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娃就要升小学的粑粑麻麻举个爪🤚~
不过,今天不是来跟大家分享学科预备和兴趣取舍的,而是想跟大家唠点轻松但又不太轻松的话题,算是一份给粑粑麻麻的“避坑指南”——
基于小学和幼儿园对孩子各项能力的不同要求,来跟大家唠唠,在我看来,那些有“准小学生”的家庭,需要在孩子入学前做哪些“戒断”工作,才能帮助孩子更丝滑地适应小学生活。
当然,这篇文章也不仅仅是写给那些娃在今年 9 月就要入学的家长的,更是建议每一个学龄前儿童的粑粑麻麻都看一看~
毕竟,幼小衔接并不是一节速成课,而是一个至少持续 3 年的马拉松,虽然临阵磨枪不亮也光,但早做准备会更从容不迫。
好啦~话不多说,下面我们就进入正题:如果你家孩子在一年内就要上小学,那么以下这 4 件事,建议逐步中断掉!
一、
保姆行为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园老师不仅会带孩子做各种各样的活动,也会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
不仅在学校有人照顾,在家里更是个“小祖宗”。大家应该很熟悉,在幼儿教育界流传着一个算式 5+2=0,意思是孩子 5 天在幼儿园培养的习惯,周末 2 天时间就能回到解放前,哈哈~
为什么呢?很简单,很多时候家长们都已经下定决心让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结果每次最先“心软认输”的还是自己:
宝宝不会做,忍不住替娃做~
宝宝不愿做,立马就妥协~
BUT,上了小学,吃喝拉撒这些事,通通都得自己来,对孩子的自理能力要求很高。
首先,就是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从在家里穿衣穿鞋、系红领巾、整理笔袋、收拾书包,到在教室收拾位斗、喝水吃饭上厕所……不仅娃应该在上小学前就做好准备,粑粑麻麻也应该在孩子升学前学会“少操点儿心”,否则,必然会迎来应该“兵荒马乱”的 9 月😂😂😂
再一个,就是有关学习的自理能力。与幼儿园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小学有学业的要求。
当然,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幼小衔接都非常重视,但这里萌医生想强调一点,我们需要明确,不论我们为孩子操心的再多,学习终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作为父母,我们当然应该起到引领作用,为孩子的将来做打算,发现他的兴趣天赋,为应试教育做准备,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但绝不要“超纲”,去抢孩子的活干,比如——
连包书皮都不让孩子自己来;每天帮孩子收拾书包整理书桌;帮孩子决定先写哪一门作业;从来不让孩子参与选择自己的文具;孩子上网课时永远把先把一切准备好然后在一旁监督干涉……
这样做带来的后果,就是那句话“当父母为孩子做太多时,孩子就不会为自己做太多”。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做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而这些有关于学习的自理能力,在幼儿园阶段就可以慢慢培养了,虽然这时还没有小学紧俏的课程安排,但孩子也会需要完成一些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小朋友合作,进行体育活动……那么,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孩子以下的能力:
懂得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比如在外面上兴趣班或是在家上网课,知道上什么课需要为自己准备什么东西;
学会爱护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并能按照课程表整理书包和文具,有条理地整理自己的房间、书桌;
学会使用纸、剪刀、卷笔刀、胶水、橡皮和其他工具等;
有倾听和复述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
亲子共读
对于抽象的文字书籍,孩子并非天生就感兴趣,而父母是一个很好的媒介,能够将书带到孩子的世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但,也绝不能让它成为孩子阅读的唯一方式,我们得在合适的时间“叫停“亲子共读。
叫停亲子共读的第 1 个理由是: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能力。这是孩子在上小学前必须具备的能力,毕竟我们不可能等娃上小学了还跟孩子一起看他的教科书😂😂😂
那么,什么时候是“合适的时候”呢?在我看来,只要孩子已经对某个类型或是某个难度的书籍具备自主阅读的能力,或是有一天孩子对你说“妈妈,我想自己看这本书”时,我们就需要慢慢退出了。
