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6日,克里米亚公投后,常年居住此地的俄罗斯人终于回到了俄罗斯的怀抱,在他们弹冠相庆的时候,有的人则在暗自神伤。
在众多无力的反对声中,才回到故里安定不久的鞑靼人,显得格外落寞。他们曾经是这片土地的征服者和主人,最后又被迫流亡它地。
而现在,他们成了这片土地的少数派,他们为之奋斗了百年的独立梦,又一次被击碎了。
克里米亚鞑靼人的起源
克里米亚鞑靼人或克里米亚塔塔尔人(乌克兰语:Кри́мські тата́ри,克里米亚突厥语:Qırımtatar),或称“克里米亚人”(Qırım, Qırımlı),是原定居于克里米亚半岛的突厥语民族。他们最早可追溯到辛梅里安人、斯基泰人、希腊人、哥德人、切尔克斯人,后与西迁的突厥人特别是匈人、可萨人、钦察人 和乌古尔人混血,形成克里米亚鞑靼人。他们与伏尔加鞑靼人、西伯利亚鞑靼人、利普卡鞑靼人、诺盖鞑靼人等不同,受乌古斯人影响较大。鞑靼14世纪改信伊斯兰教。
蒙古金帐汗国衰落后,哈吉.格来在贵族势力的支持下,建立了克里米亚汗国。
这一时期的奥斯曼帝国,势力达到了鼎盛,15世纪70年代,克里米亚汗国战败后,不得不向奥斯曼帝国俯首称臣。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为了谋求在高加索地区战胜沙皇俄国,也做出了一些让步,克里米亚汗国拥有克里米亚半岛北方的行政自主权和军事自主权。
作为交换,必要时鞑靼人要配合奥斯曼军队,在草原上袭扰俄罗斯人,对俄罗斯的军队形成威慑和牵制。
克里米亚的南部,彻底沦为奥斯曼帝国的属地,依托这里,土耳其牢牢遏制了俄军的出海口。
鞑靼人和俄国的恩怨
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末,鞑靼人主导的克里木汗国,多次发动对俄罗斯进攻。
1572年,克里米亚汗国趁着俄国内乱之际,一举攻陷了俄国首都莫斯科,虽然在莫洛季战役后大败,从此一蹶不振,但是仍然逼得沙皇俄国筑起了长城抵御。
18世纪80年代,经过彼得大帝改革后的沙皇俄国,实力大涨,已经准备重新拿奥斯曼帝国开刀。可此时的奥斯曼帝国,面对新兴的西方强国侵犯,早已力不从心,不得不在克里米亚进行消极地防御。
继承了改革遗产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更是野心勃勃,靠武力打败了土耳其军队和鞑靼军队,一举征服了克里米亚半岛。
至此,克里米亚汗国灭亡,鞑靼人彻底失去了对这片土地的掌控。日薄西山的奥斯曼帝国虽然战败,并没有放手之意,它们和俄国之间的战争一直在这个地区进行着。
在交战的过程中,俄罗斯人为了充实战争力量,以俄罗斯人为代表的斯拉夫人,大批迁居克里米亚,并逐渐形成了不小的势力。
1853-1856年,鞑靼人迎来了一次命运的转机,土耳其和俄国再一次爆发战争,由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对战争估计不足,英法联军的干涉直接将俄军赶出了克里米亚。
不幸的是,战后,鞑靼人呼吁独立的声音被英法无视。俄国虽然为战争的失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在法国的调停下,俄国又一次把克里米亚收入治下,鞑靼人遭受了俄国的血腥报复,大批鞑靼人逃亡异国他乡。
近代的鞑靼人
1917年,沙皇俄国深陷一战泥潭被拖垮,土崩瓦解之际,遗留在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宣布成立克里米亚民主共和国。
十月革命后,克里米亚成了白军反抗苏维埃俄国最后的堡垒,随着苏联红军吹响进攻的号角,克里米亚独立的愿望彻底成为了泡影。
1944年6月,纳粹德国发动对苏联的进攻,一部分在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听信了德国的花言巧语,试图颠覆苏联对克里米亚的统治。
一失足成千古恨,德国失败后,克里米亚不但被取缔共和国资格,降级为州,还被并入了乌克兰。与此同时,为了防止鞑靼人捣乱,苏联将大批鞑靼人从克里米亚驱离,分散在俄罗斯各地。直到1967年,克里米亚的鞑靼人才初步摆脱了被歧视和打压的命运。
鞑靼人对独立充满了无奈
在鞑靼人多年的折腾过程中,克里米亚逐渐形成了以俄罗斯人为主体民族特征,鞑靼人的数量,在苏联解体之前,锐减到不足4万人。
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重新移交给了乌克兰,虽然许多鞑靼人的回归,人数仍然少得可怜,仅仅到了30万人而已。
无论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是好是坏,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对俄罗斯的好感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可是如此微弱的群体力量,始终走不上历史的舞台,也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
相比之下,俄罗斯人在克里米亚苦心经营,经历了漫长岁月之后,发展到了100多万人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2014年克里米亚独立的时候,愿意归附俄罗斯的人有那么多。
事到如今,克里米亚的鞑靼人仍然为了独立而奔走,可是如今的乌克兰战乱四起,只会让他们的希望更渺茫!
