光辉岁月”系列专题,重温经典国产电影,细数75载光影故事,与新中国一起追梦,在光影故事中,感受峥嵘岁月,镌刻光荣梦想。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作为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至今广为传唱。
这部1956年拍摄、时长124分钟的电影《上甘岭》,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是我国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上映后引起轰动,成为一代人的观影记忆。影片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豆瓣评分高达8.4分,并被不断改编成各种舞台作品。
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共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战斗激烈程度更是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大战最高水平。
“上甘岭”的名字是后来取的,那里一开始就是朝鲜中部五圣山南麓597.9米和537.3米两个无名高地,战争中山头被削平2米,变成一片焦土。战斗结束后为了方便纪念就取名为“上甘岭”。
1952年,毛泽东同志得知上甘岭战役的惨烈战况后,指示有关部门要将志愿军将士的先进事迹拍成电影,在全国范围广泛宣传。长春电影制片厂很快组成了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导演,林杉、曹欣、沙蒙、肖矛担任剧本创作。
为了更能体现影片中此次战役的真实性,导演组亲自去朝鲜实地考察,长达200天的“战地生活”。虽然过了四年,但主战场还是一片地狱般肃杀的氛围,那里寸草不生,没有任何活着的动物痕迹,土里和断树桩上,到处都是弹片和弹皮。
导演组还去了当年的坑道遗址,据说一进去就感觉到窒息,坑道远比电影中的更狭窄,只有1.5米高、1.2米宽,人站在里面不能全身直立,只能猫着腰在里面走。
经过一番研究,导演组放弃了全景式叙述的手法,将影片的视点投向上甘岭战役中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于是有了我们熟悉的故事:志愿军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带领下,在缺水、缺粮、缺弹药的条件下,打退了数倍于自己、拥有飞机坦克汽车大炮的美国侵略者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象钉子一样钉在了上甘岭,彻底粉碎了敌人先夺上甘岭再占五圣山,从而消灭我志愿军主力的妄想。
《上甘岭》的巨大成功,也开启了新中国拍摄战争电影的热潮。从1956年至1978年,涌现出了《长空比翼》《友谊》《奇袭》《三八线上》《英雄坦克手》《英雄儿女》《碧海红波》《激战无名川》《飞虎》等一批优秀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
志愿军们的舍生取大义的革命精神,成为了《上甘岭》英勇团结的英雄史诗,也成为了人民军队乃至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