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生
·
出
路
人生海海,遍布荆棘
唯破局而出,
方可寻得出路
读书 写作 寻找出路
Way out
水木说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会被限制在现实的牢笼里。你抬头四望。你会发现人生常常如囚笼,我们像苦苦挣扎的困兽一样。
我希望可以将那些从生活困境中破牢而出的人物故事和方式方法整理出来,分享给自己以及读者朋友,以期获得挣破牢笼的智慧和勇气。
这里是《出路系列》的第13个分享!
夜幕降临,远远望去,城市的高楼里,亮着一盏又一盏的灯,每盏灯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小时候的我,曾天真地以为,远远的灯,在黑夜中晕染得全是温馨。那里有强大的爸爸,温柔的妈妈,以及一个带着着棒球帽,穿戴精致的孩子。总之,家庭的画面全是美好的!
长大了,自己做父母了,才发现曾经童话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家庭可以在上一秒其乐融融,下一秒鸡飞狗跳,哪怕一件鸡零狗碎的事儿,也能引发一场高分贝的争吵。
那个理想中的家去哪里了呢?是什么妨碍了我们有一个幸福而美满的家庭呢?我们该如何打造一个温馨而得体的家庭氛围呢?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不妨来读读《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来展开探索。
01是孩子的锅?还是父母的错?
有人说,父母和孩子终有一场大战。事实上,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琐碎战争,无时无刻不再上演。
我清楚地知道,很少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但也隐隐地感觉到,有时候我们的“爱”是不是也带着某些偏执?带着满足自己内心匮乏的目的?
“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啊”。这是最近5岁多的儿子的口头禅,这句话既是反抗我们施加给他的压力,同时也是对他自我主权的保护。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并分不清楚对孩子的是爱,还是在满足自身的匮乏感。生活中的战争都或多或少地指向那个清晰的结果,在我们内心的小孩还在“营养不良”时,我们很难养育好自己的小孩。
《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列举了12个有关父母自己内心缺失导致影响孩子的案例,这些案例包括了:
由于父亲小时候缺乏安全感,就会对自己的孩子施加强烈的控制感。
由于母亲希望塑造自身完美的形象,就会将孩子作为一个完美的产品来打造,而忽略真实的孩子本身。
由于妈妈童年时期缺乏亲密关系,就极其渴望地和自己的孩子建立“溺爱而具有破坏的关系”。
由于自己在婚姻中感到孤独和寂寞,就会粘着孩子来试图忘记孤独。
由于伴侣对丈夫的不满,就将不满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
由于自身不够完美,就试图通过揠苗助长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这些案例无一不对孩子造成了触目惊心的伤害。
被控制的孩子,选择了用叛逆的跳楼来宣告自己对生命的主权。完美作品般的孩子一度陷入了失聪和失语的境地,被溺爱的孩子上学期间感到无比地自卑,因为她的自立生活能力是全班最差的。而无端遭受母亲不满的孩子,试图用自杀来践行母亲的“诅咒”。
这些悲剧无疑都清晰地指向一个事实,如果父母不会养育自己内心的小孩,也就不会养育自己的小孩。
事实上,只要作为父母的我们自己,内心有个缺口,我们就很难不在身边的亲密关系中去找补,那个柔软也没有力量反抗的孩子,理当成为了我们最佳的选择。甚至我们还可以打着爱他的口号。
所以,当一场我们和孩子的战争打响,我们要问问,是孩子的锅还是我们的错?
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教会我们照顾自己的身体,却很少教会我们如何照顾我们自己的内心。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误以为是那个调皮的孩子惹我们动气,殊不知,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小孩在“作妖”。
因此,当一个负面情绪从家庭关系中升起,我们首先应该调转注意力,告诉自己,每一个负面情绪背后,都有一个内心的需求。
我们不能任由我们自己的情绪攻击自己,攻击家庭成员,而是要去对自己的内在感兴趣,自己的内心发生了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
需求大致分为五种,安全感,自由感,意义感,价值感,亲密关系。
看看是哪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个人潜意识的恐惧,而这是源于我们自信不足、性格软弱,做任何事都战战兢兢。
如何用理性的方式去弥补个人内心的缺失也才是家庭中我们和孩子转向的真正关键。
02 是孩子的锅?还是家庭的错?
