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生
·
出
路
人生海海,遍布荆棘
唯破局而出,
方可寻得出路
读书 写作 寻找出路
Way out
以梦为马说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会被限制在现实的牢笼里。你抬头四望。你会发现人生常常如囚笼,我们像苦苦挣扎的困兽一样。
我希望可以将那些从生活困境中破牢而出的人物故事和方式方法整理出来,分享给自己以及读者朋友,以期获得挣破牢笼的智慧和勇气。
这里是《出路系列》的第22个分享!
一个不怎么值得庆祝的消息,90后的职场人已经迈进35岁了,这个职场上的分水岭已然逼近。
处于这个阶段,常常会袭来的焦虑和烦躁,这时,我一般会做一件小事儿:
重温一遍我的人生电影,《哈利波特》。
也许你熟悉的,一个普通男孩11岁生日那天,接到一份来自魔法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我第一次看,还是少年,只看到九又四分之三车站,霍格沃茨的特快列车冒出浓浓的蒸汽,以及各种眼花缭乱的魔法。
等后来上班了,眼光就开始变得不那么纯粹了,里面的一些场景,都好像演我上班的场景。
当我每日一问,我可以不起床上班么?
哈利波特的电影中,响起了哈利姨夫弗农的敲门声,接着是姨妈佩妮的敲门声,最后是达力像坦克,碾压过哈利屋顶的“敲门声”。
哈利在碗柜里无聊地玩着士兵,这让我想起自己被困在狭小工位上,偷偷摸鱼的日子。
哈利为德思礼一家准备早餐,收拾家务,却被视作空气,这与我在职场上付出努力和想法,却鲜少被看见的小白身份何其相似。
长大了,我才发现,哈利在姨夫姨妈家,从来没有被叫过名字,从来都是你,你,你。
就像网友说的,我们确实和哈利有些像,打工前,原来我们叫李*,打工后,我们都变成了李工。
以至于,叫久了,哈利忘记自己是小魔法师的事实。一些神奇的技能展现在面前时,他的第一反应和姨夫姨妈一样,这个有些反常,这个不能给别人看到。
就像我们打工久了,偶尔内心冒出一些叛逆的举动,一些有趣的想法,也只能独芳自赏。生活仿佛只剩下重复。
重复的空间,重复的人,重复的认知。
但我今天不想简单地吐槽生活的残酷。哈利波特之所以是我的人生电影,是因为它一次一次有效地疗愈了我。
哈利波特电影之所以真实,是因为抛去魔法,它描绘了一个男孩成长转变的故事。
这发生在我们人生中的每一天。
那时候,你是刚走出校园,到一个陌生的公司上班,还是放弃了别人觉得不错的工作,开始了新的职业探索?
你是结束了单身,开始经营自己的婚姻和家庭,还是离开了相爱已久的恋人,重新开始一个人的生活?
你是找到了一个让你激动的梦想,还是放弃了奋斗已久的理想?
这些都有关于成长转变。
美国作家威廉·布瑞奇在《转变之书》中提到,
“转变要经历结束、迷茫和重生三个阶段。”
哈利波特第一集的故事,正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展现。
他勇敢地离开了原生家庭,面对未知的魔法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迷茫,最终在霍格沃茨,成为最年轻的找球手,在比赛中大放异彩。
这启示我们,无论是面对何种转折期,我们需要勇敢地结束过去,面对迷茫,并寻找重生的机会。
01 学会脱离
从“碗厨”迈向“魁地奇”,哈利坚定地脱离了“原生家庭”,这个原生家庭可以指我们熟悉的一个环境,或者曾经的一份职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并不简单。因为旧的场景,存放着我们的目标,关系以及意义。一旦脱离,我们很容易感到迷茫。
电影中,哈利脱离曾经的碗厨-德思礼亲戚家,很决断,没有任何犹豫。
作为一个只有11周岁,还没有任何支撑自己生存技能的哈利来说,这个出走的决定,如今从一个成人的眼光来看,无疑是让人动容的。
“我答应你和你一起走”哈利坚定地说。
面对德思礼夫妇对魔法学校的种种怪诞的观点,哈利还是决定冒险。
一面是熟悉的亲戚,在他们手下生活确实艰难,但有最起码的温饱。而另一面,是一个素未谋面的巨人海格。他有着一头乱蓬蓬的长发和浓密的胡须,像一种野性未驯的怪兽。
哈利还是勇敢地选择了前去冒险。
哈利拉着他的皮箱,开启了未知之旅。没有计较损失,没有瞻前顾后,没有试图逃离,我从来没看到哈利在学校抱怨过德思礼亲戚家的一切。
而现实中,当我们结束一段关系,结束一个职业,我们会总想着损失。
甚至会觉得,是不是我做错了,已经坚持这么久了,为什么不多坚持一下?