不过,叫停亲子共读并非是说父母再也不关注孩子的阅读情况,而是一个身份上的转变,我们需要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陪伴者。
亲子阅读不再局限于家中,不再局限于陪孩子一起读书或是共读一本书,而是成为了亲子之间默契的交流,精神上的陪伴,比如和孩子讨论他想讨论的书籍,辩论一个小议题,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目和作家……
叫停亲子共读的第 2 个理由是:防止从亲子阅读蔓延到亲子学习。
如果家长在该退出的时候不退出,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这种依赖也会蔓延到今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所有中国家长都闻风丧胆的“辅导作业”。之前咱们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讲了“辅导孩子作业的 4 个锦囊”,但这是在孩子低龄或是“幼小衔接”阶段,为了让孩子适应的辅助教育手段。
而教育的责任在家长,学习的责任在孩子,我们总不能辅导孩子一辈子。
因此,不仅仅是陪孩子读书,陪孩子上网课、陪孩子写作业,这些行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通通都需要逐步“叫停”。
比如我们家团子刚开始上网课的时候,每种课我们第一节都陪着上了一次,但通过这一次的观察就发现,团子根本不需要陪,反而我们大人在旁边还会分散他的注意力,自此之后,不论是录播还是直播课,都是他一个人上。
(PS:除了火花思维课,因为这个课实在是太好玩太有趣了,我自己也非常感兴趣,所以征求了团子的同意每次都去蹭他的课😂😂😂)
我们能做的除了用心观察他的学习情况,就是在他需要我们的时候出现,比如围棋课课后的对弈、英语课的亲子 PK 小游戏……还有就是在他取得“小成就”时在一旁吹“彩虹屁”🌈🌈🌈
三、
刷手机短视频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现在的小孩一出生就能接触到大量的电子产品,当我们还来不及搞明白打开智能电视到底分几步时,不少孩子却已经玩手机溜得飞起。
而如今电子产品堪称新一代“带娃神器”,对于给孩子玩手机这件事,可能在很多家庭都有类似的情况——
当孩子哭闹不停而家长自己又忙到爆炸时,打开手机或 iPad,往孩子面前一摆,又能偷得清净一刻。
对此,萌医生表示理解,但似乎又不敢完全赞同,因为,分散孩子注意力容易,再想夺回来就难了——
“一看手机就安静,手机收了就撒泼。”
“吃饭玩手机、坐车玩手机,不给就会一直哭。”
不过,作为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家长,我们必须认清一个现实——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数字媒体的世界中,我们学习、工作、娱乐、交流、支付方式都被数字化了,一味想要孩子逃避电子屏幕的影响,不现实也不可能。
与其严防,不如引导宝宝熟悉与适应电子产品,并从中更好地汲取营养,因此,萌医生的态度是:不禁止孩子用手机,但限制孩子用手机的功能。
首先需要限制的,就是无营养的短视频。
对即将要上小学的孩子来说,面临的最大的考验就是:信息量的剧增和信息输入方式改变。
学龄前,孩子较大的信息输入也就是学习,我们一般会尽量采取更有趣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动画、绘本、音频乃至老师和粑粑麻麻生动的讲解。
然而上了小学,信息输入方式主要就是两种,文字和老师并不会特别生动的讲解,那么显然,谁更适应这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谁就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而短视频,刚好和这些是相悖的,会在不知不觉中削弱孩子获取信息的能力:一节课45分钟,一条短视频几十秒不到;课堂信息量巨大,短视频基本没有信息量可言;课堂内容较为枯燥,短视频却主打一个吸引眼球……
这些短视频通常节奏很快,场景也非常复杂,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大脑能够接收到的有效信息是非常少的,几乎不会留下任何有价值的记忆。
这就是我们刷了一下午的短视频,最后回想起来啥都没记住的原因。
对孩子来说就更是如此了,很多时候,他们往往来不及思考,就已经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和场景,这种单向的输出形式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育是非常负面的,甚至有可能会让孩子怠于思考。
因此,萌医生是非常非常不建议的给孩子刷短视频的,相反,在学龄前尽可能让孩子大量地接触文字信息,只将电子产品作为孩子学习和看一些优质动画片的工具。
比如熟悉咱们的朋友都了解,我们家为了防止娃刷手机、接触没有营养的信息,直接用学习机取代一切。
目前我们家的学习机上除了课程内容外,只给两娃精挑细选了 4 种优质动画片:阿嘟白泽、小狐狸、土豆逗和小小优趣;游戏更是只有一个:home town,这个是全家一起玩的,完全把它当成自己的家园在建造😆😆😆
