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生
·
出
路
人生海海,遍布荆棘
唯破局而出,
方可寻得出路
读书 写作 寻找出路
Way out
水木说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会被限制在现实的牢笼里。你抬头四望。你会发现人生常常如囚笼,我们像苦苦挣扎的困兽一样。
我希望可以将那些从生活困境中破牢而出的人物故事和方式方法整理出来,分享给自己以及读者朋友,以期获得挣破牢笼的智慧和勇气。
这里是《出路系列》的第11个分享!
进入墨花写作课已经一个月有余了,阅读了两本有价值的书《养育你内心的小孩》和《认知觉醒》,开设了2个专栏,产出了公号文章11篇。
同时,试着去给写作公号投稿,很幸运地有两篇上稿。
《认知觉醒》说,无反馈不学习,是时候梳理一下自己的写作脉络和经验总结,以便能更加明晰写作的重点,看清未来的进步方向,消除写作输出过程的“模糊”。
同时也分享给在写作课上需要进步的小伙伴们。革命尚需努力,同志仍需成功!
墨花老师讲了写作很多“道”方面的内容,把控的是写作大的价值观和宏观的总方向。
这篇文章主要从“术”的角度来展开梳理。
01凭感觉选择,“最字法”
如果说写作课带给我最大的认知改变,那还是我在开营中的感悟,重拾感性的力量。
我其实一直是蛮感性的一个人,但学习,工作,生活让我渐渐地丢掉感性。
当我重拾感性的力量,这种感觉非常的美好,就像是我曾经有两把剑,成长的过程中,我丢掉了一把在地上,如今,我又将它捡了起来。
墨花老师直播课中自我成长和自我疗愈这个点非常地戳我。所以开始写作之前,我感受了下自己,用“最”字法问了问自己,最想突破的地方是哪里?我最想写的东西是什么?
如今,这变成成了我两个专栏的名称:人生出路和男人至死是少年。
一个写出了我“困”,一个写出了我心。
我想聊聊后者,写出我心大概就在于我的倔强。如今公号是女性用户的天下,女性意识的崛起是我参加墨花课最直观的感受。
在这个背景下,我还要执拗地写男人的话题,阅读量其实能够想象。确实有些反潮流。
但无所谓,文字从来都需要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02 改变,才是正确的方向
围绕着两个专栏的主题,我开始了写作之旅。和曾经想哪就写哪的方法不一样,如今我的写作逐渐形成了一个体系。
这种转变,意味着我的写作从断断续续的依靠灵感,慢慢地形成稳定的可输出的模式,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正如《认知觉醒》说,实践和改变才是这本书的核心。
所以让我们聚焦于反思和改变,当然同时也分享下,那些通过痛苦钻研而获得的干货经验。
1、读书的改变,从“快”、“爽”、“完”变成了“慢”、“精”、“联”
曾经,我也喜欢读书,读书三大特点:快,爽,完。
看书的目的只是为了爽或休闲,看书的过程注重快速而完整的阅读。没读完书就有一种吃饭剩半碗饭的感觉。如果读的太慢也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力不足。
就这样,开营之后,我风卷残云地读完了《太白金星有点忙》和《褚时健传》。希望输出两篇公号。最后的结果是,没有挤出半个字。真的很挫败,很焦虑。
认知觉醒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模糊”。当你心中有很多欲望、脑中有很多头绪,你就会进入“既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既可以做这个,又可以做那个”的状态,就像自己始终站在十字路口,却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不确定性之中。
一旦陷入不确定性,欲望和迷茫就会向你扑来。
还好,我一直在跟读《养育你内心的小孩》,虽然这本书也没有想象中的好读,有些情节非常的碎,但我坚持了下来,也试着凭感觉来读,努力去寻找书中感触点。
事实上,当初也并不是很确定这种方法就有效果。直到我接触到了《认知觉醒》的匹配理论,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选择有感触点的阅读意味着你在舒适区边缘努力,成长会更快。
原来读书真的不是打卡完成任务,而是要凭感觉,同时也不能快,也不必读完,而是要结合触动点,结合自身的经历来展开关联性的阅读。
