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
从长江溯流而上,跨越6300公里的锦绣山河,定居中国的日本导演竹内亮,用纪录片的方式,给长江写了一封悠长的情书。
2010年,竹内亮为日本NHK电视台拍摄制作《长江天地大纪行》纪录片时,被中国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吸引,由此产生了迁居中国的念头。后来竹内亮在中国结婚,定居在长江边的南京,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天可以看见缓缓穿城而过的长江,壮美极了。”
十年前竹内亮拍长江时,最大的遗憾是没能拍摄到“长江源头的第一滴水”,再加上他很好奇“十年前遇到的这些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于是有了重走长江之旅,也有了电影纪录片《再会长江》。
老实讲,竹内亮异乡者的身份,以及纪录片对真实的高浓度要求,观看前多少有点令人忐忑。但纵览全片之后,才知在真诚和纯粹面前,担心都是多余的。虽然纪录片视真实为生命,却也很难做到绝对不偏不倚的客观,记录者的立场、视角、心态,多少会体现在他的镜头和剪辑中。
尤其是竹内亮主动出镜,融入受访者,把自己变成拍摄的一部分,已经打破了纪录片的常规。这种情况下,唯有好奇之下还有善意,格局之内还能共情,才能拍出像《再会长江》这样令人信服又动容的纪录片。
《再会长江》不仅溯源长江,也交汇时间长河。时间和江水同时奔腾向前,却也留下了各自的痕迹。在影片中,我们欣喜的看到,减污减排之下,流经重庆的长江水比十年前更加清澈,泸沽湖纯然似镜,如梦似幻。但忧虑接踵而来,地球变暖带来的冰川消融,让长江水源退缩加剧。
江边生活的人们亦是如此。71岁的老人在重庆做了一辈子的挑山工,一身肌肉,比年轻人体力还好,他依靠这份工作养活4个孩子,但随着城市发展,也自知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棒棒”了。
三峡水位上升,周边居民集体迁居,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也有因为搬迁、生意大不如从前的船餐夫妇。女性地位强大的摩梭族姑娘甄甄,婚后几乎没做过饭,一边煮糊了米线,一边发出爽朗的笑声。
同样美丽的藏族姑娘茨姆,去上海见过世面以后,回来后却依旧接受了母亲的包办婚姻,所幸已成长为一名干练的民宿老板,实现了少女时的梦想。
你看时间流淌过这些人,正如流淌过我们自己,生活有惊喜,也会有遗憾。竹内亮作为一个旁观者,带着全然的接受记录一切。他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甚至带着强烈的同理心与受访者同哭同笑,也让这部纪录片有了不一样的温度。
但无一例外,大家都在努力生活,无论是几十年如一日挑重物的“棒棒”,去外省打工的山里姑娘,还是不愿离开家乡执着开民宿的茨姆,和同样热爱家乡以养羊为生的旦真,都在为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不能忽视的,还有群体的努力。我们对祖国“基建达人”的人设早已习以为常,但当我们顺着竹内亮的眼睛,再次审视三峡工程、亲历升船机载着邮轮平稳度过113米落差大坝时,何止自豪,还有莫名的感动。
《再会长江》在日本率先上映,竹内亮说:“日本观众的反响令我们感到惊讶。有一位观看了电影的日本老人很激动。他告诉我们,他曾在多年前到过中国,从电影里看到了中国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也看到了中国人为了梦想而努力的样子。”
片尾,影片以倒叙的方式,回顾了长江的流程。从皑皑雪山上的第一滴水,到毛细血管一般的沱沱河,再到热烈奔腾的三江汇合,一路途径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最后壮阔入海。“母亲河”这个称呼,在短短的回放中,忽然赋予了我们具体可感知的温度与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