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高铁超载的事屡见不鲜,一节车厢居然能塞得下两百多号人。在我国,超载的高铁是发不了车的,可是在日本,超载95吨照样跑,于是很多人就怀疑中国的高铁技术是不是不如日本。
1978年,中国领导人乘坐日本新干线时说道:“我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日本和德国作为世界高铁的先行者,新干线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全线开通。那个时候,中国的绿皮火车速度有多快呢?由东方红三号内燃机牵引,每小时可达120公里,跑起来咣当咣当响,加长钢轨制造不出来。这时的日本已经开始采用分布式动力车厢技术了。当时日本的新干线上行驶的列车名字很有意思,日本人把它叫做银色子弹头,也叫光。众所周知,光是目前人类已知传播速度最快的物质。
日本高铁技术发展的确比中国早,不过它的速度并没有多快,按照目前中国的标准,新干线就不能算高铁,新干线的设计速度只有每小时210公里。按照我国的高铁标准,起码要跑到每小时350公里,所以日本高铁能够超载九十多吨,我国的不可以。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二者是平方级关系,速度增加一倍,动能增加四倍。高铁也是要刹车的,动能太大,到了站点刹不住可怎么办?所以规定不可以超载。
但是专家们在设计高铁列车时肯定有大量的冗余,现实情况又是另外一种局面了。永远不要低估中国人春节回家的热情,为了回家过年,什么点子都能想出来。坐高铁不能超载,那就选择到站补票。到站本来是一批人下去,另一批人坐上来,结果呢?只上不下,最后列车走不动了。铁路交通部门还依据这个现象发明了一个专业名词,买短乘长。
2024年2月15号,海南广播曾报道广州高铁超载严重,车厢里塞得满满当当,导致动车弹簧卡死走不了了,乘务员在车厢里也被挤得寸步难行。中国人回家过年很有意思,大包小包的往家里带,公司发的年货、礼品甚至是被褥也要带回家,春节就几天假,被子非要带回老家洗一洗,沾沾家乡的味道。中国铁路部门也很无奈,先买短程上车,中途补票是符合规定的,可是在运力紧张的时候,很容易导致动车超载。没有办法,很多补完票的人车票无法兑现,只能被迫下车。有顾客表示,平时补票有90%的几率能成,春运期间下降到了15%。这也反映了一个情况,目前中国高铁运力不能满足春运的需求,还是要多修。
日本的高铁在设计之初理念就与我们不一样,新干线沿途人口密集,所以日本专家把动车里面设计得很简洁,座椅什么的都很小,站票位置比较多,车厢的空间利用率很高。正因为如此,日本人就考虑到了严重超载的情况,所以动车在速度和运载人数上做了取舍,速度慢一些,人塞得满一些。通常来说,日本的动车座位数量没有中国的多,因为一个座位起码可以提供两个站位,座位少能承载的旅客就多,可见日本人在空间上有多么节俭。
当然,这不是说日本人设计的动车就比中国好。中日两国国情不一样,日本目前高铁总里程三千多公里,很多支线非常短,例如今年开通的新干线北方支线,全长只有125公里,设计时速是每小时260公里,跑完全程都花不了1个小时。这样的动车即便是没有座位,人挤人,乘客也是能忍受的。放在中国就不行了,中国国土面积实在太大了,不是设计列车的专家不想提高空间利用率,真的那样做的话,许多乘客会受不了。按照设计人员的想法,每个人都有位子坐,短程的乘客站一会儿就下去了,这样的动车怎么会超载呢?如今我国很多动车设立了卧铺,日本新干线则压根不需要,像韩国、日本这些面积狭小的国家体会不到坐动车10个小时是什么感受。在日本新干线上坐10个小时,列车已经开到东海了。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是哪种设计,超载都是不好的,很容易发生事故。另外对动车也很不友好,经常超载的高铁维护起来也比较麻烦,使用寿命会大大缩短。如果你搜一下新干线事故,会发现每年都有报道,不是漏油就是底盘裂,平时的小问题积攒起来就会出大事。超载九十多吨能走也不是什么值得吹嘘的,我们在这方面比较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