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乐儿随笔】
Hi,我是乐儿!
在年前一次大扫除我整理书柜,发现有三本我早年学习英语时记下的笔记。
至于里面记了什么内容,我压根都想不起,大概是那时认为是重点,就摘抄式记、记、记……
可是几年过去,我从来都没翻开看过,任由它放在书架上吃灰。
这一下我打从心里感到可惜,喃喃地说:“白记了”。
刚好在春节假期我读了flomo创始人刘少楠和刘白光写的《笔记的方法》,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意识到自己以前的笔记方法大错特错。
我与flomo结缘于去年四月,因为写作开始用flomo记录灵感、收集素材和写读书笔记,它是我的第二大脑,为我写作带来极大便利。
使用flomo10个月,我一般把写好或收集好的笔记分类打标签存储,但随着笔记存储的信息越多,往往想不起自己之前记过什么,很多笔记派不上用场。
在《笔记的方法》书中说,什么是好的“标签”?不是“分类”,而是将来你可能用到这条笔记的“场景”。
顿时,有种被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我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笔记变得更有用途。
flomo创始人在《笔记的方法》中分享了高效记笔记的秘诀,其实就是帮我们解决笔记“怎样记”、“放到哪里”和“怎么用”三大问题。
01 笔记怎样记,记得好
不少人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学了一大堆课,记了一大堆笔记,但到真的要用的时候却一个点也找不到,特别的挫败。
那么,怎样才能高效的记笔记呢?
一句话,就是“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很多人记笔记是习惯性的复制粘贴,像蚂蚁搬家一样,把各种知识囤过来,而这些东西你日后根本不会去看,就像我上面说的那三本英语笔记一样,白记。
但当你用自己的话记一遍之后,相当于已经在大脑里面处理了一遍,那这样你日后回想起来的概率就会更大。
同时,你记录的笔记是对你自己有用的,不是大杂烩全部都要记。
什么是有用笔记?
就是能在较短时间内用上,而不是十年八年后才可能用得上,最好具体到能让你照着步骤做。
02 笔记放到哪里,找得到
记笔记目的是为了输出,找到合适的存放渠道,笔记自然能发挥最大作用。
传统的方法,一般把写好的笔记放到一个打好标签的文件夹里,每次用的时候都要逐个查找,耗时又费力。
现在出现有很多记笔记的工具,比如Notion、印象笔记等都能满足收藏、标签分类,搜索提取的基本需求,但flomo多了“回顾”功能。
我们记了笔记之后,不是把它放到那里就不管了,而是要定期回顾,能用得着的及时去分类整理,用不着的及时删掉。
flomo 可以实现一个笔记打多个标签,并能关联多个知识点,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迅速找到你想要的内容。
如何快速找到想要的笔记?
首先,“存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卡片笔记写作法》有一个“必要难度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一则笔记,存入越容易,提取越困难;相反,存入越困难,提取越容易。
所以在“存入”这个步骤,不要照搬别人的东西,而要加入自己的想法。
也就是说,存储笔记的时候,用自己的话记笔记,增加必要难度,印象就会特别深刻,提取的时候就会更容易。
其次,用标签分类笔记。
在书中,刘少楠的I.A.P.R(即收件箱、领域、项目和资源)四大标签分类法让我大开眼界。这四个标签是根据他的自身需求制定的,四者相辅相成,环环相扣。
在此,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⒈临时笔记信息未能分清具体标签的情况下,是否有存放所作为中转站?
⒉ flomo几大标签是否有关联?我要怎样调整?
⒊是否分清自己的领域是什么?兴趣是什么?
经过疏理后,我以写作为导向,快速调整了flomo的标签,让存放的笔记知识、素材更易提取,并能为己所用。
我们每个人所在的领域、行业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把笔记分类好,方便日后提取。
03 笔记怎么用,用得上
要想笔记日后用得上,除了做好标签分类,重要的是这条笔记必定是“为自己而记”,只记录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
记录笔记后,要进行自我提问:
⒈问问自己我可以用到哪里;
⒉问问自己是否见过或做过类似的事情。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他在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立刻停止读书。然后,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
▪️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一句话概括就是,看到触动自己的句子,写个人理解,然后加上个人体会或个人实践等。
当你再用这些笔记时,因为有感触并做过“预处理”,所以就特别得心应手。
记笔记,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
《笔记的方法》里面阐述了大量的方法和事例,让你的笔记记得好、找得到、用得上。
最后,用flomo 一个金句结束这篇文章: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