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人”如何自救,从李若彤到塔拉,她们是最好的示范




2024年4月2日,李若彤在“她势界·凤凰网2024女性影响力大赏”中,以一场题为《我和抑郁症从“恋爱”到分手》的演讲,向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展示了她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位荧幕上的“姑姑”,以其清新脱俗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在这次演讲中,她勇敢地揭开了隐藏在光环背后的心灵挣扎。
在她的讲述中,我们得以窥见,即使是最光鲜亮丽的人物,其内心世界也可能充满了暗流汹涌的情感。
外界的一句无心之言,一段不愉快的经历,乃至家人的关爱,有时竟意外地成为了心灵的沉重负担。
李若彤的经历,反映了一种特殊的群体——那些内向、敏感而善良的灵魂。他们倾向于通过内省和个人反思来汲取力量,享受孤独带来的宁静,爱待在在小团体中深入交流。
他们在倾听与观察中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对生活的点滴细节给予极大的关注,同时在独立性与个人空间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
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这些特质使得他们的恢复之路显得尤为艰辛。
对于拥有这样性格特点的人,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无法跨越的挑战,可以寻求《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样的指引书籍。
书中的塔拉不仅为内向者提供了深刻的内在洞见,也为那些在人生旅途中寻求自我发现和成长的人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01
明明很美,却觉得自己很脏
在李若彤的演讲中,让我感到最震撼的,不是美若天仙的姑姑李若彤得了10的抑郁症,
而是她明明很美,却总将一切的脏水揽在自己的身上。
就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的塔拉一样。
内向敏感的人似乎更注重自己内心的秩序,一旦内在规则被打碎,他们倾向于从内在寻求解脱和答案。
这种处理模式,让他们拥有一种“圣母”般的自虐倾向。
这一切可能都是我有问题,这一切本不应该发生,都是我不好。
以至于,感知力强变成了一种束缚。

书中的女孩塔拉对“美”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
在外婆家,她看到秋日的阳光透过薄纱窗帘洒在金盏花瓷砖上,房间发出琥珀色的光芒。
她看到闪着珍珠般光泽的水槽,摆着十几块粉色和白色香皂,玫瑰和天鹅形状,放在象牙色的贝壳皂盒里。
她拿起一块天鹅形状的,放在手指间,细细感受它的柔软。
真美呀!她不禁感叹。

15岁时,塔拉身体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肿胀,鼓起,伸展,凸出。
她的内心有一种宣扬身体之美的渴望。她试着用旧睫毛膏刷睫毛,涂上口红,出现在异性身边。
这一切被哥哥,被摩门原旨教洗脑肖恩当做是“轻佻”的证据,在这个教派中,女孩甚至不能多露出哪怕一寸的肌肤。
很快,对美的渴望与家庭的信仰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而这变成了哥哥肖恩行使暴力的借口。
一天晚饭后,肖恩用坚硬粗糙的指头戳向塔拉的肋骨,塔拉大声反抗,遭受到了野蛮的暴力。
肖恩一把抓住塔拉的头发,将她拖进门厅,跌跌撞撞,天地开始旋转,塔拉只看见飞速掠过的地毯。
疼痛让塔拉眼中噙满了泪水。
“现在这个荡妇知道哭了,”肖恩说,“为什么哭?是因为被人看出来你是个荡妇吗?
接着,肖恩抓住塔拉的手腕,塔拉被迫头向前,手臂绕在腰后,手腕可笑地弯曲,就像舞步一般。
空气从肺里涌出,塔拉努力弯得更深,尽可能减轻腕关节的疼痛,手腕发出一阵咯吱声。