如今的读书从曾经的“快”、“爽”、“完”变成了“慢”、“精”、“联”。
如今我读《认知觉醒》,显得有些没有规律。有些章节会反复读,有些就简单看一看。如今不指望快速地读一遍就能有很好的感想,而是,反复读,精细读,关联地读。
2、读书笔记的改变,从“乱”、“杂”、“无用”变成了“齐”、“全”、“好用”
最开始整理读书笔记,我是用在线Excel记录,由于信息量太多,整理得很混乱。
首先就是分类混乱,其次是信息混乱,字体也过小。导致读书笔记的素材没办法很好的调用。更多时候是写到哪里需要一个案例就去找案例,影响了工作效率。
现在回想,越来越理解《认知觉醒》中清晰力决定着行动力的意思了。
读书笔记的改变来自于听了直播课。直播中,宇公子学员说她的案例已经贴了几百条标签,这个真的很触动我。
我第一次开始整理笔记。
首先工具很重要,选用了老师推荐的印象笔记。参照老师的整理的笔记结构脉络,分为了四大笔记本,分别是1、读书笔记,2、个人成长,3、素材库,4、墨花老师课程。
读书笔记和素材这两个部分按照书名分类,个人成长按照问题分类。整个素材内容一下子就清晰了。调用的时候也好用了。
在记得过程不求全,而是求广,不求急记急用,而是贴上标签,便于检索。有时候看到一些例子,会先截屏复制保存到微信文件助手,然后积累一定的时间就去整理下。
有时候脑海里会冒出一些素材就会去查一查,觉得素材比较好,也会做一些整理。
微信电子书读完了后,会在手机上将做过记号的笔记统一复制出来,粘贴在企业微信个人传输助手,然后整合进来。这个过程不用急,原来我很急,发现效果不好。
(我一直不知道微信读书标记可以导出,我是听了宇公子学员的分享,才知道可以导出,衰!所以微信读书的电子笔记也没整理过。)
在整理的过程中,也试图扩宽素材获取的渠道,会使用知网,一些新闻平台。
如果要支持日更,那还要像卡卡和橘子心一样,持续跟着一个热点事件,例如,她们一直在关注蔡磊直播间以及相关的新闻。
这些新闻的一些新的动态和观点就形成了她们的素材。未来遇到了我有兴趣的,我也会学着持续跟一下。
03 关联,才能聚沙成塔
3、书评打卡的改变,从“拘谨认真”到“挥洒关联”
刚开始,我对读书打卡并不那么热衷,我确实行动了,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打卡的重要性,直到我曾在打卡中的内容变成了我公号文章的骨肉,我逐渐明白了打卡的重要性。
正如卡卡学员说的,读书笔记的打卡不能偷懒,它是深入输出的一个基石。
刚开始我本来直接准备上手写公号的。但公号对我来说格外陌生,同时公号似乎很注重品质。
这个时候,打卡拯救了我。
刚开始打卡我会写得很认真和拘谨,很注意体系性和完整性,简单来说,很注意架子,怕写不好。写的时候,我也不明白读书打卡有啥用?甚至带着做任务的情绪。
直到我写公号的时候,这些打卡素材会从我的脑海里冒出来。有些当时的点子,就被我串联在我的公号文章中了。
我一下子懂的了打卡的意义。
后来写的多了,就随性一些。打卡因为不需要那么正式,所以可以肆意发挥,能更加放心地大开脑洞,可以更加感性地写出我心。也会更加容易和其他的事儿串联在一起。
如今我打卡没有再追求系统性,精细性,而是注重挥洒性,联系性和写出我的感受。
4、写公众号的改变。从“上手就写”到“学会关联”
对我最重要的还是关于写公号的改变。而这个也是我的核心困难。
首先,我很注重人生出路系列写作,如果我是忽悠写一下,感觉就是在欺骗自己,浪费时间。所以每次写都还挺艰辛的,但也是在舒适区边缘努力,所以还是很有收获。
读了认知觉醒之后,我试图给自己设定具体的目标,如上周,我的目标是三篇。最后顺利完成了,甚至还写了一篇用来投稿。
因为写好公号很难,所以我将目标展开了分解,写公号的过程也是拆解写作的过程。我大致分了三个步骤,会写上三到四遍,每一遍都有一个侧重点。
第一个步骤侧重于大开脑洞,重点是要找到文章的主题脉络。也就是造骨架的过程,香港电影编剧叫做起龙骨。
这个亟需要灵感,也是最痛苦掉头发的过程,写的过程,我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完全不要求按照规矩的格式来写,而是把脑海里的所有的素材都拎一遍。
因为我的主题是人生出路,所以,我会试图去找形象化的东西把“建立牢笼,打开牢笼”的过程概况出来。
有时候牢笼是夫妻之间的战争,
出路03I 如何停止家庭婚姻的战争?
有时候牢笼是一种答卷的限制思维,
出路05I 世界镇痛日,撕掉人生必须完成的标准答卷,心疼下你自己!
