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12I 读了《认知觉醒》,我的间歇性努力症好转了




·


人生海海,遍布荆棘
唯破局而出,
方可寻得出路 
读书 写作  寻找出路
Way out
水木说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会被限制在现实的牢笼里。你抬头四望。你会发现人生常常如囚笼,我们像苦苦挣扎的困兽一样。
我希望可以将那些从生活困境中破牢而出的人物故事和方式方法整理出来,分享给自己以及读者朋友,以期获得挣破牢笼的智慧和勇气。
这里是《出路系列》的第12个分享!

1876年,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部电话,引发了当时学术界的轰动。不久之后,却遭到了科学家莱斯的起诉,他声称,电话机的发明权应该归他所有。
法院调查得知后发现,在贝尔之前,莱斯的确发明出了一种利用电流进行传声的装置,能把声音传到1000米以外的地方。
然而,这种装置仅能单项传声,不能双方互相交谈,于是科学家和法院认定,这种装置还不能称为电话机。法院最后判决莱斯败诉,电话的发明权归贝尔所有。
原来莱斯距离这个伟大的发明只差0.5毫米的距离。
贝尔是在莱斯的发明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努力探索,他将间歇的电流改变为连续直电流,又将莱斯装置上的一颗螺丝钉继续拧了半圈,仅仅0.5毫米,电话就这样能互相接通了。
莱斯说,我在离成功0.5毫米的地方失败了。
莱斯之所以败诉,是因为他在发明了这个装置后,就没有再往前努力迈一步。
很多人一辈子并不是没有过努力过,奋斗过,而是间歇式踌躇满志地努力,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一辈子碌碌无为。
如果你也有无法持续努力的问题,并想做出实质性的改变,不妨来读读心智探索者周岭的这本《认知觉醒》。

01努力来得凶,去得快
不知你没有过这个经历,有时候会心血来潮地开展一段激情燃烧的奋斗之旅。一大早就抹黑起床了,冬日凌晨的6点,鹅黄色的灯光下,我们努力的身影被映照在墙上。仿佛一下子,我们的状态焕然一新。
然而,好景不长,努力就像三伏天下暴雨,来得凶,去得快!
曾经过目十行的文字变成了小蝌蚪,在我的眼前游来晃去,怎么也抓不住;曾经轻易将我推离开的被窝,化成了来自极寒之地帝王蟹巨钳,将我牢牢捆住,不得动弹。
一旦陷入这种我需要努力,却没办法激发行动力的状态,就仿佛深陷泥沼,内心越挣扎,身体越疲惫。
《认知觉醒》周岭形象地称这为“醒着的睡着的人”。
持续性陷入这种状态会造成很大的弊端。
首先就是会形成习得性无助。间歇性的努力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我们之所以获得不了想要的人生,不是因为没努力,而是努力没用。
其次,明明努力的过程中也不乏痛苦的经历,明明花费了真金白银,却没有收获相应的正向反馈和应有的结果。
最可惜的是,因为无法持续性努力,我们最终将唾手可得的成功拱手相让。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不可以,而是本可以。

02 病因,默认天性过强?
如果你曾和我一样,时常处于间歇性努力的状态,不要过分地自责,因为这并不是你懒惰,而是人的本性。
从《认知觉醒》中,我们清楚地了解了,我们的大脑由三重大脑堆砌组合而成。
本能脑倾向于避难趋易,情绪脑倾向于急于求成,而具备真知灼见的理智脑却异常弱小。
本能脑和情绪脑拥有的神经元细胞高达约700亿个,占整个大脑神经元总数的80%。
这就时常导致,我们明明想采取行动,却无法持久,因为本能脑和情绪脑捆绑了我们。
行为科学实验表明,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努力攻克目标本身,而是由于我们大脑中的默认天性过于强大,只有将可持续的努力奋斗转化为习惯本身,才能找到出路。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大脑的伏隔核异常。
伏隔核也被称为依伏神经核,是一组波纹体中的神经元。在大脑的奖赏、 快乐、 成瘾、 侵犯、 恐惧以及安慰剂效果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在我们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被要求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想要做什么,经过这样“长期的系统的”训练,我们大脑前额和伏隔核之间的运作回路被切断了。
前额产生了我要实现什么目标的想法,却无法激发伏隔核活跃起来,相关激素也无法有效地分泌。
短期的高预期带来的踌躇满志,动用的是理性的意志力来维持行动力,而没有完全调动身体,一旦意志力变弱,行动力也跟着消失了。