明明只是青春期对美有了渴望,试着改变自己的妆容,却遭到亲人粗鲁的对待。
所有人都知道谁才是这场家庭战争的根源,而内向的塔拉将一切的悲剧归咎于自己身上。
是自己的“不洁”导致了这一切,这种类似“圣母”般的“内归因”也出现在了悲剧人物房思琪身上。
房思琪最尊重、敬爱的语文老师侵犯了她,当时她还未成年,不懂得这一切是如何匪夷所思地发生了。
为了维护自己内心的秩序,房思琪没有去责怪老师,而是强迫自己爱上禽兽老师。
塔拉也是这般理所当然接受了哥哥肖恩的观点,
“他不是一个施暴者而是一个拯救者。他在拯救自己不迷失在自我和轻浮中,不再试图用外表去获得想要的东西。”
这样,他的哥哥还是曾经那个对她友爱的哥哥,一切都是自己偏离信仰造成的。
这种无端的内归因,甚至让塔拉拥有某种确定感和掌控感。
但承担而来的内伤浓缩为一个大胆,有力,有陈述性的词-娼妓。
这个词一直伴随着塔拉,在她试图穿漂亮的连衣裙时,在她试着走进一段情感关系时,甚至在她置身于世界级高端学府-剑桥时。
她总会感到一种古老的本能在起作用,让她肌肉绷紧,随时准备逃跑。
塔拉说,
“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令人作呕,仅凭衣服无法掩盖。”
塔拉不明白,在人生的转折期,我们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而这是转折期发展本身的特征,而不是自我的特征。
02
明明被温存以待,却着急着拒绝
在李若彤的演讲中,她提到另一个细节,同样让人感到震撼。
面对父母和朋友的善意,她的第一反应是拒绝,那些帮助的举动不仅没有让她轻松点,甚至给她了无穷的压力。
内向的人有时也会有这种特征,他们会下意识地拒绝他人的好意,甚至关心、呵护变成了一种内疚与亏欠。
仿佛在说,我不希望成为你们的负担,我并不需要被这样被特别对待,我们可能永远没办法偿还。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塔拉对种种善意的拒绝,同样让人感到震撼。
纵观整本书,让我最震惊的不是,
有着狂热宗教偏执思想的父亲,在废料场丢废品时,注意不到女儿,向她丢来巨大的氧气瓶,一次次将她击倒;
也不是不是哥哥肖恩对待塔拉一次次身体的暴虐。甚至不是,塔拉从废料场爬出,依靠自学,成功进入世界级高端学府,成为了剑桥的硕博。
而是塔拉,面对一次次善意的举动,一次次拒绝他人的善意,从而,让她化茧成蝶的这趟旅程,变得焦灼而漫长。

塔拉7岁时,奶奶给了一次塔拉走出原生家庭,前去上学的机会,塔拉拒绝了。
她想着她走后,哥哥们四散在山上,在黑黢黢的森林搜寻她的场景,她想着自己沾满牛羊粪便的鞋被丢弃在自家门廊上,而她赤脚跑向亚利桑那州的样子。
她打消了这个念头,她不想给家人添麻烦。
在剑桥读书,塔拉递交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对尖锐的社会哲学问题,展开了细致的辩证批判研究。
这篇论文得到了教授的赞扬,
“这是我教书三十年来,看到的最优秀的论文”。
面对教授客观的评价,塔拉不仅没有感到安慰,甚至极其痛苦。
教授对这篇文章的后续评价,她一个字也没听到。脑海中充满了一个急切的需求:离开那个房间。
那一刻,塔拉好像不在剑桥大学的钟塔里。而是重返十七岁,坐在一辆红色吉普车里,而她爱的男孩刚刚碰了我的手,她落荒而逃。
比起仁慈,塔拉似乎更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残忍。赞美对她来说反而是一种毒药,她被它噎住了。
她期望教授对她大喊大叫,他没有这样做反而让她头晕目眩。
她的丑恶一面必须得到表达。如果不是用他的声音来表达,而是需要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
面对赞扬和善意,内向的人总会怀疑,这一切是否真实,我是否有资格面对这种夸奖?这里面是否有什么误会?
对于身边那些精致的人和事,总有一种肌肉紧绷,想要逃离的冲动。
仿佛更喜欢陷入一种为别人牺牲的举动中,而非面对一堆让人自惭形秽的精致,坐在一个金碧辉煌的地方,肆无忌惮地吃着大餐。

