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20I《家庭的觉醒》:面对孩子,父母为什么总在表演“川剧变脸”?这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


人生海海,遍布荆棘
唯破局而出,
方可寻得出路 
读书 写作  寻找出路
Way out
以梦为马说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会被限制在现实的牢笼里。你抬头四望。你会发现人生常常如囚笼,我们像苦苦挣扎的困兽一样。
我希望可以将那些从生活困境中破牢而出的人物故事和方式方法整理出来,分享给自己以及读者朋友,以期获得挣破牢笼的智慧和勇气。
这里是《出路系列》的第20个分享!

台上正在表演川剧变脸,每变化一个脸谱,台下就爆发一阵喝彩。
拿着哈根达斯冰淇淋的小女孩看着异常兴奋,身边的妈妈脸上也洋溢着微笑陪同着。
一不小心,女孩把整个冰淇淋弄翻到地上,霎那间,女孩的妈妈脸色阴了下来,劈头训斥道:“
“叫你不要这么贵的冰淇淋,看,一下子全浪费了。”
训斥声一下子引来了围观的表情,妈妈涨红了脸,一把拉起女儿,拖着离开了表演地,女儿尖叫着哭泣。
在生活中,父母面对孩子表演变脸的技术似乎比台上的川剧变脸,更为“娴熟”。
作为家长,你有没有突然愤怒地朝孩子尖叫?
我敢打赌,几乎没有一位父母,不曾在某种程度上对着孩子发脾气,过后又感到无比尴尬和后悔。
一方面,对孩子抱有深情,另一方面却因为一点小事儿就勃然大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脸“式的现象?到底哪一个形象更贴近真实的自己的脸谱呢?
心里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在《家庭觉醒》一书中写到:
“那个带有控制欲的、苛刻的、愤怒的声音—并不是真正的我。它也不是我们任何一个人的真我。它只是一种习惯性的生活应激反应。它由情绪掌控,由恐惧控制。”
这一观点打破了很多父母的认知,也让很多家长从愧疚和懊恼中解救了出来,也唤醒着有着类似困境的成年人。
01 咆哮的那个我才是真实的我?
“你的意思是,我们那些盲目冲动的行为,以及脑海里的那个声音,是我们的‘自我’,而不是真实的我们吗?”
很多在孩子教育中受挫的家长都问过作者萨巴瑞这个问题。
不得不承认,很多人都将那个咆哮的自己,那个对着孩子失控的自己,误以为是“真正的我”。
它隐藏在深处,出现时,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极其陌生,不由怀疑,平常对孩子的悉心呵护是不是一种假象,那只是一个表层的我,在潜意识的深层次中,那个倾向于向一个5岁不到孩子,大发雷霆的人才是真实的我,这种认知让很多家长都深陷愧疚。
《家庭的觉醒》一书的作者萨巴瑞博士却认为,
“那个愤怒失控时候的我,只是一幅我们携带在脑海中的自画像,它所描画的我们与我们本质的存在可能大相径庭。”
“没有什么画像啊”,回忆起发脾气的场景,挠着头的家长说。
当家长对着年幼的孩子,从口中吐出愤怒的火焰时,并没有觉察到那个所谓的“自画像”!
它真的存在么?还是它让我们难以觉察?
 “自我”是存在的。他就像是一个制作功力极强的短视频导演。当你发火前的刹那间,他早早在你的头脑里勾勒出一副声色俱佳的场景。
如果你仔细听一听、看一看,留意下你脑海中的画面,你会发现,孩子一次不吃蔬菜的行为,这个“导演”已经在你的脑海里,呈现了一个脸色苍白,头发稀疏的营养不良少年的形象。
孩子来到客人家的沙发,上跳下蹿,你已经在所在城市偏远郊区的少年看守所,给他预约了一个席位。
总之,你的头脑中霎那间,闪现出了很多有关孩子过分的夸张的悲观远景,为他们感到担心或是失望。
这个画面或声音由于太快,导致我们不曾察觉,常常误以为,是孩子的行为,直接激怒了我们。
“自我”这个导演不仅能霎那间在你脑海里,上演一出短剧,还有着极强的组织能力,能立马调动你的身体里的情绪,刺激着你的感官,激发你内在的恐惧,从而呈现出一股极强的破坏力。
瞬间,你的行为举止被情绪攫取,我们看到,一个文质彬彬的人因为一点小事儿而勃然大怒。
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力量,是因为“自我”根植于恐惧之上。每一个画面和声音的背后,都有着恐惧的暗影。
《家庭的觉醒》写道,
“恐惧是自我的一个特点,也是我们教养孩子所经历的诸多问题的根源。恐惧聚集在我们内在的深处,是我们的老朋友,以至于它不曾被我们觉察。”

