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生
·
出
路
人生海海,遍布荆棘
唯破局而出,
方可寻得出路
读书 写作 寻找出路
Way out
水木说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会被限制在现实的牢笼里。你抬头四望。你会发现人生常常如囚笼,我们像苦苦挣扎的困兽一样。
我希望可以将那些从生活困境中破牢而出的人物故事和方式方法整理出来,分享给自己以及读者朋友,以期获得挣破牢笼的智慧和勇气。
这里是《出路系列》的第8个分享!
综艺节目《再见爱人3》,首次以真人秀的方式,将婚姻生活搬上了银幕,将其中的“血腥”、“隐秘”、“矛盾”的角落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其中傅首尔和刘毅的婚姻备受瞩目!
有爱的婚姻需要用一生去回答,而不爱的婚姻要用数十年去试错!
01不爱,就是看不见对方的安全感
当孩子两到三岁,有能力探索身边发生的一切时,无论是看到新奇的事物,还是独立完成了一件事情,孩子都会激动地说,“妈妈看,妈妈看”。
街边的咖啡馆,人们坐在室外的长椅上,总会下意识地面朝街面,而非背对着,以便于能够看到到街上的行人,从而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所以,看得见,被看见,构成了安全感最大的基石!
《再见爱人3》中,老刘看不见傅首尔,或者说,不愿意看见傅首尔!
和傅首尔在一起,老刘总是习惯性地将头扭向一侧。不得已面对傅首尔时,老刘会选择到一边去生火!生火是将他从当下困境中脱离出来的唯一救命稻草,也是他避免看见傅首尔的法宝。
傅首尔自小缺乏安全感,空旷的粮仓,肆蹿的老鼠,母亲的抛弃,让她始终处于一种“看不见”的匮乏感中。
多年后,生娃后的她,年龄已经不小,还是选择一头扎入男人堆里,去拼命搏杀。如此辛苦,也许就是为了让自己被“看见”,满足小时候不被看见,导致的安全感的匮乏!
而老刘不想看,或者看不见。那傅首尔能看到老刘么?我看也未必!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老刘的灵魂深处的无限焦灼是真实的,他的迷失和焦虑在他的脸上中显得淋漓尽致。
即便他如此虚弱,傅首尔依旧不放过他。表面看,傅首尔一直通过以老刘为话题的方式“看到”他,细细发现,她看到的不是真实的老刘,而是在她心中已经形成的刻板印象。
如果说老刘是在互动中不看傅首尔,那傅首尔就是“看不清”老刘。
节目中,傅首尔隔着车玻璃说沙石是绿色的,老刘说是因为车玻璃贴了膜,傅首尔说那山怎么不绿。老刘不语,摇下车窗给她看。发现确实是贴膜导致的。
傅首尔没有看到老刘的正确和自己的盲区,而是回怼,就你能!
老刘的正确变成了就他能。
老刘的顺应变成了没主见。
老刘对她的好变成假惺惺!
老刘就像是一个大出血的病人,躺在了手术架上亟需救治,傅首尔作为主治大夫视而不见,却一个劲的在争论,这个病该用西医治疗还是用中医治疗。
婚姻的残酷就在于,双方都清楚彼此的痛点和命脉,一击必中!
看的见是一种付出,是一种爱的表现,而看不见,只看到自己,或者只希望自己被看见,实则是一种需要。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说,需要并不是爱,而是爱的反面。
双方都在用看不见的方式,剥夺对方的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就意味着承受某种不可应对的危险。
02 不爱,就是只说出自己的自由感
有时候,我们会说出有口无心的话。然而这些话,真的就是无心之语么?
嘴里的话其实就是心里的话。无论她裹挟着怎样的修辞,显得多么漫不经心。
《再见爱人3》中,傅首尔一直在说,老刘一直在沉默!
很多时候,如果你从逻辑的角度去听傅首尔说的话,其实压根就站不住脚。
节目中,傅首尔和老刘俩人去喜饼店。傅首尔提议,咱俩一人一个盒子各挑各喜欢的。老刘答应了,并选了“奶黄酥”。傅首尔却说她不喜欢奶黄酥。按照她的意思,老刘又选了几个,傅首尔却说,“你不要听我的意见啊,你做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原则吗?”
老刘最后只能说:“我就这样, 我就这样”。
其实傅首尔想说的只有一句话,我不要眼前这个男人,我要自由。
傅首尔享受的是辩论取胜的快感,是让老刘绝对屈服自己意志的自由感。
作为奇葩说的BBking,傅首尔不仅自己能说会道,还更够让老刘顺着自己的逻辑说。
结婚纪念日,老刘悉心准备了沙漏礼物。傅首尔不领情。将曾经的生活中“不爱”的细节一一展现,一步步引导到“老刘不爱她,“忽略她的情感需求”。
铺垫完了之后,她问老刘:
“你觉得你回到现实生活中还会这么做吗?”“说实话” “沉默。。。” “对我有忽略吗?”“有忽略。” “平时冷淡吗?”“那还好。” “浪漫吗?”“不浪漫。” “对吧!”
