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生
·
出
路
人生海海,遍布荆棘
唯破局而出,
方可寻得出路
读书 写作 寻找出路
Way out
以梦为马说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会被限制在现实的牢笼里。你抬头四望。你会发现人生常常如囚笼,我们像苦苦挣扎的困兽一样。
我希望可以将那些从生活困境中破牢而出的人物故事和方式方法整理出来,分享给自己以及读者朋友,以期获得挣破牢笼的智慧和勇气。
这里是《出路系列》的第25个分享!
文:以梦为马
你是否也有这种疑惑?
明明也读了不少书,不惜花重金上了许多付费课,也尝试系统地总结方法提升自己,但总是拖着无法展开行动?
你是否也有这种困扰?
明明还有很多重要的事儿要做,却总是提不起劲,一拖再拖,临到睡觉,一阵懊悔,怎么又荒废了这么多时间,我都干什么去了?
你是否也有这种经历?
心中总说,并不是我不愿意去做那件事儿,只是还没准备好,一旦准备就绪,就会着手开始行动,可是转眼一两年过去了,仍然还停留在“准备”的路上。
这些现象看起来不尽相同,在《打开心智》一书中,却一针见血地总结为:
行动力不足。
托尼·罗宾斯称,
“凡是成功的人是那些愿意采取行动的人。”
如果你也遇到过上述的类似的情况,不妨试试《打开心智》中介绍的方法,只需要清除行动路上的三个阻碍,你的行动力会迎来质的飞跃。
01 扫除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如今已经变成知识付费最大的赞助商,无数的课程都围绕着如何避免它展开。
可你知道么?容易精神内耗的人看起来更聪明,他们的长时记忆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往往也会比常人好一些。
除此之外,精神内耗不仅会带来负面情绪,还会难于集中注意力,甚至会在我们脑海里自己制作悲观电影,导致“抑郁性反刍”,
不断让自己经历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和念头,导致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而精神内耗和我们的大脑模式有关。
研究表明,精神内耗的人大脑更容易处于”默认模式”网络,简称DMN,并保持活跃。与此相对,长期处于中央执行网络模式(CEN)不仅会容易进入心流,还能感到充实快乐。
“默认模式”是怎么产生的呢?它什么时候会活跃呢?
答案是闲的时候。一旦大脑察觉我们没有目标,无所事事,就会切换到”默认模式”。
正常人有80%的脑力可以用在行动上,但他们最多只有40%的脑力可以用,而仅剩的这部分精力,还要和占据了60%脑力的“胡思乱想”做斗争。
可想而知,精神内耗多么痛苦。
而解决内耗的方式,就是把大脑从无所事事中争夺回来,提高自己对大脑的掌控力。
方法一,正念冥想。
有空的时候,可以试着找一个舒适的位置,闭上眼睛,缓慢呼吸(大约10~12秒一次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体会呼吸过程中的感觉,不要去管脑海中来来去去的想法,也不要去抑制它们。整个过程持续约10~15分钟。
当我们可以锻炼自己“把注意力保持在某个对象”上面的能力,就避免了大脑信马由缰地陷入”默认模式”。
方法二,学会和负面情绪相处。
具体来说,就是接纳大脑中产生的负面想法。之所以不选择去和它对抗,是因为”默认模式”是大脑自带的功能,就像大脑中不可卸载的软件,只能更新,不能更换。
面对头脑中升腾起的情绪,我们可以默默地说,
“我知道了,我会等有空的时候去处理的,现在你退下吧。”
接着,就尽快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等到自己不被情绪掌控,就将负面情绪写下来,然后认真检视,
“它是真实的吗?它发生的可能性大吗?我有没有方法可以应对它?”一旦想清楚上面这三个问题,就把它划掉,并且在旁边写下你想到的行动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会给你一种信念,我能掌控我的想法,我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安置他们。
著名自媒体人李筱懿就采用过类似的方法,
当负面情绪出现时,她既不是放任不管也不是和它对立内耗,而是写在一个纸条上,然后丢进一个黑箱子里,过一月后,翻出来,一次性梳理解决。
她惊讶地发现,当时让自己无比焦虑的负面想法,大部分自己就烟消云散了。
心理学家博克维茨(Thomas Borkovec)等人在1999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
在所有我们担心的事情里面,大约85%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果我们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大约79%的结果比自己预想的要好很多。
也就是说,需要我们认真应对的负面想法,最终会真的发生的概率只有3%。
方法三,将大脑模式切换到中央执行网络模式(CEN)。大脑不会同时处于中央执行网络模式和”默认模式”,给大脑一些目标,难题,思考,能够主动地引导大脑的模式切换。
当你在生活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用来刻意思考,就会发现收获颇丰,许多苦思已久的问题,突然会跟记忆深处某个节点发生共鸣,被解答出来。
02 扫除拖延症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说到和做到之间的距离,在这之间,拖延是一个巨大的鸿沟。
可是在生活中,面对两类事情,我们能一改拖延本性,变得积极行动起来。一是这件事情非常简单,立刻就能做完(延迟小),另一种就是投入非常低,但价值非常高。
然而,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事情是一份难度对应一份价值,同时未必能快速做完,需要你不断给自己打气,不断克服心理上的排斥和恐惧,克服其他短期诱惑的吸引力,才能一步步去获得回报。
这时,拖延就如期而至了。
内心无比清楚一件事情很重要,也知道自己必须去做,但始终难以鼓起勇气去直面行动过程的艰巨和漫长。
而拖延的本质原因在于收获反馈路径过长。
当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很长的时间,大脑就会调低它的价值。原本它能带来100%的奖励,但随着时间延长,奖励就会被大脑“打折扣”,变成70%、50%、30%。
而围绕在我们周边的短期诱惑又很多,如手机,短视频,电子产品。两者叠加,行动的阻碍就显得过大了,拖延就产生了。
那么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成功的人,为什么能持续、长期地做一件事情?