03 保鲜,行动力持续的关键
001.转变行动背后的动力机制
很多时候,我们行动背后的动力机制并不是“我想,我愿意”,而是“我不得不”,“我应该”。
而这种动力机制伤害了我们行动的持久性!
由于动力机制过于理性,往往无法长久,理性思维注重权衡利弊和考量得失,其动机往往来自“自我索取和外在评价”,时间一长,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使动力枯竭。
转变行动背后的动力机制,关键就是将“不得不”的限制逻辑转变为“我愿意,是因为什么原因”的主动自愿逻辑。
心理学博士马歇尔说:“不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儿。出于对生命纯粹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义务或者职责来做出选择,是我们爱自己的重要体现。”

转变背后的动机,还要学会使用想象力的翅膀。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要将行动的所有重心放在打卡,完成目标等枯燥又理性的任务上,而是要学会动用想象力来驱动自己的行动力。
跑步前,想象跑步完后神清气爽的状态,阅读前,“提前看到”日渐地饱满的精神状态。
用丰满的愿景代替枯燥而抽象的目标,将“不得不”的限制逻辑转变为“我愿意”的主动逻辑。将从根本上激发行动的可持续性。
而这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大脑前叶和伏隔核之间的衔接,将理性和感性放在统一战线,从而更有利于我们发动自身的身体,开展积极可持续的行动。
002.学会利用匹配原则
《认知觉醒》告诉我们,匹配是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如果我们能选择在舒适区边缘努力,会让自己高效成长并保持持久的耐心。舒适区也叫做拉伸区,位于舒适区和困难区之间。在这个区域努力会让自己高效成长并保持耐心。

相反,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人的天性却和这个规律相反,本能上急于求成,总想一口吃个胖子,导致一开始就将目标设定在困难区,行动上却避难趋易,总想停留在舒适区。
结果要么以受挫而结束,要么始终无法进步,最终导致心灰意冷。
曾经,我也试着报健身卡来健身,每次都希望立马看到成效,一次性会报很多私教课,运动强度一开始也上的很大,每次都以筋疲力尽的方式结束运动,久而久之,一想到要去健身房就提不起来精神。
明白了匹配法则之后,我将如今的运动方式改为了跳绳,不再受空间的限制,同时将跳绳的强度安排在舒适区边缘。一旦感觉到有些气喘,身体有些疲累就停止,多做几轮后,身体整体有些累了,就停下来。
在舒适区边缘努力的这种方式,不会给我带来身心疲惫的恐惧感觉,也能更有效地让我的运动坚持下去!

003.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尚书》有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知道和行动之间隔着缄默的知识。
有时候,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后,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一下子就掌握了这项技能。
当我们还不会骑自行车的时候,看别人骑,会觉得那并不难,只要手把方向,双脚交替踩踏就可以了。
然而真到了自己骑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重心左摇右晃,方向左摇右摆,速度快不了,害怕会摔倒,紧张得厉害。
任何努力想要达成习惯的水平并不能靠“知道”,“知道”是无法形成反馈闭环的,无论如何告诉你游泳的理论知识,只要你不下水,就不可能学会游泳。
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让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形成强关联,反馈闭环才能经由“做到”这个节点得以形成。
将持续性努力变成一种习惯,不能仅凭一次强烈的神经元刺激,只有不断地投入努力,突破努力变成习惯的阈值,才能影响一个体系。
而往往最难坚持的地方就是将要突破阈值的时刻。
所以,要学会在花费最小的自制力的时候,强迫自己尽量坚持一下。
这个最佳的时刻就是一天的清晨。一旦很好地利用早起的时间用于自我成长,就会引发回路增强,一天都会有很好的状态。
反之,一大早起来就接触高刺激低价值的电子产品,会让大脑陷入享乐的增强回路中,一旦回路增强到一定程度,再想做点其他的事儿就无法脱离了。

写在最后
无论是我们的能力分布,还是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都呈现出有层级的排布规律。我们无法通过间歇性的努力,就轻易地完成跃迁。
改变行为背后的动力机制,化被动为主动,找到匹配自己的行动目标,并学会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来收获“知”和“行”之间的缄默知识,才能将努力变成一种习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点点地跳出间歇性努力的陷阱,实现人生的逐步跃迁,得以看到高处的风景!
【人生出路系列】
撰稿:水木;审稿:水木
关注我,和水木一起寻找出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