用话语引导大家从爱意的行为转移,通过曾经的细节铺垫老刘的不爱,然后用一句借着一句的质问,层层递进,引导老刘说出不爱的结论。
傅首尔要的其实不是真相,她要的就是自由。
而老刘的沉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说”。沉默有时候包含着更多的信息。
它是以一种“我不配合”,“我不应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你不是想射靶么?我把靶子撤走。
很多时候,傅首尔奋力挥动羽毛球拍,而老刘则把空中的球直接拿走,傅首尔最后挥了空拍,伤了自己!
说或不说,其实都是遵循自己的自由意志。
不爱,就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不说就不说,只在乎自己自由感。
03 不爱,就是感受不到彼此的意义感
1954年, 心理学家贝克斯顿(W.H.Bexton、赫伦(W Heron)和斯科特曾经有个做过一个剥夺感实验。
实验在一个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代替其听觉,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镜,遮住视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头,剥夺触觉。
开始,实验者很轻松,很快就开始呼呼大睡。然而, 两三天之后, 他们便决意要逃脱这单调乏味的环境。甚至,后遗症一直延续到了实验结束。
傅首尔和老刘的婚姻就像一个大型的剥夺感实验场。
因为看不到,因为听不到,即便听得到,听到的都是自己思维的嗡嗡声,所以也就感受不到了。
久而久之,婚姻中的感受都被剥离。他们便决意地都想要逃脱!
节目中,傅首尔确实已经感受不到老刘的爱了。
无论是老刘会主动给她擦拭衣服上的污渍, 还是主动给她洗水果,甚至会在她害怕气球爆炸时捂上她的耳朵 ,她都无感!
在结婚纪念日,老刘花费心思做一个时间的沙漏,希望将这个纪念日变成人生中的一段美好的记忆。
这些其实都是爱的细节和行为。但傅首尔还是感受不到!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说,一个拒绝爱的人永远就没有可能享受亲密关系带来的愉悦。而拒绝爱的方式就是只感受不爱的部分,只感受不爱的时刻,而感受不到爱的部分。
把只要你不顺应我的想法,你就是不爱。只要你有不爱的时刻就是不爱!而爱的规律在于你感受爱的地方多,爱就多。你感受爱的地方少,爱就少。
傅首尔已经丧失了感受老刘爱的能力。老刘能感受到傅首尔拼搏时的孤独和无助么?他也感受不到。
不然傅首尔不可能如此伤痕累累。
好莱坞歌舞片《爱乐之城》中,米娅和塞巴斯汀是一对爱侣,两个人相依为命,勇敢地为各自的梦想冲锋陷阵。
然而,面对交不起暖气的房子和冻得颤抖的爱人。塞巴斯汀偷偷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转而去换成金钱,孤独地留米娅一个人守着理想。
这种一个人坚守梦想的无助和抛弃感,隔着屏幕都让人心疼。
对理想的追逐,需要付出巨大的心力和勇气,并且要时刻忍受面临失败的打击。老刘并不懂傅首尔在成功道路上的无助和挣扎。
否则,他也不会在傅首尔熬夜写作的时候,熬夜看球。
如果说傅首尔是没有能力感受,那么老刘就是拥有错误的感受。
老刘还以为傅首尔停留在那个曾经需要他助力的小女孩角色,还在用曾经呵护小女孩的来展现爱。
他不知道的是,傅首尔已经处于小女孩和强大女王角色之间的中间地带。对自由的无限向往,让她在这两个角色来回切换,老刘已经无法准确感受到傅首尔的真正需求!
无法感知爱,感知需求的错位,让所有的爱的举动在关系中变得毫无意义!
不爱就是感受不到,剥离夫妻双方在关系中的意义感。
写在最后
我曾为《爱乐之城》的结尾而伤感,一直希望功成名就的米娅和塞巴斯汀能够最后能在一起。殊不知,米娅那一个扭头离开,是一种保留他们最美好回忆,避免满地鸡毛的成熟体面!
对于老刘和傅首尔,以及他们的孩子来说,不爱的他们真的很需要这种体面!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告诉我们,好的婚姻家庭一定是需要双方的付出和经营!经营的核心是不断地向婚姻情感账户存入更多的爱,需要的时候,节约地使用,而非随意挥霍!
希望,大家的婚姻账户一直盈利,而不是变成一个感觉剥夺的实验场。
关注我,和水木一起寻找出路!
【人生出路系列】
撰稿:水木;审稿:水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