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一种生态医学,以自然为基础,以人体为中心,以和谐为目标,展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美好景象。中药丰富人类生活的内涵,展现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它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亮色,展现了人类对生命的崇尚和尊重。
鬼针草的别名
鬼钗草、鬼黄花、婆婆针、盲肠草、鬼骨针、跳虱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刺儿鬼等,地方不同叫法不一样。
鬼针草数属于 菊亚科—向日葵族
鬼针草菊亚科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菊目
科:菊科、菊亚科
族:向日葵族
鬼针草优美花语鬼针草的花语是惜别、离别、思念、相守、约定等。
它是一种生长在乡野山野的花草,花朵娇艳美丽,散发着迷人的小花清新的自然之美。
鬼针草的分布区域
鬼针草主要分布在 中国的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具体分布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的田边、路旁边及荒地方。
鬼针草的生长环境
鬼针草经常生长在公园、牧场、村旁、路边及荒地中,一年生草本。高50cm—100cm,在从海平面到海拔3600m高的水道、河岸、湿地、森林边缘、开阔林地、草地等亦有分布,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宜在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或黏壤土中生长。
当气温回升至10℃左右且土壤比较湿润时,鬼针草种子开始发芽;当气温达到20℃以上时,其生长速度加快;25—30℃左右时鬼针草生长速度达到最高峰。鬼针草花期8—9月,果期9—11月。
鬼针草的生长形态特征
茎直立,钝四棱形;两侧小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无舌状花,盘花筒状;瘦果黑色,条形,略扁;花期8—9月;果期9—11月。《李时珍医学全书》中最早记载鬼针草:“生池畔,方茎,叶有桠,子作钗脚,着人衣如针。北人谓之鬼针”。
鬼针草属于草本,亚灌木,或灌木。叶至少下部对生,全缘,有锯齿或分裂。头状花序有异形小花,辐射状或稀盘状;边缘的小花雌性,结果实,或无性;中央的小花两性,结果实或不育;或头状花序仅有同形两性花,稀雌雄异株。总苞片1至多层,草质,稀干质或膜质。花托有托片,托片离生,稀连合,抱持小花或内旋。雌花花冠舌状,全缘或有2—3齿;两性花花冠管状,上部(檐部)4—5浅裂。花药上端有附片,基部全缘、钝或箭形,有尖或短尾状的耳部。两性花花柱分枝顶端截形或有附片,被乳头状突起或短毛,或不育花的花柱不分枝。瘦果常扁压或有棱。冠毛刺状或短膜片状,或无冠毛。
秋季开黄色小花,头状花序。瘦果长线形,长1.5cm,直径约0.2cm,成熟时黑褐色,顶端冠毛芒状,有小倒刺,能钩粘人衣服。全草入药,秋季采取,鲜用或晒干。
鬼针草的功效与作用
鬼针草 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功效。
鬼针草用于阑尾炎、肾炎、胆囊炎、肠炎、细菌性痢疾、肝炎、腹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喉炎、闭经、烫伤、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皮肤感染、小儿惊风、疳积等症。
具体作用分析如下:
鬼针草的作用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
1.清热解毒:鬼针草苦寒,入肺经,能够疏散肺经风热,可用于清热解毒。
2.祛风除湿:鬼针草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可以祛风除湿等功效。
适宜人群
风热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痛者
食用方法泡水喝
按医嘱取适量鬼针草泡水后可以直接饮用。
鬼针草内服外用皆可。鬼针草煎汁内服时,常用量为15~30g左右,如果用鲜品用量加倍一点。
鬼针草经常使用方法鬼针草外用时,取适量鬼针草,捣敷或取汁涂于患处;或煎水熏洗。
鬼针草一般多入汤剂,煎汁服用,也可以用鲜品。但中药材的使用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随意使用,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偏方和广告宣传,以免耽误病情治疗。
禁忌人群: 脾胃虚寒者
鬼针草禁忌:由于过于寒凉,因此脾胃虚寒人群禁用,以免加重腹胀、大便不成形等不适症状。鬼针草具有一定活血作用,若是孕妇服用容易导致腹痛或出血,严重会导致流产或早产,因此孕妇禁用。
副作用人群
鬼针草性寒,对于胃寒患者有一定副作用,长期服用会加重胃寒或腹泻等症,摄入过量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容易引起腹痛或腹胀。
另外,低血压患者长期服用会引起头晕目眩、恶心等不良反应。鬼针草虽具有一定作用,但是绝大部分药物都需经过肾脏代谢并排出,如果肾脏本身具有疾病,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肾功能的减退,所以,一定要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
温馨提示读者朋友们!
本文章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依据;如有疑问?请遵嘱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服用!切记不要随意搭配药物进行食用!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