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边有个小卖部》可能是今年最难评的电影


本文系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
继《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摆渡人》之后,张嘉佳推出了电影新作《云边有个小卖部》。这次没有张一白导演,也没有王家卫站台,张嘉佳干脆甩开了膀子,自写自编自导,让这部作品变成了一部纯粹的个人作品。


目前从评价来看,两极分化严重,要么是大赞“温暖治愈”的五星好评,要么是“满脸问号”的一星差评。张嘉佳用一部电影,划分出了两个完全不能沟通的平行世界。
要命的是,好恶两端的人,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互相攻击时所称的“黑粉”或“水军”。


先说说电影的优点。《云边有个小卖部》这本书且不论文学造诣如何,它能打动部分读者,一定是具备了让特定人群共情的能力。故事的主人公刘十三,小镇青年,资质平平,融不进大城市,但幸好还有回得去的故乡。
事业虽然受挫,但有外婆的疼爱,儿时青梅竹马的恋人陪伴,人生也算有出口。内卷严重的社会现状下,多少在外漂泊的年轻人渴望像刘十三一样,有个回得去的云边镇。
再加上张嘉佳最擅长的,是将平凡的存在文艺化,他不一定是个优秀的作家,但一定是个优秀的文案。有人喝不下鸡汤,也一定有人甘之如饴。


所以《云边有个小卖部》“归乡”的主题,以及它的表达方式,本身没有太大问题,也符合当下的热门话题。
影片画面很美,虚构的云边镇拍出了世外桃源感,两位主演气质干干净净,搭配好听的配乐,当风光片或者MV去欣赏,不能不说赏心悦目。
然而关键问题是,这是一部电影。在有限的两小时里,一部好的电影应该是一部丝丝入扣、配合精妙的仪器。


这台仪器需要的不仅是还不错的故事,几句有趣的台词,以及若干漂亮的画面,还需要对无数可信细节的合理编排、符合人物身份的考究台词、恰到好处的情节铺陈与推动、以及对节奏和结构的合理把握。
电影语言,和文本语言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一个还不错的故事,和读起来很有感觉的文字,如果不能落实成一个结构合理、细节充盈的剧本,对电影来说就是一种灾难。很可惜,会写书的张嘉佳,还尚未掌握电影语言。


所以电影《云边有个小卖部》,情节松散,拼凑感强,台词尴尬,逻辑有缺陷,强行转折与煽情,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很多书粉并不能接受对于电影的批评,他们给出的建议是:看完原著再来点评电影吧!
确实,很多电影作品改编自文学作品,但没有一部电影会要求观众读完原著再来观影,就连余华那么先锋晦涩的《河边的错误》,也不敢这么要求观众。
如果读原著是无碍观影的前提,侧面证明电影的讲述有一定问题。


从《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到《摆渡人》再到《云边有个小卖部》,这种略显“自嗨式”的电影创作,似乎成了张嘉佳一以贯之的风格。而两天1.5个亿的票房,也证明了它的受众存在性。
相比胡歌高圆圆主演的《走走停停》上映了半个月才勉强九千多万。这两部电影各自的受众,也一定处于两个平行世界,无法理解,无法沟通。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