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萌姐的线下大课《财富高情商领导力》在北京举行。这次萌姐主要围绕论语,从“为学”、“为政”、“关系”三个角度深入浅出进行解读,我在线上关注,跟随一起学习这本经典书籍。
说到学习,我有“三怕”:一怕上语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如今,我却重拾课本跟自己较劲。
当天早上,我发了一条朋友圈,以表仪式。
下午,小侄女上来留言,“我也有一本论语”,“和你的不一样”。
没想到这本《论语》魔力之大连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也感兴趣。
小侄女尚小,认知水平还很低,所以,我先学,然后再教她。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中不正是有这样一句话吗?
学会的最高标准就是教。
学习五环法:学—思—做—教—盈,当中的“教”就是这个意思。
年少时曾读《论语》百遍,但只是停留在表面背几句,却没真正解过经。《论语》背后其深层内涵,我知道多少?
听了萌姐的“萌式论语”真的令我大开眼界。她告诉我们书中的一些智慧很多时候与我们的生活是相通的。
下面,我摘录了几句分享给大家。
1.子曰:“君子不器。”
这句话,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用途。”
器是器皿,一种容器。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皿器装了A就不能放B了。
一个人不能只让自己有单一的用途,不要因为过去做不到,就觉得未来做不到,应尽最大所能发掘自己的潜能,要多领域发展。比如,既会销售又会演讲,既是作家又是教练等。
2.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曾参。
曾子说:“我每天数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已温习?”
孔子去世后,曾子也做了老师。他的学生问他:“老师,一个人应该如何反省自己,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让自己的人格不断完善?”曾子回答他就是从这三方面来反省自己的。
这让我想起了智质愚钝的曾国藩,但他在于勤,勤反省,他坚持每天写反省日记,不断在错误中纠正,吸取教训,一步步提升自己。最后成了晚清一名重臣,也成为后人学习的对象之一。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提到“六项精进”,其中有一项就是天天反省。他要求每天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错即改,时时反省,便是磨砺人格。
“为人谋而不忠乎?”强调我们要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如果你交朋友不诚信,别人就不信任你,那么你将没有朋友。相反,我们讲诚信,就会获得更多的朋友。
“传不之乎?”就是对于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我们要不断复习,使它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内化自己学习的东西,不再让死板的知识束缚我们。
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志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句话是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就足够了。然而,就算是犬马也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敬的话,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真正的孝是按照父母意愿,他们想要的方式去尊敬,而不是想尽办法让父母接受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做。
很多时候,我们所给的实际违背了父母之意。从内心出发,尊重父母到底想要什么。
4.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里重点是一以贯之。
我们过去经常学很多知识,大部分人学习只是基于学习知识点,每次一遇到问题,就像重新遇到一个新问题一样,不知所措。因为我们缺乏一个根本能力,像孔子一样用一个基本观念,把所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
孔子虽然博学,但他拥有一个技能,通过理论把很多事情都能够绕成一个环节,并且用一套学习方法把所有知识形成一个共同体,这就叫一以贯之。
萌姐的财富读书会有解读《论语》这本书,她用导读的方式带领大家读好书。
很荣幸我能成为读书会的会员,有时候一个人读书,有些知识点总是不能打通,但通过导读,瞬间就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杨降先生说:“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论语,你能背多少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