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武百年》培养武术文化AI,打赢短视频武术大师需要多久?




短视频讲拳人不乐观了
这几天尝试了一下AI写作,用了几个系统的,虽然表现尚不完美,甚至有许多显而易见的问题,但也已经非常给力了。
就像高明的棋手,不仅要看到眼前的局面,更要预见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可以确定,AI写作在未来超越普通的网络写手并非难事,而拳门文化AI超越普通的讲拳人也不需要多久。
准确说,是打赢非搞笑风格短视频武术大师不需要多久。搞笑角色已经超越武术本身了,确实不在同一个段位。
须知拳术讲述文稿与文学作品有所不同,它原本就是以论文的形式呈现的。
咱们以文学形式承载武学,原本只是为了通过场景化描述以更生动地讲解知识,没想到形成了形式壁垒,以知识产权保护防住了抄袭者之外,对人工智能的创作竞争也形成了严密壁垒。
当然,新兴的短视频讲拳人就不那么乐观了。
在武术搏击领域,对于那些普通的拳术讲述者而言,由于知识的共享,以及人工智能的强大搜索功能与运算能力,AI已经具备了超越大多数讲拳人的能力。
对于欺世盗名的抄袭者来说,大家都是抄,人家抄得跟快更全,表达也更条理,甚至还有授权认证。
哪怕AI只是一个运算模仿的程序,只要他运用的信息可靠,那么其结果就不会太差。一旦掌握了辩论逻辑,比如苏格拉底的诘问法,驳倒多数的直播讲拳人非常轻松。
因为当前主流的讲拳人身上的破绽与矛盾点太多了。你都不需要做对比,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就足够了。

好比夜战搏命的剑法
我估算,如果是具有学习能力的AI,以《真武百年》与苏格拉底辩论法进行培养,有能力在十个问题之内驳倒多数的短视频讲拳人。
重点不是十个问题,而是问题背后的进一步解释,也就是庞大的信息数据。
这些经验与知识可以分为很多层级,而后层层渗透处处关联,构成一个庞大系统。这也是有真本事的人与模仿者的能力差异。
举例说明,我们就从一套剑法套路说起,好比夜战搏命的剑法。
现在,我们对武术的理解,是参考现代搏击的,我们对器械的理解,也多是参考国外兵技。而在上一个时代,我们其实有参考武侠电影。
现实中,剑法套路关联的是民间武备,是武术界的内容,跟军备不完全一样。在正规的军旅武备战场厮杀之外,除了校场比武,过去用刀用剑的场合多是带有偷袭意味,总之是很不公平的。
你就想吧,就放在治安环境还不是很完善的时期,但凡到了动刀的地步就没有闹着玩的,谁还画条线说好怎么打?
所以没有那么多的武林规矩,很多武林规矩是文人情怀的爱好者想象出来的,经不起推敲。
比武也很少出现对等的同款刀对同款刀、同款剑对同款剑的情况,都是错位对抗,而且是战术、战技、战略的全方位错位。
就好像《权力的游戏》中,奈德史塔克杀死了御林铁卫第一高手拂晓神剑亚瑟戴恩。他赢得不够光彩,但是他活下来了。
拂晓神剑有多厉害呢,厉害到可以一手拿着小弟弟撒尿,另一只手以一敌众,能把包括百花骑士洛拉斯提利尔在内的五个御林铁卫砍翻。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就说剑术套路。多数刺杀是发生在夜里的,而夜里打斗,对招式的配置是讲究一个大概率,所以就形成了剑招剑势,也就有了套路。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比较高明的刺杀与防刺杀的剑法,这类剑法多是身法带出来的剑法。
对命跟下棋以及做生意一样,比的是周全程度与执行速度以及实施情况,那自然就是有高有低。
如果只是学习剑法本身,那么一个舞蹈演员可能很快掌握套路,也可以充满韵律,甚至比老师练得都漂亮。老师也可以很快把如何去使用传授给他,然而,哪怕他的动作再是符合剑法欣赏的标准,表现力再是突出,实战还是很难跟上。除非他原本实战能力就很强。
这就是模仿与真实的区别,也是速成与养成的区别。虽然表现相仿,但是大家的身法训练来自不同的体系,简单说就是大家的功夫不是一类,力气乃至肌肉长的地方不一样。
当然这段的用意不是讲剑,而是说明表象模仿与真实功力的区别。


