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算法模型:密度聚类!!


大家好,我是kk,今儿来说说关于密度聚类的一些事情~
密度聚类(Density-Based Clustering)是一种聚类算法,它侧重于识别高密度数据点形成的区域,并将它们划分为一个簇。
这种方法适用于非凸形状的簇和处理噪声数据。在本文中,探讨密度聚类的原理,提供详细的公式解释,展示如何使用Python实现密度聚类,以及通过可视化图形来说明其应用。
我们将以一个虚构的电信公司客户分布数据集为例,演示如何使用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算法进行密度聚类。
项目概述:电信公司客户分布密度聚类
原理
密度聚类的核心思想是查找数据空间中的高密度区域,并将它们视为簇。
这通过计算每个数据点周围的密度来实现,密度定义为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数据点数量。
密度聚类算法的一个典型代表是DBSCAN,其基本原理如下:
核心点(Core Point):在半径ε内至少包含MinPts个数据点的数据点被视为核心点。
边界点(Border Point):在半径ε内包含少于MinPts个数据点,但位于核心点的ε-邻域内的数据点被视为边界点。
噪声点(Noise Point):既不是核心点也不是边界点的数据点被视为噪声点。
密度可达(Density-Reachable):如果点p可以通过核心点集合的连续链接从核心点q到达,那么p是从q密度可达的。
密度相连(Density-Connected):如果存在一个核心点c,使得点p和点q都是从c密度可达的,那么p和q是密度相连的。
DBSCAN算法通过识别核心点和密度可达性来构建聚类,同时将噪声点排除在外。
公式详解
在DBSCAN中,我们使用以下公式来定义密度可达性:
ε-邻域:对于数据点p,其ε-邻域N(p)包括距离p不超过ε的所有点。
密度直达:数据点p通过ε-邻域内的数据点q密度直达,当且仅当q是核心点。
密度可达:数据点p通过ε-邻域内的数据点q密度可达,当且仅当存在核心点链C1, C2, ..., Cn,其中C1=q,Cn=p,对于任意Ci和Ci+1,Ci+1通过ε-邻域内的某个数据点密度直达Ci。
模型训练
使用Python来实现DBSCAN算法,并对虚构的电信公司客户分布数据进行密度聚类。
import numpy as np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DBSCAN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创建虚构数据集data = np.array([[2, 3], [2, 5], [3, 3], [4, 3], [9, 10], [10, 10], [10, 11], [11, 10], [15, 10]])# 训练DBSCAN模型dbscan = DBSCAN(eps=2, min_samples=2)clusters = dbscan.fit_predict(data)# 可视化结果plt.scatter(data[:, 0], data[:, 1], c=clusters, cmap='viridis')plt.xlabel('X-axis')plt.ylabel('Y-axis')plt.title('DBSCAN Clustering')plt.show()
运行上述Python代码后,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可视化图形,显示了DBSCAN聚类的结果。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簇,而噪声点通常被标记为-1。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使用了一个较大的ε值(eps=2)和一个较小的MinPts值(min_samples=2),以更好地说明密度聚类对于非凸状分布的数据的优势。
实际情况下,可以根据数据集和需求来调整这些参数,以获得最佳的聚类结果。
如果你感觉文章还不错,点赞、转发起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