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特人,清代对柯尔克孜族的称谓。史称坚昆、鬲昆、黠嘎斯、吉利吉斯、 乞利乞思、吉尔吉斯等。准噶尔人称呼他们为“布鲁特”,蒙古语意为“高原人”,后来清朝也沿用了这一叫法。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分为东西两部, 东布鲁特游牧于乌什、阿克苏西北,伊犁西南,共有五部落;西布鲁特游牧于喀什噶尔北部河西部、叶尔羌西南部;共有四大部落。
01历史渊源
布鲁特在汉朝时被称为“坚昆”, 居住在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一带。这里降水丰富,分布着大片的森林和草原,布鲁特“人皆长大,赤发、析面、绿瞳”,具有明显印欧特征,从事游牧生活,兼营农业和渔猎。
当时匈奴强大,坚昆从属于匈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遣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率领5000步卒从居延海深入大漠,结果李陵率领的偏师与匈奴单于率领的8万骑兵在浚稽山相遇,最后寡不敌众,矢尽粮绝,李陵被俘投降。匈奴且鞮侯单于对李陵十分器重,封李陵为右校王,慷慨嫁女,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地区。李陵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逐渐融入坚昆之中(《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记载:“黠戛斯自称李陵之后,与国同姓”)。
8世纪中叶鄂尔浑突厥文称坚昆作Qïrqïz,唐朝通用的汉译名是黠戛斯,或纥扢斯。唐初,黠戛斯属薛延陀汗国。632年,唐朝发使聘问。648年,其首领失钵屈阿栈入唐,唐以其部为坚昆都督府,任失钵屈阿栈为都督,隶燕然都护府。后黠戛斯被回纥打败,为回纥属部。9世纪30年代末,回鹘汗国内乱,不久,黠戛斯发兵攻灭之。回鹘部众分数支南下和西徙。黠戛斯追击西迁回鹘部众,曾一度占领安西与北庭,但不久退出。此时黠戛斯可汗牙帐由睹满山(又作贪漫山,今苏联叶尼塞河上游萨彦岭)之北迁到睹满山之南;南邻吐蕃,西南连葛逻禄。吐蕃之通葛逻禄,畏惧回鹘抄掠,往往需借黠戛斯护送。845年,唐曾册立黠戛斯可汗为宗英雄武诚明可汗。
契丹强大以后,黠戛斯又被驱逐到叶尼塞河老家,931年,黠戛斯归附辽朝,辽朝设立“辖夏斯国王府”,作为其属国。蒙元统治时期,黠戛斯被称为吉利吉思或乞儿吉思,那里的人民被称为吉尔吉斯人。
02西迁
吉尔吉斯人的西迁有着漫长的历史进程。元朝灭亡后,蒙古瓦剌部开始强大,吉利吉思成为瓦剌的属部。也先统治时期,曾强迫一部分吉尔吉斯人离开叶尼塞河,远迁到外西北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也先死后,瓦剌势力衰弱,吉利吉思摆脱了瓦剌的控制。
16世纪,鞑靼向瓦刺大举进攻,迫使瓦刺退居西北。一部分吉尔吉斯人也向西南移动,迁至天山南北的伊塞克湖和阿克苏、喀什一带。
随后的岁月,瓦剌逐渐演替为漠西蒙古卫拉特部,而吉利吉思也分化为四部。17世纪前40年代,吉利吉思从属于喀尔喀蒙古。
再后来,漠西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吉利吉思于公元1667年又成为准噶尔部的属民。
在准噶尔部崛起的同时,俄罗斯帝国也开启了向东扩张之路。1581年,俄国哥萨克翻越乌拉尔山。1598年,灭亡西伯利亚汗国,占据鄂毕河中下游,建立了托博尔斯克和塔拉等一系列要塞。17世纪20年代又并吞了叶尼塞河流域,并加速向勒拿河推进。
俄国哥萨克在吉利吉思的地盘修建了托木斯克、叶尼塞斯克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要塞,强迫吉尔吉斯人和其他当地部族缴纳毛皮税。为了达到目的,哥萨克不惜绑架人质,焚毁房屋,抢占牧场。
俄国的扩张贪得无厌,不断蚕食吉尔吉斯人的领地,这激起了吉尔吉斯人的强烈反抗。吉利吉思刚开始依靠喀尔喀蒙古阿勒坦汗来抵御俄国入侵,后来得到了准噶尔的庇护。
从巴图尔珲台吉开始,一直到僧格统治时期,准噶尔不断向俄国声明“吉尔吉斯人是我的属民”,并且通过军事手段对俄国要塞进行围攻。俄国人被迫同意谈判解决问题,双方商定以鄂木河和鄂毕河上的黑角沿线为界,大体上以鄂木斯克与托木斯克连成直线,以北属俄国,以南属准噶尔。
但俄国人并不信守承诺,等到准噶尔军队远离后,又开始新一轮的蚕食。
噶尔丹即位后,采取同俄国结盟对抗清朝的策略,不断抽调吉尔吉斯人充当炮灰加入抗清战争。这就造成了北方边境的空虚,俄国哥萨克加速了向南殖民的步伐。