卖艺性质,吃的是打赏
现在很多讲拳人,不管是挂名一个门派,还是自创一个门派,多数都是参照了某个不完善的框架。那么如果你掌握着一套完善底细的模型,你又愿意输出给AI的话,那么AI打败虚假残缺的系统就再正常不过了。
所以说,如果不经实战考验,只是辩论的话,那么讲拳就不是讲经验了,而成了背书与消化的问题。那当然是获知可靠信息越多的,模仿就越像那么回事。
如果是人类学习,仅仅《真武百年》的知识量,没有十年恐怕是吃不透的,而只是背书的话,AI的数据处理速度,很短时间就可以形成系统逻辑。
现实是,多数讲拳人在还没有取得成绩与经历之前,他就已经不做实体竞技了。他们已经是模仿武术宗师形象的娱乐博主,避开实战去追求视频载体的视觉效果,等于又返还了武打片时代。
而民间的传统武术人,选出练得帅的,对比从专业的跆拳道表演者队伍中随便拉出的一个,恐怕都不是对手。仅仅是耍一套腾空腿法就非常华丽了,如果是卡波耶拉系就更博眼球了。
所以只要避开实战经验,多数传武人是要被AI超越的。尤其AI没有门户之见,也不受那些虚假的规则的限制,完全可以升起维度做降维打击。
说实在的,现在的多数讲拳人,其实并非是在做什么传统文化传播,就是明确的培训营利。而且已经是卖艺性质了,吃的是打赏,搞得是带货。
大家(流量)聚拢过来,是来看你表演的,不是跟着你吃苦的,更不是来听你说教的。即便要学习,大家也是去寻求那种神秘捷径,山洞秘技那一类,或者是傍上一个大门派,过一过名家弟子的瘾,所以注定是不如意的。
还有那些宣扬规矩规则的,一边炫耀自己拜了三个老师,传承谱三条线合一,一边又讲他这一支保守,硬用规矩绑定客户。把客户当做徒弟,限制客户这个,限制客户那个,弄得人读个国术小说还要小心翼翼的。
你能站着把钱挣了已经很难了,还想着别人跪着把钱送上去,送上去了还要忠孝终身,那几乎就是妄想。一旦人家反应过来,那多别扭?

打拳卖艺是哪种文化
咱们铁萼堂教学十年,虽然一直是网络教学,但依然是长期互动式教学,不是卖课件那种。一是因为,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敏感的地方就不同,你会在教学中遇到各种各种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没有办法提早预设在课程中的。
那么就等于制作成视频课件的课程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就很难练出来。如果把可能遇见的要紧的问题都安置进去,各位,那就好比你去看个腰疼,然后学一套康复手法,与你读完整个医科专业并且加上老医生十年临床经验总结的若干案例了,那个容量可就大了去了。
就说一个三体式,没有十万字讲不清楚。因为其不是单独的一个姿势,背后是整个心意形意拳。《真武百年》系列四百万字,很多人看了还说看不懂。有人反复看,反复看,看了十年,还有收获。
所以必须是互动体验式教学。
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既然不完整的东西仅能够展示一下能力,这样的东西我们已经有了,就不做额外折腾了。即便是当锏卖马的地步,也要找个好卖家,而不能沦为低级的卖艺人。那真不叫文化传播,那就是转圈赚吆喝。
像现在真正卖课厉害的,是那些咬定互联网模式搞IP孵化私董会的,这些人中有割韭菜的,也确实有从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经验人,这些人已经实现财富自由并在不断创收,但是他们身上往往存在两个遗憾,一个是官方认同,一个就是文化地位。
这个文化遗憾,各位认为用打拳卖艺能够满足吗?打拳卖艺是哪种文化?
而你用主打一个甩字、主打一个屈拱的形态,真能够代表某某门派吗?即便代表了又能怎么样呢?这不是传播文化,这只是在消费名气。
所以我们说,我们不是在搞培训,我们是做文化书籍知识内容的现实体验的。

打拳卖艺当然也是文化了,只不过是娱乐文化,也是当今流行文化。当AI发达之后,影像处理能力上去了,我们就可以从书中抠出一些角色,让这些形象进行卖艺表演,并从中讲解武术知识。
好比我们把我们的“拂晓神剑”请出来展示。
我们之前的《黄仙师讲桩功》系列就非常成功。
好像本篇配图画心这个机器人,大概是2006年时候的设计,是为当时的未来小说《人体维修师》做的形象设定,一位智能格斗机器人。
设置的是心意束展派打法,为此配合了特别的肘刀,大腿外部也是特殊的弹性金属,以模拟出筋骨束展的真实感。因为机械没有办法做鼓荡形态,所以腰腹比较细,以给肢体的特殊发力形式留出余地。
这个设计放在现在也是超前的,因为多数的传武人,都根本还没能理解什么是筋骨束展。也就无从表现,无从表达。
如果从实学触发,你说跟谁学习更直观?
当时画这么一幅设计图需要用时五六个小时,细化的话需要几天,再要做出装备分解图的话,得一个小团队工作一个周甚至两周。而现在用AI处理,只要文字说明足够清晰,可以秒数完成初步的效果图,并且可以不断改进。
但凡功力不深的,后劲都不足,得益于科技,也将淘汰于科技。将来淘汰某些群体的,不一定是竞争与同行。
延伸阅读:
《形意镖师》全章节|传送门
七膀连环:形意参八卦?听老拳师说,心意拳是怎么自废武功的
高明拳法,始末都打人;上乘功法,先要把最佳格斗状态逼出来
旋身斩手把:很没有存在感的一把,但说最毒心意把,主要就是它
不依赖视觉的「神意感应」打法:螳螂铁布衫实战技法精选
老拳师-地龙炮:九式功法实战拳架,少林那罗散手连环炮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