鞑靼人想要恢复在克里米亚的自治权,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经历了一个世纪折腾,他们的生活逐渐平静了下来,或许这才是他们最应该珍惜的。
在众多无力的反对声中,才回到故里安定不久的鞑靼人,显得格外落寞。他们曾经是这片土地的征服者和主人,最后又被迫流亡它地。
而现在,他们成了这片土地的少数派,他们为之奋斗了百年的独立梦,又一次被击碎了。
克里米亚鞑靼人的起源
克里米亚鞑靼人或克里米亚塔塔尔人(乌克兰语:Кри́мські тата́ри,克里米亚突厥语:Qırımtatar),或称“克里米亚人”(Qırım, Qırımlı),是原定居于克里米亚半岛的突厥语民族。他们最早可追溯到辛梅里安人、斯基泰人、希腊人、哥德人、切尔克斯人,后与西迁的突厥人特别是匈人、可萨人、钦察人 和乌古尔人混血,形成克里米亚鞑靼人。他们与伏尔加鞑靼人、西伯利亚鞑靼人、利普卡鞑靼人、诺盖鞑靼人等不同,受乌古斯人影响较大。鞑靼14世纪改信伊斯兰教。
蒙古金帐汗国衰落后,哈吉.格来在贵族势力的支持下,建立了克里米亚汗国。
这一时期的奥斯曼帝国,势力达到了鼎盛,15世纪70年代,克里米亚汗国战败后,不得不向奥斯曼帝国俯首称臣。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为了谋求在高加索地区战胜沙皇俄国,也做出了一些让步,克里米亚汗国拥有克里米亚半岛北方的行政自主权和军事自主权。
作为交换,必要时鞑靼人要配合奥斯曼军队,在草原上袭扰俄罗斯人,对俄罗斯的军队形成威慑和牵制。
克里米亚的南部,彻底沦为奥斯曼帝国的属地,依托这里,土耳其牢牢遏制了俄军的出海口。
鞑靼人和俄国的恩怨
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末,鞑靼人主导的克里木汗国,多次发动对俄罗斯进攻。
1572年,克里米亚汗国趁着俄国内乱之际,一举攻陷了俄国首都莫斯科,虽然在莫洛季战役后大败,从此一蹶不振,但是仍然逼得沙皇俄国筑起了长城抵御。
18世纪80年代,经过彼得大帝改革后的沙皇俄国,实力大涨,已经准备重新拿奥斯曼帝国开刀。可此时的奥斯曼帝国,面对新兴的西方强国侵犯,早已力不从心,不得不在克里米亚进行消极地防御。
继承了改革遗产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更是野心勃勃,靠武力打败了土耳其军队和鞑靼军队,一举征服了克里米亚半岛。
至此,克里米亚汗国灭亡,鞑靼人彻底失去了对这片土地的掌控。日薄西山的奥斯曼帝国虽然战败,并没有放手之意,它们和俄国之间的战争一直在这个地区进行着。
在交战的过程中,俄罗斯人为了充实战争力量,以俄罗斯人为代表的斯拉夫人,大批迁居克里米亚,并逐渐形成了不小的势力。
1853-1856年,鞑靼人迎来了一次命运的转机,土耳其和俄国再一次爆发战争,由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对战争估计不足,英法联军的干涉直接将俄军赶出了克里米亚。
不幸的是,战后,鞑靼人呼吁独立的声音被英法无视。俄国虽然为战争的失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在法国的调停下,俄国又一次把克里米亚收入治下,鞑靼人遭受了俄国的血腥报复,大批鞑靼人逃亡异国他乡。
近代的鞑靼人
1917年,沙皇俄国深陷一战泥潭被拖垮,土崩瓦解之际,遗留在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宣布成立克里米亚民主共和国。
十月革命后,克里米亚成了白军反抗苏维埃俄国最后的堡垒,随着苏联红军吹响进攻的号角,克里米亚独立的愿望彻底成为了泡影。
1944年6月,纳粹德国发动对苏联的进攻,一部分在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听信了德国的花言巧语,试图颠覆苏联对克里米亚的统治。
一失足成千古恨,德国失败后,克里米亚不但被取缔共和国资格,降级为州,还被并入了乌克兰。与此同时,为了防止鞑靼人捣乱,苏联将大批鞑靼人从克里米亚驱离,分散在俄罗斯各地。直到1967年,克里米亚的鞑靼人才初步摆脱了被歧视和打压的命运。
鞑靼人对独立充满了无奈
在鞑靼人多年的折腾过程中,克里米亚逐渐形成了以俄罗斯人为主体民族特征,鞑靼人的数量,在苏联解体之前,锐减到不足4万人。
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重新移交给了乌克兰,虽然许多鞑靼人的回归,人数仍然少得可怜,仅仅到了30万人而已。
无论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是好是坏,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对俄罗斯的好感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可是如此微弱的群体力量,始终走不上历史的舞台,也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
相比之下,俄罗斯人在克里米亚苦心经营,经历了漫长岁月之后,发展到了100多万人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2014年克里米亚独立的时候,愿意归附俄罗斯的人有那么多。
事到如今,克里米亚的鞑靼人仍然为了独立而奔走,可是如今的乌克兰战乱四起,只会让他们的希望更渺茫!
鞑靼人想要恢复在克里米亚的自治权,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经历了一个世纪折腾,他们的生活逐渐平静了下来,或许这才是他们最应该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