有时候牢笼是捆绑在我们手上的手机,
出路06I 上海4岁女孩跌入深海,这一点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有时候牢笼是大型的感觉剥夺试验场,
出路08 I 傅首尔和老刘告诉我们,不爱的婚姻要用数十年去试错
有时候牢笼是《人之觉醒》书中提到的一种状态。
出路09I 只要我们是醒着的睡着的人,我们的人生就很难有起色
总之,我会找到一个形象的东西,把整个过程写得更感性些。
找到这个,写作就成功了一半。
有时候也会去搜搜知乎,通过问题找灵感,因为问题其实也是写作的一个很好的催化剂。
爱因斯坦说,如果给他1个小时来答一道题,超过时间就会死,他会想选择花费55分钟来研究问题,搞清楚问的是什么,最后花5分钟搞定答案。
04 分解目标,在拉伸区学习
确定公号大致的主题框架脉络后,我就着手选择文章的框架结构,基本是引言,3-4段核心内容,最后回顾一下,点下书名,升华主题。
文章的框架逻辑结构目前最喜欢两种,一种是what-why-how!这种和我的人生出路系列比较搭,也是许多公号中常见的写法。
另一种是并列结构,需要结合所读的书的逻辑框架,或者要善于总结。
这个并列结构非常适合写《养育你内心的小孩》一书的书评。先说一种现象,然后从安全感,自由感,意义感,价值感,亲密关系五个方面展开。
譬如,标题可以这样取:
“爱就是拥有独立的安全感;爱就是给予对方自由感,爱就是建立彼此关系的意义感。。。。等等。”
当然,也可以反着来,
“不爱就是剥夺对方的安全感,不爱就是只在乎自己的自由感。。等等。”
这种的写法就很好地和书的脉络结合在一起。还有着递进的逻辑性。这种的写法是受到卡卡林徽因上稿的那篇文章的启发。
选择这种并列结构并不是实用于每一本书,用这种结构来写《认知觉醒》,就很困难,必须学会自己总结升华。
确定了文章主题和大体的逻辑框架后,就开始第二遍写作。
主要是就需要填充文章细节,将案例和论点论据有序地排列。
这个案例细节的填补,就和前面的读书笔记整理素材联系在了一起。整个过程侧重强化案例和观点的联系和有序摆放案例的过程。
案例的选择,可以结合书上,网上的案例,或者自己亲身经历。学员微风思语说自己才是最大的素材库。墨花老师说,写自己的案例更容易建立自己的IP。
在素材的排列上,注意平行和垂直。平行就是说,一个观点,可以联系试着用平行的三个案例来强化论证。
垂直就是注重每一部分观点和案例的契合性。这段说的是问题,就应该引用问题案例。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这个案例太好,就强行安排在段落里,造成不匹配的问题。
在文章整体案例和句子的摆放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优化调整。有时会我们会觉得这个案例放在另外一个地方可能更合适。
不要求案例的句子准确,但要求案例的大致位置合适。
在观点的表述上,名人名言的话语会好于自己的平铺直叙。真实的感性案例会好过讲道理。实验报告数据会好过直接给结论。
总之,案例是文章的血肉,会让文章更加感性和丰满。段与段之间,案例与案例之间注意过渡,要注重整体的顺畅。可以递进,可以转折,总之要有联系。
后两遍就可以直接在秀米或者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写。主要就是修补工作。有些重点句子可以适当推敲,有些细节可以再次完善,有些啰嗦的句子就要精简删除,能7个字说清楚就不要8个字。
最后就是要注重排版。
段与段之间要大距离空行,我一般会在秀米上空20-25段间距。这样增加可读性。字号选择15号。偏小一点,营造精巧感。一段话最好不要超过三行。无论是十点读书还是帆书,都是如此。
即便超过三行,也要对其中的句子展开重点的标注。显得不臃肿。所以分段显得格外重要。
就这样,一篇公号文就诞生了!
写在最后
这个只是我很个人的方法,每个人应该找到自己的舒适区边缘,展开努力行动。
不需要写得多好,但是一定要写得当时的最好,这个就是在舒适区边缘努力。
就像老师说的,方法很重要,但更侧重于“术”的层面。而“道”是需要一直坚守的。
什么是道呢?开营写作的时候已经给出了答案。
用心写作,写出我心。先完成,再完美。
与其内耗和纠结,不如此刻行动。行动起来,静待花开。
看到没有,写作心法秘籍的核心在于什么??
写、写、写!
彩 蛋
在写作过程中还有一个经验给我影响很大。就是要多融入读书群,增强自己在集体中成长的感觉。
试着放下顾虑多和同学互动,向优秀的学员看齐,多和学员聊聊天,如和阳光路上大姐聊聊感受,互相鼓励一下,调侃下蓝色sunny,多给他点点赞。
总之,要有组织感。没有组织感,不向他人学习所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分享一个切身的案例。
我每次分享出来的公号文,右下角是订阅号助手的字样而不是我的公号。这个有两个弊端,第一,减少了公号的分享量,第二,不利于大家知道你的公号。
我自己瞎研究了半个小时,各种无果,然后厚着脸皮去写作读书群里问了下,橘子心告诉我是从微信里的订阅号消息中分享出来。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不知道,真的会卡卡(调侃一下卡卡)。
所以要厚着脸皮多问啊!
【人生出路系列】
撰稿:水木;审稿:水木
关注我,和水木一起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