转变的过程会让人产生新的觉悟,可是新的觉悟很难一开始就有。我们也许很容易知道什么是错的,但很难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
但是一味地陷入旧的“场景”中,试图采用旧的行为模式,旧的认知体系,去面对新的世界,新的挑战,并不利于我们平顺地度过转折期。
02 经历迷茫
来到霍格沃茨,哈利并没有一下子就适应,他确实身体脱离了曾经的“家”,进入了魔法学校,整个人变得不再平面、苍白,然而,他的内心却没有做好准备。
电影中有一幕,很让人很动容,哈利身穿单薄的格子睡衣,深夜一个人坐在冰冷的落地窗前,望着玻璃的倒影,想念着他的父母,他们也曾经是这所魔法学校的学生。
在霍格沃茨的城堡中,他无意间碰到了厄里斯多镜,镜面仿佛看透了哈利,里面呈现出哈利被父母拥抱在一起的场景。
从那以后,一有时间,他就躲在晦暗的房间里,和厄里斯多镜呆在一起,一呆就是一个下午。
和很多离开曾经岗位的职场人一样,身体诚实地离开,但很多情绪还在那份职业中。
而之所以这样,是我们没有放弃对关系的幻想。
关系是幸福感和意义感的来源,关系里有我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因此,关系的转变会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
来到霍格沃茨,哈利确定了自己是魔法师的身份,也更加渴望见到自己的父母,哪怕这个父母只存在镜面中,这些幻想,抚慰了他,但也让他变得封闭,脱离环境。
即便是假的,但它依然给了哈利一个身份,一个有关你也是孩子的身份。自我是以关系为载体的,当一段关系结束后,我们不仅失去了关系中的他(她),也失去了关系中的那个自我。
因此,在哈利心中,父母死亡的事实,变成一个假象。他们还活着,活在镜子里,有一天会回来。
这就像很多离职的人,即便劳动关系已经解除了,却依旧对某个人,某件事儿耿耿于怀,念念不忘,毕竟,一旦忘记,就意味着彻底的结束。
停留在过去,我们的心里还能生起一些虚幻的希望,我们可以借由这种希望来对抗孤独。而承认了结束,就是从心底承认已经是孤家寡人了。
在邓布利多校长的劝解下,哈利冷静了下来,他接受了父母死去的事实,终于决定重新回到曾经的学习秩序中,回到亲密的友谊里。
而这种突然来到属于自己的“世界”,也并意味着,挑战就不存在,事实上,一种形式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完结,它意味着新的开始。
03试着重生
如果要评选《哈利波特》中最有魅力的场景,魁地奇比赛无疑是其中之一。
哈利身为魔法学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找球手,他骑着扫把在空中自由地翱翔,最后,抓到那只飞翔的金色球体,把魁地奇的奖杯带回自己的学院。
当格兰芬多的队员们身着鲜红的队服,在蓝天白云中飞翔,每个人都在团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相互协作,默契配合。
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哈利波特的胜利的雀跃。
魁地奇比赛象征着我们理想中的工作状态:
在团队中充分发挥个人优势,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同时得到同事们的支持与鼓励。
这样的工作环境,不再是单一和重复的,而是充满了变化和挑战,尽管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但成功时却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种工作与哈利在姨妈家的经历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如同有序一眼望不到头的轨道,后者则是无际的绿色旷野。
哈利重获了新生,重生意味着塑造另一个自己。哈利是如何塑造真实的我的呢?