△阿嘟白泽
△小狐狸
△土豆逗
△小小优趣
四、
无序规划
很多人觉得孩子上小学,作息规律很重要,但萌医生觉得,重点不在于作息,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想法一天一个样,不必非要把孩子框定在一个作息表里,把每天过成一个样。
所以比起作息是否规律,我更在意的是孩子做事情有没有“规划性“,做一件事情能不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不过,如果是单纯要求孩子定制相关的计划,他们压根做不到,因为孩子的年龄认知水平摆在那儿,可能还不懂计划为何物,为什么要计划。
这个时候,就需要粑粑麻麻的帮衬,从日常生活中入手,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地培养孩子的规划能力。
在我们家,所有有关孩子学习的事情,我和团子妈从来都是跟两娃商量着来的。
比如上兴趣班,一开始棋类兴趣班,团子是象棋围棋都上的,上了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就问他,你觉得这两种需要都学?两个都学累不累?最后团子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只学围棋。
这其实就是在引导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安排事情,即使这两个他都感兴趣,也必须做出选择,有时候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坚持。
再比如,小团子最早上的思维课是小猴 AI,但上了没多久团子就抱怨说太简单没意思,后来我们就和他一起找一起试,最后换成了火花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他明白了学习并不是只要认真努力就行,学习的本质是“了解自己未曾了解的事物”,所以首先得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以及合适的方法。
现在,小团子完全明白自己在学什么,分为学科课程和兴趣课程两大类;知道自己每周固定要上哪些课,科学一节、围棋一节、思维两节、小河狸两节;也知道哪些是每天必学的,语文、数学和英语。
所以每天团子从幼儿园放学,我也会打电话(给团子配了个电话手表)跟团子沟通:你今天放学打算干什么?
比如昨天团子对自己的安排就是:先出门骑自一会儿行车,然后回家刷 15 分钟ABC reading ,再带着妹妹一起看 20 分钟馒头大语文,到点再上一节火花思维课。
这就是在为小学生活做准备,等上了小学,我完全不想规定他一回家就开始学习,但我希望团子非常清楚自己需要干什么?想干什么?
同时,也希望他能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做这些事情的意义在哪里?比如今天有几门课的作业?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今天的作业和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什么关联?哪个部分是老师今天讲的知识点,哪些是之前学过的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比如,团子现在数学课是上的最多的,一共上三个课,新加坡数学、高斯导引、学而思培优,上了一段时间,我就会问他,你知道为什么数学要上 3 种课吗?这三种课程的区别在哪里?
小团子现在已经能根据他的上课感受自己总结出——
新加坡数学的奥赛课 cp 是最难的,他上这个是因为在数学方面能力比较强,目的是为了以后参加竞赛,所以妹妹上的就是更简单的基础课 ap;
第二难的是高思导引,主打一个难题巧解,侧重技巧和方法,题目非常活,学习目的是为了培养思维能力;
PS:大家看到这个熊猫头老师了吗?回头单独和大家聊聊这个事,只能说,能听到这位老师的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略微简单一点的是学而思培优,是跟小学教材同步的,但比教材上的还是明显难一点,学习目的是为了把基础打好。
总的来说,就是要有规划,也要知道这么规划的意义。
萌医生说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啦!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就在右下角帮我点个在看吧!
我是萌医生,让我们在这里,一起成长吧!
推荐阅读
End
欢迎大家点击在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哦!
设计: 游鱼 | 责任编辑: 游鱼 | 撰文: 萌医生
公众号又改版啦!
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篇文章哦!
点一下在看,给我一点鼓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