曾看过一个很温暖的故事。
在宝贝出生前,天使会让他们游历人间,选择一家人作为自己出生的家庭。
第1个家庭是一个富翁,房子很大,大大小小的房间有三四十之多。第2个家庭是一个演绎世家,家中充满了各种艺术的元素和好玩的玩具。
第3个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家庭氛围有点冷,年轻的夫妻背对着坐在卧室的床上,相互的埋怨和攻击,因为冷战,整个家庭呈现出一种更加晦暗的氛围。
参观完所有的家庭后,天使让孩子选择去哪个家庭。最后,孩子选择了第3个,也就是父母经常吵架的那一个。
很多有关家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是家庭,夫妻关系的天生的稳定器。一个家庭,孩子茁壮成长,意味着,这个家庭会更加地稳定。
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由于我们成年人父母的原因,我们也会毁掉一个健康的孩子,进而毁掉一个家庭。
《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列举了18个有关家庭关系的矛盾。这些案例包括了:
母女竞争,爸爸是始作俑者。
重男轻女的家庭观念导致女儿内心的缺失。
紧张的夫妻,导致孩子习得性无助。
由于夫妻关系的矛盾,导致了孩子种种悲剧,而孩子的悲剧又进一步撕裂了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
爸爸对妈妈的轻视和言语侮辱,导致了女儿也对母亲大放厥词。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导致自己的女儿卑微,不自信。紧张的夫妻导致女儿一对患上了失语症。
这些家庭也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导致家庭的氛围压抑,充满了战争。
这些问题无一不清晰地指向一个事实,如果我们不会养育自己的小孩,我们就很难有温馨的家庭。
事实上,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教育成长是极其重要的,温馨的家庭氛围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古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三探花。今有: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中外历史上不乏成功的家教案例,梁启超算是其中的典范。
即便常年在外,梁启超也不放松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他通过书信的方式,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和如今的很多父母不同,梁启超很注重和孩子在“一个平面上”相处,从没有父亲的架子,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从他与孩子的交往书信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与孩子们交流时的快乐。
梁启超不仅尊重孩子的人格,还以尊重的姿态对待每一个孩子,梁启超的九个子女能在不同领域上都有所建树,这归功于他对子女的趣味教育。
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文章《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他认为兴趣为幸福的源泉,成功的基石。他断言:一旦兴趣没有了,生活就索然无味了。
正是这种以书信教育营造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感,使其九位子女皆成才,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上发光发亮。
阿德勒说,温馨的家庭建构,就是将“我”转变成“我们”。我和家庭成员之间,构筑起一个团体,这个团体的价值观一致,方向一致,就更加容易形成一个有机的小团体。
反之,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掣肘,一个家庭就很难幸福美满。事实上,家庭的不和谐很难教育出健康的子女,而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畸形成长,轻易能够毁坏一个家庭。
03 如果我们无法营造温馨的家庭,就很难有其乐融融的家族
有时候我们以为一个坏脾气的产生,一次剧烈的争吵没有什么,然而,这些藏在心理,付诸口角的暴力,并没有消失,只是从一个家庭成员落到了另一个家庭成员,从一代人传递给下一代人,甚至经久不息。
《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列举了11个有关家族关系的矛盾。这些案例包括了:
暴力代际传递,家暴父亲养出了家暴孩子。
父母在家族中备受歧视,导致自己的子女无法认同。
护孙心切,导致整个家族的埋怨。
家族阴影,教训孩子给亲戚看。
这些案例中的矛盾都引发了许多悲剧。包括家暴的孩子越发地叛逆,最后导致孩子沉溺于网络。在家族中身份卑微的父母无法很好地约束孩子,导致孩子辍学逃课。老一辈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忍受不了生活的挫折。
这些悲剧无一不指向一个清晰的事实,家庭和家族是息息相关的,每一个不健康的家庭都会将问题向下一代传递。
因此,我们身边有一个很有趣的规律。父母是酒鬼,很容易养出瘾君子的儿子。
在电视剧《大宅门》中,演绎出一场涉及三辈人的悲剧。白家二奶奶白文氏因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坚决不允许妓女出生的杨九红踏入到白府一步,并在很小的时候,就将杨九红的女儿,自己的孙女抱走了,亲自抚养。
长大后的女儿与杨九红并不相认,甚至厌恶自己母亲的出生。一时间,闹得家族鸡犬不宁。当杨九红女儿长大成婚后,杨九红也如法炮制,将自己的孙女抢走,养在自己的身边。
从此,一个有关仇恨在代际中传递的悲剧就这样宿命般的循环展开了。
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家族,从自我匮乏和家庭战争,个体处境和家庭的状态都是相互勾连的。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个体中的我,只要处理好三种社会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亲人关系,就能幸福美满。而亲密关系的稳定在于个体的“我”变成“我们”,将丈夫和妻子,孩子每一个个体的“我”,融入到家庭团体的“我们”。
只有养育好我们内心的小孩,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而健康的“我”,才有能力去组建一个健康家庭的“我们”,才能更好地培育出健康优秀的孩子。
写在最后
读了《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我明白了,一个健康的家庭应该从一个健康的个体出发,只有很好地养育自己内心的小孩,达至一种圆满的状态,我们才能更好地反哺家庭。
家庭的健康有赖于个体行为的克制和学习。发脾气不需要学习,将自己的缺失转化为语言和行为的暴力不需要学习。
然而,爱却需要学习。我们要学会忍耐,学会用克制的方法,学会掌握爱的语言,学会尊重基本的规则。只有这样,一个健康的,不会代代传递的宿命才有打开的可能。
【人生出路系列】
撰稿:水木;审稿:水木
关注我,和水木一起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