其中一个答案是“乐在其中”,翻译过来就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寻找乐趣,收获,意义,而不是一味将注意力放在头脑中幻想的硕果上。
其次,就是将做事情的过程,变成一个类似游戏,积累经验值的过程。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想着能够从中获取经验值,得到长久的提升。这样生活中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事儿都变得有意义了。
如果一项任务是重复、单调的:没关系,它能够提高我的熟练度,让我在这项技能的使用上更加得心应手。
如果一项任务是艰巨、困难的:非常棒,它能够给我带来大量经验让我快速成长,获得更强的能力。
如果遇到一个意料之中的问题:没关系,这本来就是我的主线任务,我辛辛苦苦练级就是为了通过它。
如果遇到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那更好,我触发了一项隐藏的挑战,又有一个新的目标可以去实现了。
带着这种心态,你就不容易失去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
现在所经历的一切,所收获的一切,都会成为养分,帮助更好地面对下一个关卡的“BOSS”。
03扫除准备状态
当一件事儿对我们意义很重大,我们又无法避免拖延时,我们会陷入另外一种心态,
我不是不愿意行动,但我觉得还没有准备好,我想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再开始行动。而结果一直在准备的路上,从来没有行动起来,结果就是错失良机。
遇到一个难题,总会下意识地觉得,目前自己的状态不佳,无法立刻解决它,于是决定等到准备好了再行动。
这个背后的机制很多时候是害怕失败,害怕“能力不足”这件事被别人发现。以至于,我们从来就没好好想一想,五年后,“没有去做”和“做不好”之间,哪个会更后悔?
心理学家托马斯·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和梅德韦克(Victoria Medvec)提出了一个“后悔的时间模型”。
他们发现从短期来看,人们更容易为“做错”的事情感到后悔,并会想办法去补救、纠正;但一旦把时间拉长,不论程度上还是数量上,“没做”的后悔程度,都会远远超过“做错”。
因此,不要等到准备好了再行动。
之所以有这种时刻必须要准备的心态,主要是因为我们应对生活问题和挑战时的应对模式。
行动派会通过立刻采取行动来脱离困境。而准备派倾向于这个问题不好办,我要等到我的状态更好时,再一口气解决掉。
前者认为跳脱困境依靠的是行动,后者认为是通过“良好表现”才能破局。
前者更注重过程:
我离目标还有100步,哪怕只迈出1步也是一种胜利。
后者注重的是结果:
我要采用最合理,最少的步数达到目标,那么我的每一步都必须足够长,否则,宁可不做。
如果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准备上,就给自己设置了一道屏障。
一个问题你遇到了,但悬而未决,就会一直停留在你大脑的后台里面,成为思维的负担,当你去做准备的时候,你会因为受到思维的影响而觉得心事重重,感觉一直准备不好。
随着时间推移,你对这个问题的恐惧就会加深。
以至于,本来很小的问题,被“默认模式”无限增大,然而极大地削弱行动力,更加难以真正去解决问题;同时,还会成为慢性压力的来源,让你生活在压力和焦虑之中。
那么如何改变时刻都在准备,迟迟不能展开行动的状态呢?
简单的办法是做困难的事儿。
一个难题之所以让我们困扰,就是它不被解决会隐藏在大脑后台,一直会提醒我们解决。
如果,每天我们都在一开始,将这个困难的事儿解决,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它的不确定性,随着降低的是占据脑中的认知资源,造成负荷,以及消耗你的能量和精力。
这就是经典的时间管理技巧—吃青蛙法则。
每一天都优先把那件最重要、最困难、最艰巨的事情给做了。它不一定是耗时最长的,但一定是你最排斥、最不想去触碰的。
做完了,哪怕只是开始了一步,你也会感到神清气爽。再去做别的事情会更加充满动力。
其次,我们要试着改变思考视角。
准备派总是从事物本身出发,去考虑“它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它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容易夸大事物本身的威胁,从而产生莫须有的恐惧。
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是把分析视角从“事物本身”转移到“我跟它的关系”上面。
与其考虑“它会有多糟”,不如转变成“我可以如何影响它”?有什么对完成事情有帮助的做法,是我可以去做的?
如你要向客户、领导、合作伙伴讲一个坏消息,不要去想象他们勃然大怒或者失望的样子,而是想象他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提出什么问题,会说出什么样的话。
再针对他们可能的反应,思考我可以做些什么来应对,尽可能缓和场面,减少负面的后果。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写在最后
《打开心智》提到,精神内耗,做事拖延,准备状态是行动力缺乏的三个阻碍。只要通过切实的方法扫除这些,我们就能收获澎湃的行动力。
面对精神内耗,我们要学会提高自己对大脑的掌控力。
面对做事拖延,我们要学会寻找做事过程中的快乐和意义。
面对一直准备,迟迟不行动的状态,我们应该直接大胆行动起来,解决占据我们脑海中那个“大难题”。
转变对待难题的思维,将注意力关注在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上,而非被困难的恐惧所攫获。
只要扫清行动路上的三座障碍,行动力自然而然会有长久的提高。
【人生出路系列】
图文:以梦为马
10万+作者;多家写作投稿平台签约作者;
国家级注册城乡规划师;
喜欢在阅读和文字中,收获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成长,也喜欢分享,写出有自己有触动的人物故事。
人生海海,感恩遇见!
如果你也喜欢阅读,写作,加入我们!
关注我,一起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