03
明明可以含混,但必须亲历
塔拉和李若彤之所以能走出进来,是曾经让她们困扰的洞察力和细腻感情,也能够帮助剖析一路走来的内心挣扎和细微转变。
内向的人往往无法通过外在的掩饰来逃避现实,他们必须直面自己的内在感受,用自己最真实的眼睛去观察,用最真挚的情感去体验。
他们不允许自己含糊其辞,不接受自欺欺人的伪装。
正如塔拉·韦斯特弗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所展现的那样,
她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思考,诚实地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不回避家庭的暴力和自身的偏执,内在的挣扎与反复纠缠,直到最终找到了自我救赎的力量。

塔拉像是奥斯卡大热影片《可怜的东西》。女主生活在一个另类的世界,她拥有着正常人的身体,却有着婴儿般的认知。
塔拉所有的认知都源自家庭,一个深受摩门原旨教义影响的家庭。
在她的家中,政府、医院和学校都被视为“光明会”的阴谋,最好的教育就是在家自学,吃药会导致婴儿流产,女性穿着暴露就是娼妓。
世界末日的预言笼罩着日常生活。这不仅限制了家庭成员的思想,还导致了一系列的伤痛和悲剧。
随着年龄的增长,塔拉开始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世界,那里的人们不谈论世界末日,对医院和学校没有恐惧。
她的内心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之间摇摆,她开始质疑自己所学到的一切。
塔拉的反抗始于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要付出巨大的内心波动。
废料场,炎热的天气里,干着粗重活的塔拉卷起袖子,尽管父亲粗鲁地让她放下,声称这里不是妓院,她却坚持自己的选择。
因为她认识到自己只是因为天气热而想要凉快,并不是欲望与“不洁”的对象。
每天早晨,在开始一天的体力劳动之前,塔拉都会早起阅读和写作。
她开始对比摩门教的教义与父亲口头上的摩门教义,通过读书、写作、做笔记,辨析着里面抽象的哲学思想。
她逐渐发现了走出无知的方法—对阅读保持耐心。

塔拉还养成了记日记写作的习惯,她在日记中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她开始意识到,哥哥肖恩对她的欺负并不是因为她的“不洁”,而是源于他对弱者的欺凌的快感。
她写下总有人会阻碍人人平等的价值观,有些人必须通过斗争获得自由。
她通过文字揭露了家庭内部的暴力,认识到这种暴力实际上是对权力的滥用。
这个过程充满了纠缠和反复,即便对我们来说,普通地穿衣服,塔拉也会纠结很久,
她即为大家穿得过于“暴露”而偏狭地觉得不端庄,也会因为自己穿这宽大厚重的旧外套,在剑桥的晚会上而显得格格不入。
在剑桥教授的启发下,塔拉逐渐明白,
她的身份不是由外在的衣服、学历或家庭环境所定义,而是由她内心的信仰和选择所塑造。

随着思想的觉醒,旧的世界观开始崩塌,新的观念开始形成。
塔拉开始主动去医院接种疫苗,穿上紧身的美丽连衣裙,并尝试融入到身边的社交圈中。
慢慢地,她不再对原生家庭感到伤痛,也不会为了离开家庭而感到纠结或愧疚,而是学会了接纳自己的一切经历。
通过阅读、写作和自我探索,塔拉明白了,真正的束缚不全在于外在,而根植于自己的内在束缚。
在书中,她深刻地写道,
即使深爱着某人,也可以选择放手;即使每天思念着某人,也可以为他们的离开而感到庆幸。


写在最后
李若彤和塔拉·韦斯特弗的故事展现了内向、敏感个体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内心挣扎。
她们的经历表明,即使是看似完美的人生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痛苦。
曾经让内向人困扰的洞察力和细腻感情,也能够帮助剖析一路走来的内心挣扎和细微转变。
通过自我反思和勇敢面对,他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价值不应受外界评价的影响,而是源于内心的信仰和选择。
她们的转变启示我们,真正的自由和成长来自于内心的解放和对自我经历的接纳。

【男人至死是少年系列】
文|以梦为马
图|以梦为马
关注我,一起听少年故事,感受少年心气!
作者:Linthan,笔名以梦为马.
10万+作者;
多家写作平台签约作者.
喜欢在阅读和文字中,收获内心的平静与自我成长.
喜欢分享,写出对自己和他人有触动的人和故事.
人生海海,遍布荆棘,感恩遇见,让我们破牢而出!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