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景N0.16:上海的书店 5


追寻城市记忆:文化地图
上海这座城市,除了摩登的表象之外,还是一座文化之城。
上海有数不清的书店,每一家都惊艳了时光,如梦如幻……
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脚步,穿梭在光阴里,看看这些先锋书店以及它们所处的非凡的外部环境。

图源:网络
席莉带您走上海N0.15:
上海的书店5:二酉书店 & 恒基·旭辉天地
二酉书店(TOYOU BOOKS),以书为山,诗为树,花为缀,茗为香,酒为伴,爱书人与爱酒人的神来之笔。
恒基·旭辉天地(THE ROOF),旭辉携手法国建筑大师让·努维尔,共同打造的一座融汇东西方风格、充满想象力的建筑。

二酉书店(TOYOU BOOKS)
书店名字来自“大酉山和小酉山”,古代学者为避免秦始皇焚书而保存典籍的地方,是中华文化传续的象征。
这个名字还包含两个创意:一是“二酉加一点即为酒”,店主是位爱酒人士;二是英文名“TOYOU”的谐音。

摄影:席莉
书店呈现的是一种复合业态,书为山,诗为树,花为缀,茗为香,酒为伴 —— 花、茶、诗、书、酒相伴,人生夫复何求?
自然,书店不仅卖书、看书,也是品茗、赏酒、闻香、论诗和听禅的地方。

摄影:席莉
与书香、花香加咖啡香的西方经营理念相比,二酉书店独具东方魅力,带有古风味道。
继钟书阁松江旗舰店和朵云书店旗舰店之后,Wutopia Lab 俞挺设计的二酉书店于2021年5月1日开放。

摄影:席莉
仅仅三周后,二酉书店就位列大众点评黄浦区书店音像店排行榜第一名,成为网红书店。
设计师将“大酉山”和“小酉山”搬进了书店。经过空间意象化之后,成为“看得见的山”和“看不见的山”。

摄影:席莉
进门就看到“一座白色的山”,是由白色的人造石制作的书架,光线从石壁中透出来。这是看得见的小酉山,也是新书精品推荐区。
小酉山边的水井滴泉体现中国式的禅意,隐喻“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摄影:席莉
穿过书架和隔墙,来到书店的主要空间,这便是大酉山的内部。
连续不断的酒红色穿孔铝板形成“洞口”,与书架形成各种空间,就如同在大山中穿越山洞的空间感受,这是所谓“看不见的大酉山”。

摄影:席莉
大酉山因为其大而看不见。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里不仅能体验丰富的空间感觉,也能体会“步移景异”的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精髓。

摄影:席莉
大酉山的空间可以做展览和路演,无处不在的鲜花点缀书架、吧台、书桌和门口。“仙山才能花开不败,知识才能流传百世。”
两山之间的“洞天福地”是留给书店主人自己的空间(秘境),是主人安放心灵的处所。

摄影:席莉
设计师赋诗一首:“繁弦催斗酒;姚紫羡青茶。三市藏二酉,周游不问家。”
壶中方寸虽小,却可知“天外有天,当止则止”,悟“道非可道,应行便行”。这是商人的自省和处世之道。

摄影:席莉
中国传统的文人雅士往往既爱书也爱酒,诗酒人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理念主要来自旭辉林总的想法。他想做一个特别的书店,能展示生活方式的书店。

摄影:席莉
设计师俞挺认为,书店应该不仅吸引原本爱书的人,还应能吸引原本不爱书的人。两人一拍即合,彼此成就。
二酉书店就像一首小诗,它呈现的淡定和安静是设计师想要反映的一种情绪,对抗城市中的不安和躁动,“战胜自己才能抚慰他人”。

图源:网络
俞挺认为,建筑师可以拿书店来理解这座城市。人们对于书店的反应,就是对这座城市文化的理解和反应。
二酉书店是文人和商人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也是建筑师对中国美学的理解。它所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空间意境和禅意,则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质。