为什么这么多中国家长热衷于催婚催生呢?本质上是不是一种恐惧在作祟呢?
听到有一个网友,过年回家面对催婚、催生的父母,是这样“回怼”的,
“爸妈,为什么你们不能出去找一份工作呢?你们为啥爱催婚,是因为你们心里头害怕,感觉没事儿可干。如果我们不结婚,不生孩子,您觉得没面子。
既然这样,不如出去努力工作打拼嘛。等你赚了大钱,冬天在马尔代夫,海水清澈见底的沙滩晒太阳,夏天在人民生活幸福度最高的北欧避暑,那时候,让你回来带孙子,你微信都装作没看见。”
虽然,回答有些绝对,但也侧面说明了,一旦我们父母内心不怀有缺失和恐惧,他们付诸在儿女上的行动就会消失。
02 自我是如何形成的?
也许,看到这里,你会觉得“自我”是负面的,是危险的,是一个敌人。然而,因恐惧而形成的自我,并不一味是“坏的”。
它是我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产物。
《认知觉醒》中提到,我们人类的大脑是由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性脑构成。
本能脑和情绪脑进化时间最长,被成为原始脑。他们二者占整个脑容量的九成,相比而言,理智脑进化时间最短,占比也最小。
相比于理智脑,具备科学、理性的判断力,本能脑和情绪脑倾向于趋利避害。人类之所以如今能够站在食物链的顶端,离不开本能脑的作用,害怕恐惧的本能,是的人类得以绵延长存。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早已经不用再过茹毛饮血的日子,我们走进了安全的,不需要遭受野兽袭击的现代社会,而本能脑和情绪脑却还在停留在原始森林之中。
他们时刻释放着防备、担心、恐惧的信号,而且他们进化时间长,容量大,计算速度快,极易接收到外界纷扰的信息,现代社会,互联网的普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让这种波动显得更加强烈。
其次,在我们幼年时期,“自我”藉由与周边人的互动反馈,进一步加深了恐惧,促成了自我的形成。阿德勒说,儿童时期第一个留在头脑的画面和情绪,会极大地影响后来的我们。
自我的形成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形成,然后不断被反馈强化。
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了太多的“应该”,和大量教条式的要求。这可能是父母和老师的一个批评,或是求学路上一张张划着红色大叉的成绩单。
渐渐地,我们以为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把它当作了真我。研究发现,如果小时候被父母或兄弟姐妹嘲笑,这个孩子太爱哭了,长大后,很可能会发展出一种死板的、难以动情的个性。

自我的形成,无论是大脑进化的角度,还是和外界评价的角度,它本质上是一种保护机制。为了隔绝那些不被满足,被伤害的时刻,自我如同一层壳般诞生了。
它使得每一个人都免于受到家庭,社会教养中那些无意识因素的冲击。
这个壳曾保护着我们着弱小的我们,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年岁的增长,向上发展的诉求,它又开始限制着我们,更糟糕的是,和这层壳呆久了,以至于开始错误地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自己,接触到真实的自己越来越难。
《非暴力沟通》的马歇尔讲述过这样一次真实的经历,这个经历告诉我们,人是如何一步步脱离真实的自我的。
有次马歇尔由于运动强度过大,不小心拉伤了。他向教练请假,下场去休息治疗,却得来了一顿呵斥,
“不要像个姑娘一样,这点小痛算什么?继续训练!”
为了不违抗教练的命令,也为了不让自己贴上不够男子汉的标签,马歇尔忍着伤痛训练,对身心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害。
生活中,很多男性、女性都不敢表达超出性别的社会规范诉求。我们的情感忠于真实的天性,而“自我”却指使我们佯装坚强。
久而久之,它用来避免和抵抗来来自身边人的讽刺和嘲笑,距离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自己越来越远。
这样容易发展出一种极端的性格,或顺从,或叛逆,我们总是相信必须达到什么“完美设定”,才能获得家长和周围人的肯定。
这种“自我形象”遮蔽了我们本来的真我。这种“自我”认知如果形成于童年,我们将倾向一辈子都维持这种印象。

