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10I 破坏学习力的做法,就是将大脑变成U盘,你中招了吗?




·


人生海海,遍布荆棘
唯破局而出,
方可寻得出路 
读书 写作  寻找出路
Way out
水木说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会被限制在现实的牢笼里。你抬头四望。你会发现人生常常如囚笼,我们像苦苦挣扎的困兽一样。
我希望可以将那些从生活困境中破牢而出的人物故事和方式方法整理出来,分享给自己以及读者朋友,以期获得挣破牢笼的智慧和勇气。
这里是《出路系列》的第10个分享!

夜深人静,在“一般市”的一栋“一般公寓”中,趴在电脑桌上的“普通人”,发出此起彼伏的鼾声。
在他的一旁,笔记本电脑发出电机转动的嗡嗡声,插在机身一侧的U盘,上面的信号红点一闪一闪的。
一场大脑被当做U盘来使用的“吐槽大会”拉开了帷幕!

01毒害大脑,让它像U盘一样工作
大脑哥:好累啊!都凌晨3点了,我内部的清运工作还没有完成呢。
U盘弟:大脑哥,您这是怎么了?怎么和我一样还没睡?
大脑哥:还不都怪主人,今天12个小时内,硬生生给我投喂了三本书和四场直播的“知识大餐”,期间还贪吃了国际政治俄乌战争,娱乐八卦章子怡离婚等等“垃圾食品”。
现在我的肚子还咕噜咕噜的,不断地胀气,大概是消化不良。
U盘弟:谁说不是呢。诶,我以为主人只对我这样,怎么对你大脑哥也是如此。
您看看,我到现在还在熬夜加班呢,目前还需要吃进“某某大V的学习秘法50条”。”100本必读的人生经典电子书”。“如何与人打交道的10条秘诀”,人生必看的10部电影等等。
我都已经连续吃了半个小时了,主人这是把我当做“吃播”博主呢。我现在肚子里一团乱,不同类别的“食品”,像是什么最新美国大片,临时工作文件夹,高效的学习宝典,就这样无序地塞进来。
这些本来应该整理消化,进入我的小肠,却卡在了我的胃里。您看,我都开始“发烧了”!
大脑哥:我太能理解你了。我现在也是头脑发热,因为持续无意识地消化这些杂乱的知识食品。大多食品都是半熟的或者是垃圾食品,完全无法消化,我只能把他们打包扔进潜意识的汪洋大海。
我的两个调皮的孩子,”情绪”和“本能”,都要开始造反了,动不动就要惹点事儿。
“本能大娃”时不时地乱提要求,什么好累啊,要休息,要再吃几个娱乐大瓜。情绪二娃最近脾气也很不好,动不动就暴怒。
U盘弟:诶呀,这可真够乱的。看来是孩儿大不中留啊。
大脑哥:还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知识食品”占据了他们太多休息和玩耍的空间。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极其烦躁。诶,看来我还是不能睡,还要去安抚,安抚他们。
U盘弟:大脑哥,本来以为主人会对你好一点,毕竟您是亲生的,怎么和我一样的待遇啊。
大脑哥:谁说不是呢?我感觉现在就是一个大号的U盘。
U盘弟:诶呀,你不会真的变成U盘吧,那你就成为我亲哥了。
大脑哥:怎么不可能,我们大脑家族,可塑性非常强。长此以往,我身体的的五大功能,记忆,情绪,认知,感觉,运动都会开始退化,久而久之,我就变成了一个只会吃垃圾食品的U盘。
U盘弟:危害这么大呢,吃惊!吃惊!

02 U盘,如何毒害大脑
上述的虚拟对话,其实是一种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形象化的概况。有些时候,我们太过于追求短期又快速的进步,会粗鲁地将我们的大脑当作U盘来使用。
首先,像使用U盘一样,学习变得非常注重输入而非输出。将大脑当作只会搬运知识的工具。
其次,学习的过程中,像U盘一样,对接多个信息接口,一次性搬运多种知识。
最后的信息储存像U盘中的文件一样,散乱又乱哄哄地放着!
《认知觉醒》中提到,杂乱的知识信息,用的时候,很难调取。同时会让学习者陷入不知道怎么选择的焦虑。而选择是一个极其耗能的过程。
为了避免耗能,大脑倾向于对确定性,唯一性的事情做出反应。面对海量的信息,大脑在缺少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前提下,就会轻易地被享乐劫持。
高刺激的享乐会让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给人带来愉悦感。长期接受高刺激的享乐会提高接受其他信息的阈值,导致人们对纸质书籍和有深度的文章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注意力的涣散。
不仅如此,高刺激信息会更加容易覆盖低刺激、高价值的信息。