图源:网络

恒基·旭辉天地(THE ROOF)
恒基·旭辉天地项目位于上海内环黄金地段,是“将老上海石库门里弄文化与现代摩登文化融为一体的区域”。

摄影:席莉
近年来,旭辉开始转型成为“城市综合运营商”,为城市更新进行探索和尝试。

摄影:席莉
在市中心黄金地段打造一个独具魅力的建筑,是旭辉在该项目上的出发点和目标。

摄影:席莉
让·努维尔(Jean Nouvel)被誉为全世界最具创造力的建筑师之一,被称为“建筑师中的电影导演”。

摄影:席莉
他的作品则被称为“建筑界的爱马仕”。

摄影:席莉
努维尔擅用钢、玻璃和光,作品既新颖又与基地环境有机融合,体现文化和创新。

摄影:席莉
代表作有卢浮宫·阿布扎比、卡塔尔国家博物馆、“马赛曲”大楼等。他反对千人一面的克隆建筑,又深受“结构主义”影响。

摄影:席莉
THE ROOF具有浓郁的法式风情。整个项目由两栋建筑构成,贯穿其中的是一条半开敞的、立体的“街道”,地下2层,地上6层,遍布草木、鲜花。

摄影:席莉
半私密的公共空间满眼都是红色,热烈、浪漫,但在南侧建国东路沿街立面一点都看不出,应该是考虑到街景的协调而做出的“让步”。

图源:网络
让·努维尔秉承“好的建筑一定不能突兀于周围环境,要自然地融入”的理念。

摄影:席莉
设计团队在找灵感阶段,在“新天地”一带来回“压马路”。最终发现,具有生活气息的城市空间才是这个片区成为经典的原因。

摄影:席莉
设计提出几个充满人情味的空间元素:街道、庭院和屋顶。项目取名“The Roof”。

摄影:席莉
项目最终呈现出的效果是:由2500个花钵组成的一座城市“立体花园”。

摄影:席莉
建筑外立面上的花钵像极了上海老洋房阳台上的花花草草。

摄影:席莉
它成为上海市中心的一个“绿肺”。两侧办公楼内的上班族则体会到如同塞纳河畔“花神”与“双叟”般的法式风情。

摄影:席莉
为了与周边普遍不高的建筑街景相协调,地块内建筑总高不超过24米。

摄影:席莉
结构上采用宽扁梁、管线穿梁等手段,最大限度控制净高。

摄影:席莉
建筑设计中,大面积的红色一般慎用,容易造成视觉上的不适,甚至影响人的行为。

摄影:席莉
但是本方案采用“沙色”,即在UHPC材料中掺入色粉实现调色,红得热烈而不俗艳。

摄影:席莉
施工中需要严格控制板材拼接造成的色差。

摄影:席莉
世界级大师充满奇趣的空间设计,由本地工程师克服重重困难原真体现,这是一次高难度的创作。效果不错。

摄影:席莉

场所精神
受疫情影响,“上海的书店”系列先做5期。还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书店,日后再逐一呈现。
目前上海正在打造“文化之都”,全力打响“上海文化”的品牌。把小小的书店做成精品,是一种城市精神。

图源:网络
就像设计师俞挺说的,人们对于书店的反应,就是对这座城市文化的理解和反应。也许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所以,把书店打造成网红并不是目的。而是要让书香渗透到生活中,让原本不喜欢看书的人也能爱上读书,这才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图源:网络
这5期节目意在推崇两点:
一是书店与生活方式的结合。

图源:网络
书店可以与多种业态相结合,但具体与哪些业态结合,不应盲目照搬已有的网红书店。
对书店的理解,就是对文化的理解,也是城市精神的体现,必然有品味上的差异。

图源:网络
二是建筑设计注重场所精神。
“场所”在狭义上的解释是“基地”(site),而广义的理解是“土地”与“脉络”(land & context)。

从某种意义上说,“场所”是记忆的物化和空间化(sense of place),“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举一个例子,某地块原本是中学,现在要做酒店。有人说,这个中学承载着一部分城市记忆,要保留几栋建筑。有人说,建筑没有保留价值,记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延续。

图源:网络
如果不讲“场所精神”,这好像是个技术问题,拆不拆房的问题。如果理解“场所精神”,那这两种观点根本是鸡同鸭讲。
之前节目中讲到长宁来福士广场,原本是圣玛利亚女中,改造后究竟好不好,对不对?这里面同样体现对“场所精神”的理解。

图源:网络
很多城市都在学上海,但真正了解上海这些年的发展之后可以知道,上海真正的优势是人才优势,并不完全是技术上的优势。
城市建设是各种理念“物化”“具象化”的结果,而真正的差异在于过程中各种思想的交锋和最后的选择。讲得抽象一点,就是管理水平。

图源:网络
再回到俞挺所说:人们对于书店的反应,就是对这座城市文化的理解和反应。可能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

图源:网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席莉带您走上海。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往期回顾
每周一景N0.15:上海的书店 4
每周一景N0.14:上海的书店3
每周一景N0.13:上海的书店2
每周一景N0.12:上海的书店1
读书笔记073:直到那一天  Un avion Sans elle
百期回首·随笔1 Thoughts on the 100th Day
读书笔记072:逃离 Runaway
读书笔记071:荒原狼 Der Steppenwolf
服饰专辑2:英伦风 British Style
读书笔记063:存在主义咖啡馆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