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吗?“香薷” 是解锁千年草本的养生密码,还主治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



香薷属于唇形科:
唇形科是一个大的植物科,包含许多常见的草本和灌木植物。
香薷,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这个属包括多种植物,其中一些种类被用作草药。‌

香薷,中药名。
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直立草本, 密集的须根。
香薷的别名: 香菜、石香薷、石艾。小香薷、野苏麻、香薷草、香戎、香茸、香葇等等!
香薷的生长环境
生于路旁、山坡、荒地、林内、河岸,海拔达3400米。
其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香薷是一种直立草本植物,高度可达0.3~0.5米,具有密集的须根。
它喜欢生长在海拔0~3400米的路旁、山坡、荒地、林内、河岸等地,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香薷的分布区域
香薷的分布广泛,除了新疆和青海外,几乎遍布中国各地。
它还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印度、中南半岛和中国,以及欧洲及北美也有引种栽培。

香薷的生长形态及特征:
原植物 江香薷 直立草本,高55~65cm。基部的分枝较长,向上的分枝渐短。茎四棱形。
叶对生;叶柄长0.7~1cm,被小纤毛。
叶片披针形,长3~6cm,宽0.6~1cm,顶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具5~9个锐浅锯齿,侧脉明显,上面黄绿色。
被短柔毛,间有长绵毛,下面较淡,主脉上为长柔毛,余为短柔毛,两面均具凹陷腺点。
总状花序密集成穗状、长2~3.5cm,苞片覆瓦状列,倒卵圆形或圆卵形,先端短尾尖,全缘,上面上半部被疏柔毛,下部近无毛。
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上半部密生凹陷腺点,边缘具长睫毛,脉7~9条,自基部掌状生出。
花萼钟形,长4mm,宽2~2.5mm。外被白色柔毛及凹陷腺点,内面在喉部以上被白色绵毛,下部无毛,萼齿5,钻形或披针形,近相等。
花期6月,果期7月。江西分宜、新余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 夏季茎叶茂盛、花盛时择晴天采割,除去杂质,阴干。
药材性状: 茎方柱形,基部类圆形,直径1~2mm,节明显,节间长4~7cm;质脆。
叶对生,边缘有疏浅锯齿。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苞片圆卵形或圆倒卵形;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

气清香而浓,味微辛而凉。
性味归经: 味辛,性微温。归肺、胃经。
香薷的全草入药:用于治疗急性肠胃炎、腹痛吐泻、夏秋阳暑、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霍乱、水肿、鼻衄、口臭等症状。
此外,其嫩叶尚可喂猪。香薷能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主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功能与主治: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 : 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克;或煎汤含漱。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表虚者忌服功效与作用。


禁忌人群
阴虚火旺、肾功能不全者
不宜同食
性温热的食物。
香薷归肺经、肝经,主要用于宣散风
热。
为不影响其药效,尽量避免和温热的滋补品或性热的食品如生姜、鳖肉、辣椒等一起服用。


食用方法
香薷一般内服,多入汤剂。香薷煎汁内服时,常用量为3~10g。
常用使用方法
发汗解暑宜水煎凉服;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外用: 取适量香薷,捣敷于患处;或煎汤含漱。
香薷一般多入汤剂,煎汁服用,也可以制成散剂或丸剂服用。
但中药材的使用须辨证论治,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随意使用,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偏方和广告宣传。


本篇章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依据;如有疑问?请遵嘱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服用!切记不要随意搭配药物进行食用!
植物之美,源于自然之恩;分享植物知识,感受乡间美好!草木情,乡间味,都是草药至宝。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关注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