03 我们该如何察觉真我?
《当下的力量》说,一切的烦恼来源于我们与临在(真我)的脱离。
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此时的我,是自我的ego,还是真我?《家庭的觉醒》中提到了几个方法。
首先,保持对自我的觉察。书中没有让我们与情绪和本能抵抗,而是要保持觉察。所谓的觉察力,就是观察自我的能力,做自己喋喋不休的思想观察者。
《认知觉醒》写道,想象另一个高级的你,随时用宏观,整体,全面的视角检视你自己。
保持对情绪的觉察,就有了转变当下的可能性,将注意力从对外界的批判转为对内部的察觉。
内在有哪一个限制性思维模型操控了我?内在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是否能自我满足?我的思维是不是又飘到过去或未来了?
和“自我”相比,真我是不会被敏感的“自我”制造的持续噪音或阴谋动摇的那一面。真我活在当下,并保持着稳定的内核。对当下保持觉知,我们就有可能压制住这股冲动。
其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真我”,将孩子当成一面反射我们状态的镜子。自我是在幼年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每一个孩子都保持着纯净,表达顺畅,活在当下的真我。
一旦我们情绪不成熟,孩子就越会表现出复杂的个性、不安的情绪,以及行为问题。传统观念总以为,只要我们让孩子“做”或“不做”某些具体的事情,我们就不会有过激反应。
而觉醒的家庭却打破了游戏规则,因为从来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原因。需要改变的从来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养育孩子也是一个二次养育自己的过程。孩子为我们提供了认清童年期所建立行为模式的机会,孩子与我们极其相似,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通过他们,我们得以面对面来检视我们当初作为孩子时的感受。
孩子是家庭中潜力巨大的唤醒者。孩子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最令人惊讶之处在于,它不是以顿悟的形式出现,而是隐藏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
曾有段时间,我和爱人都太忙于工作,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少了一些互动,也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引发了口角。
那晚,儿子突然一脸严肃地告诉我,
“你知道,你娶一个女人有多不容易么?你为什么总是这么紧张,你就不能放松点么?”
看着他一脸严肃,口若悬河的样子,既惊讶,又感到好笑。这些话语句句扎进我的心里,好像不应该从一个5岁不到的孩子口中冒出来。
孩子不仅能从语言中给我们带来启发,重要的是,他自身就是家庭的晴雨表。当我们不保持真我时,就会遭到孩子的反抗。当孩子表现出异常的举动或行为时,一定是大人在家庭中出现了不成熟的行为。
无论是《家庭的觉醒》还是《非暴力沟通》,都不主张拒绝惩罚不听话的孩子,压制愤怒的情绪,而是将他们作为一种提醒,提醒我们是时候应该觉察“自我”的把戏,合理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只有拥抱真我,才能实现未完成的自我成长。

写在最后
《家庭的觉醒》中的“觉醒”,就在于觉察当下的“自我”。
将那些极端的情绪、状态以及可爱的孩子,当做一种提醒,提醒我们不被恐惧的情绪所攫获。
我们都应该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相信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智慧的宇宙中,每个人的环境都是为各自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的。
勇敢地接纳孩子,接纳内心那个未曾长大的小孩,将他的顽皮哭劳视为一种提醒,变得自觉,自察,自知!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人生出路系列】
图文:以梦为马
10万+作者;多家写作投稿平台签约作者;
国家级注册城乡规划师;
喜欢在阅读和文字中,收获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成长,也喜欢分享,写出有自己有触动的人物故事。
人生海海,感恩遇见!
如果你也喜欢阅读,写作,加入我们!

关注我,一起寻找出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