小时候,看哈利波特,总觉得他太幸运了,收到了霍格沃茨的录取通知书,一路遇到了好的朋友,友爱的老师,尊敬的校长邓布利多。
如今看来,却另有一番滋味。哈利的际遇很像那些我们惊羡的职业达人,他们光鲜亮丽,做着又有价值,又新鲜的事儿。
我们总是想,这个世界,是不是有一个和我们十分契合的职业,与理想的我,完美匹配。
因此,我们很喜欢用一些职业测评分析,来推算我们适合什么职业。
仿佛理想中的我,只是被一层面纱遮住,只要我们拿起面纱,理想的我,就会显现。
然而事实是,理想的我并不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呈现。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很可能就得不到那份工作。
斯坦福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黑兹尔•马库斯(HazelMarkus)提出了一个关于可能的自我的理论,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很多可能的自我。这些可能的自我,有些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化的自我,有些则是我们非常厌恶的、不愿意去扮演的自我。
这些不同的可能自我,在我们内心展开激烈的竞争。在你迷茫和犹豫的当口,它们好像在对着你喊:选我选我!
如果你选了其中的一个自我,那其他自我就会不断衰退。“
这是不是很像哈利走向魔法世界的旅程?这是不是很像哈利参与学院分院帽的场景?
在魔法学校的分院仪式上,他本来会被分进另外一个学院,在哈利强烈要求下,他进入了格兰芬多学院,进而被院长麦格选中,参与魁地奇比赛,在比赛中大放异彩。
如果哈利被选入斯莱特林,那么我们将看到一个截然不同哈利,完全不同的故事。
这就是书中说的,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理想中的我,是由我们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塑造出来的。
当哈利不选择离开姨妈家,就没有后面的哈利。那么他很可能还呆在碗厨里,慢慢长大,变成一个心理有问题的留守儿童。
哈利跟随海格踏上未知旅程这个决定,一点点在塑造着哈利。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有一个“我”。
幸运的是,哈利面对了自己真实的选择。他决定守护自己的朋友,友谊,以及内心对于善恶的判断。
他拒绝了分院帽将他分到斯莱特林的举动。拒绝了富二代马尔福对他的邀约,他甚至拒绝了自己如同一个机器,死守着学校的规则,而变得主动,勇敢,敢去冒险。
这一切,一点点地塑造哈利,让哈利重生。不仅电影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我们也总是被“得失心”左右而陷入迷惑,是考研还是去工作?是去创业还是去深造?而这些无不是没有弄懂自己想要过什么生活,想成为什么人。
当一个人想去读书、写作,传播知识,他就不会纠结创业还是深造,因为,这两个就变成了他塑造自我,实现他理想的机会,哪一个更能加速实现目标,就更容易成为我们的选择。
找到自己,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看起来“虚”的东西,却似乎一直存在我们的身体里,并时常会不断地提醒我们,给我们敲一敲警钟,在我们迷茫的转折期,变成一个可靠的伙伴。
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从德思礼阴暗的“橱柜”,走向蓝天白云的“魁地奇赛场”。从充满压抑,等级森严的工作环境,步入自由,发挥自我才能的全新职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写在最后
以前,我始终疑惑,为什么哈利一踏入魔法学校,就焕然一新了?
明明在姨夫家,他是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一去霍格沃茨,就能在魁地奇比赛中,成为最年轻的找球手,大放异彩。
为什么,在姨妈家没有任何主见的小男孩,能够义正言辞地拒绝魔法世界分院帽建议。
为什么,在姨妈家胆小懦弱的瘦弱少年,能在幽暗的密室,高举格兰芬多宝剑,恶斗蛇怪。
原来,当他决定离开德思礼亲戚家,前往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登上霍格沃茨快列的那一刹那,他就不是那个曾经的哈利了。
他的内心已经下定了决心,不依靠任何人,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未知的荒野去生存。
这个信念和勇气让他成为了自己的主人。而这无疑是一种更好的状态。这就是一个人找到自我的状态。
【人生出路系列】
图文:以梦为马
10万+作者;多家写作投稿平台签约作者;
国家级注册城乡规划师;
喜欢在阅读和文字中,收获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成长,也喜欢分享,写出有自己有触动的人物故事。
人生海海,感恩遇见!
如果你也喜欢阅读,写作,加入我们!
关注我,一起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