一旦我们对享乐刺激产生快感的路径产生依赖,长期释放的多巴胺会导致大脑内的左腹侧纹状体发生改变,分泌多巴胺的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会被持续激活,长此以往,大脑就会受到损害。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抵抗简单易得的快感!信息化时代又将它变得更加唾手可得。
麦克吉尔(McGill)大学的心理学家奥尔兹和米尔纳(Olds & Milner)曾做了一个有关大脑“奖赏中枢”的实验。实验中,老鼠只要按压杠杆,就会引发微小的电流刺激,从而产生快乐的荷尔蒙。
试验结果十分的凄惨,即便最没有活力的老鼠都会因为无节制的按压杠杆而死掉。一段时间的享乐后,即便再给老鼠设置其他的障碍以及诱惑,老鼠会忍耐着身体的极度饥渴和痛苦,直奔杠杆。
神秘的电流刺激,战胜了痛苦,食物,性,甚至母爱。
人类也是如此,对唾手可得的高刺激愉悦感抵抗力较差。一旦产生依赖,会进一步导致感知力,记忆力,专注力,认知力,甚至运动能力带来伤害,从而对我们的大脑造成全方位的伤害,进而彻底地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03 丢掉U盘里的知识
《思考力》一书的作者上田正仁提示:思考力的本质就是“丢弃所有已经消化的信息,让问题的核心浮出水面”。
为了让我们大脑不被唾手可夺的快感劫持,我们就要学会扔掉无效的信息。尤其是那些高刺激低价值的信息,让那些低刺激高价值的信息浮出水面。
将无意识按照刺激强度高低排序方式改为按照信息的价值高低来排序。
高效率的学习,并不是将大脑作为U盘,将很多“亮闪闪的知识宝藏,放进藏宝箱,然后深埋在地窖里积灰,而是应该相反,学会将箱子里的知识”扔出来”。
读书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仍掉书。

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作家泰勒·考文在《生活中的经济学——发现你内心的经济学家》一书中详细地分享了这种丢书的学习方式。
首先,他会大量而快速地翻阅书籍,然后留下1到2本书,其他的书籍全部丢到垃圾桶里,或者送人。
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对高价值信息筛选的过程。考文只选择对他有感触,与他的精深领域相关联的书。
《认知觉醒》告诉我们,和自己关联的书才有用,一旦你读的书无法做到关联,就会忘记。相反,和你关联的书会给你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这些东西才能留下。
那么如何找到和自己相关联的书呢?或者我如何判断这本书就是有价值的呢?
正确的方式就是找到匹配自己的舒适区边缘。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是这样高度赞扬“匹配”的。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好的学习成长始终在舒适区的边缘展开。无论个体还是群体,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这个拉伸区就是舒适区的边缘。
找到舒适区的方法就是凭感觉丢弃舒适区和困难区。
面对一本书或一道题目,你频繁走神,感到很不耐烦,觉得其中的知识点你都清楚,那你就可以丢掉。
面对一本书或一道题目,你压根不知道里面说的是什么,一头雾水,读起来异常艰难,你也可以丢掉了。
而面对那些你看的大懂不懂,又看得“有点意思”,那这本书或这道题就处于你的舒适区边缘,拉伸区之中。这个就要多读,还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写读书感悟。
无论是设定清晰目标,当下行为的实践,还是工作,生活,学习过程,你都可以采用丢掉舒适区和困难区方式,找到舒适区边缘,在和自我匹配这个区域努力。
因为匹配是万物的方法论。
 04 大脑变成老师,最高级的学习方法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金字塔按照学习内容的平均残留率展开排序,发现被动学习残留率低,主动学习残留率高。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所以最高级的学习方法就是将大脑当作老师,而非U盘!
一对农民夫妻培养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去了清华,小儿子去了北大。记者蜂拥而至,希望分享下学习的经验。
老汉摸摸头说,
“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家里穷,我们夫妻俩小时候也没上过学。所以每天放学,让两个孩子回来给我们当老师,把老师教的东西,再教给我们一遍。”
”毕竟,这样交了一份的钱,两个人都可以学,比较划算。“
教授别人的过程就是最高级的学习方法!
孤立的知识就像沙粒,只有关联才能将其聚沙成塔,形成稳固的知识晶体。在教授的过程中,必须用自己的话把新知识串联起来,强化了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点的联系,最终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不仅如此,在教授的过程中,重要的,对你有感触的信息会被再次提炼出来,强化印象。同时也是一个逼迫自己查漏补缺的过程。
很多时候,明明有很强的表达欲,但讲述过程非常尴尬。总是结结巴巴,讲述不清。教授会迫使你强化逻辑闭环,融会贯通,要结合生活的案例,甚至要主动收集信息,将知识点弄清楚。
这个过程会强化大脑神经突触的联系,从而提高我们的记忆效率。
最后,讲述的过程也是一个必须简化复杂知识的过程,必须不断洞悉事物本质。去繁就简的过程倒逼着你认知能力的提升。
最重要的是,教授他人的学习方法促使你的学习体统开始运转,并最终形成闭环。
大致流程如下:
1读书学习输入—2深入思考内化—3教学实践输出—4得到反馈和新问题—5继续学习和思考内化—6逐渐掌握事物的本质—7教学实践输出。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匹配自己的闭环式学习体系!
教授知识,或者输出知识进行写作,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通过读书学习输入,教学写作输出,结合反馈和存在的问题的持续优化,从而形成正向的强化过程。

写在最后
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学生时代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精力都用在了99%的汗水上。然而,更多时候,学习的效果并不显著。
长大以后,我们意识到爱迪生的名言还有后半句,"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最重要,甚至比99%的汗水更重要。
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去繁就简,去伪存真,不断提高认知,找到1%的本质,并能够运用本质原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认知觉醒》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很自我的事情,要找到匹配的学习方法,充分有效地利用我们的大脑,聚焦于学习之后的输出和改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点个「在看」,愿每一个将大脑作为U盘的人,都可以学会充分使用大脑!
关注我,关注水木,和我一起寻找出路!
【人生出路系列】
撰稿:水木;审稿:水木
关注我,和水木一起寻找出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