到了策旺阿拉布坦统治时期,由于大清帝国已经把漠北喀尔喀蒙古纳入版图,准噶尔汗国的东部边界受到大清的挤压,而汗国的北部和西北部边界也感受到了同样强大的俄罗斯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准噶尔为了避开俄国的锋芒,计划把吉尔吉斯人迁往别处。吉尔吉斯人由于在对俄战争中伤亡巨大,不得不听从准噶尔的决定。1702年秋天,在2500名准噶尔士兵的带领下,吉尔吉斯人背井离乡,举族翻越萨彦岭,迁到额尔齐斯河东南草原。这时他们大约有三千至四千帐。
其中一小部分吉尔吉斯人在萨彦岭和唐努山之间的河谷地带定居下来,成为今天的图瓦居民。
其他大部分吉尔吉斯人选择继续西迁,一直来到伊塞克湖周围地区,与历史上迁来的吉尔吉斯人汇合,成为今天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
后来由于准噶尔的残暴统治,又有一部分吉尔吉斯人远走中亚费尔干那盆地,另一小部分迁至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附近的高山地带,形成我国的柯尔克孜族。
当然在叶尼塞河的老家,也有一些吉尔吉斯人选择留了下来,他们就是现在俄罗斯联邦的哈卡斯人。
03归附大清
康熙后期至乾隆初期清准对峙之时,清朝尚未与西天山地区的布鲁特发生任何直接接触和联系。清朝获知布鲁特敌视和反抗准噶尔的情报后,对布鲁特表示重视,在商讨西北边防事务时,多次考虑布鲁特因素对准噶尔的威胁和牵制作用;并虚构出与布鲁特关系友好的假象,要挟和劝诱准噶尔认罪息兵、议和定界;甚至将布鲁特视为潜在盟友,谋划联络布鲁特夹击准噶尔。清朝密切关注着布鲁特的动向,有意识地搜集关于布鲁特与准噶尔关系的情报,并将其常态化、制度化。清朝对布鲁特的这一早期认知虽有一定的依据,但更多的是建立在传闻基础上的单方面想象和期盼。此时,准噶尔正值鼎盛时期,虽然一些布鲁特敌视和反抗准噶尔,但仍有众多布鲁特服从和追随准噶尔,布鲁特的威胁和牵制在准噶尔对清朝的军事行动中发生的实际作用十分有限,清朝意图联络布鲁特夹击准噶尔的愿望和计划也并未实现。而清朝所获关于布鲁特的情报虚实难辨,也曾给清朝的西北边防决策和军事行动造成了误导和损害。
外西北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被清朝统称为布鲁特人。布鲁特分东、西二部。东布鲁特距离伊犁西南1400里,在天山西段北麓的伊塞克湖(当时叫做特穆尔图淖尔)附近,共分为5个部落。
西布鲁特在东布鲁特的西边,在布哈拉汗国的东边,距离喀什噶尔城西北300里。从喀什出发,经过鄂什山口翻越葱岭可以到达那里。在清朝中期以前,西布鲁特一共有15部落。
1757年,清朝击灭准噶尔汗国,收复天山北路。两年后,又平定了天上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乱。从此以后,整个西域重归大一统帝国版图。乾隆帝也给西域取了一个新的名字——新疆(取故土新归之意)。
清军在讨伐阿睦尔撒纳的过程中,兵锋直抵巴尔喀什湖。哈萨克中玉兹首领阿布赉汗在爱古斯河畔迎接清军,正式表示归顺清朝,并且要求遣使到北京入觐。
随后,中玉兹使团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帝。阿布赉汗上书:“臣阿布赉愿率哈萨克全部,归于鸿化,永为中国臣仆”。
中玉兹臣服清朝的消息传到了中亚各地后,引起了轰动。随后大玉兹和小玉兹在1762年也派遣使团到北京朝觐,确立了宗藩关系。
1758年,清朝定边将军兆惠在追捕准噶尔残部时到达东布鲁特地区,东布鲁特五部正式归附清朝。表文有:“我部久思投诚大皇帝,为准噶尔所阻,不能自通,今得为天朝臣仆,实望外之幸”。
公元1759年,西布鲁特15个部落臣属于清朝。其首领给乾隆帝上表称:“……当率诸部,自布哈尔迤东二十万人众,皆作臣仆。”
随后,归附大清的藩属国越来越多,葱岭以西的浩罕、塔什干、巴达克山等等也都纷纷表示愿意归附。
然布鲁特人贫而悍,轻生重利,喜虏掠。乾隆以后,边吏率庸材,抚驭失宜,往往生变。嘉庆十九年,孜牙憞之案,枉诛图尔第迈莫特,其子阿仔霍逃塞外,愤煽种类图报复。二十五年,叛回张格尔纠布鲁特数百寇边,有头目苏兰奇入报,为章京绥善叱逐。苏兰奇愤走出塞,遂从贼。道光四年,张格尔屡纠布鲁特扰边。五年九月,领队大臣色彦图以兵二百,出塞四百里掩之,不遇,则纵杀游牧之布鲁特妻子百馀而还。其酋汰列克恨甚,率所部二千人追覆官兵於山谷,贼遂猖獗。於是有八年重定回疆之役。
迨同治三年,布鲁特叛酋田拉满苏拉满与库车土匪马隆等句结为乱,逆回金相印等乘之,新疆沦陷十有馀年。光绪四年,钦差大臣左宗棠遣刘锦棠收复南八城,驻军喀什噶尔,有布鲁特头目来谒锦棠,愿仍归中国。自言部落十四,盖即向之西布鲁特也。而东布鲁特接伊犁边者,又有五部:曰苏勒图,曰察哈尔,曰萨雅克,曰巴斯特斯,曰萨尔巴噶什,已投附俄罗斯矣。光绪初,俄人并吞浩罕后,西部亦大半为俄所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