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子买保险…



伙伴们,大家好。
上周末的深港之行感触颇多,上周讲完深圳,今天再来说说香港。

这次去香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想要给孩子买一份香港储蓄分红保险,另一个是正好香港一位朋友的金融投资公司邀请我,所以过去看看。

一直以来其实我对香港的印象有些刻板。
记得零几年去新加坡出差,返程需要从香港转机再飞回北京。
正是这次短暂的经过,让我对香港印象深刻;
而这种深刻却是一种不太好的印象。
或许是因为那一天的阴雨连绵与新加坡的阳光明媚形成了鲜明对比,让这场“颠沛流离”的出差感觉更加疲惫不堪。
我看到久闻大名的金融中心中环人山人海,却因为赶上周末,发现到处都是菲佣找工作的身影。

再去其他地方,除了FL功宣传,甚至还有在内地不被允许的F动广告;
想找个书店买本书,随手一翻就有很多不宜宣传的内容出现。
彼时,香港回归已经有了10年左右的时间。
一国2制或许让它足够自由,却也因为疏于管理,与我想象中的相差甚远。
配合街头有些残破的居民楼和老旧的城市建筑,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更加陈旧。

后来由于做金融的原因,每年都会去香港几次,但因为第一次的印象深刻,所以总是来去匆匆,刻意减少停留。
但这次香港行却改变了我的想法。

一切改观都源于我的一位朋友;
她在香港生活了十年,有了她的陪同使我能够从本地视角出发看清香港的另外一面。
2013年左右,朋友跟着老公一起来到香港发展,如今已经是他们来到香港发展的第十个年头,两人也已经成为了香港的永久居民。
朋友的老公在香港、新加坡开设了建筑设计公司;
而她自己做了金融投资公司,两人的事业都风生水起。
十年的香港生活,这个东北人已经变成了地道的香港人,讲着流利的粤语,喜欢吃香港特色的滑蛋三明治加苦苦的奶茶。
朋友带我在海港城买保险;

去中环挨个看银行的总部,坐缆车去太平山顶吃晚餐;

去中银香港开户……
一路上她都在跟我聊十年来在香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可能是因为有朋友的陪同,加上去的地方和之前不太一样,虽然这次也是阴雨绵绵,心境却截然不同。
朋友说,香港给她最大的感触就是国际化。

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常被称为国际化大都市,但外国人的比例还是相对偏低。
但是在香港,可能整座大厦的保安都是老外。
我去汇丰银行办理业务时,接待我们的一位印度小哥除了英语还会讲一口流利的粤语。

看着黑皮肤、大胡子,一口流利的粤语,忍俊不禁。
去参观朋友公司的办公室,楼里进出的白领,几乎有一半都是白人,朋友说即便是她老公的设计公司里,工作语言也都是英语。
我曾经在韩国留学,觉得首尔已经比北京、上海国际化很多,但香港的国际化氛围更加强烈。
我们常说拥抱世界,融入世界。
其实久居国内往往很难理解。
在首尔时,能感受到马来西亚华人和新加坡华人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热点关注和欧美同学似乎更加接近。
而我们在学校所学的英语也经常被称为“老爷爷语言”。
用了很久我才开始适应真正地道的英语口语和千奇百怪的网络英语。
而香港确实显示出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
中国很大,但世界更大。
朋友感慨说,香港仍然是内地走向世界的出口和跳板。

除了国际化,朋友津津乐道的是香港的教育和医疗。
香港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
朋友的孩子在读一所国际学校,这所学校是英国人建立起来,学校里基本上都是英式教育,教育理念非常开放。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做作业都是自己用电脑上YouTube和Google去搜索解决相关课题。
学校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方面,他们更加尊重孩子的天性,完全没有压制和压力,费用甚至比北京的国际学校还要便宜很多。
并且香港的教育资源相对公开,并不依靠权力。
我还专门想朋友求证前段时间一位内地妈妈行贿学校校长2万块,被判入狱4个月的事情。
朋友说香港校长薪水很高,大概每年上百万港币,而廉政部分抓得非常严。
我们日常给点“小恩惠”的动作,都会被认定为行贿判刑。
“这个城市很贵,但都贵在面儿上”,朋友感慨道。
在医疗方面,朋友为我讲述了别样的经历。
有一次得了肺炎,在还没有确认感染病菌的情况下,医生很贴心地给她送进了ICU,吓得她以为自己得了绝症……

朋友回忆说医生高大帅气,后面跟着一群漂亮的小护士,当然这就是另外一种养眼的“资源”了……
除了俊男美女,香港的护士也非常尽职尽责,会给行动不便的病人翻身,甚至会帮忙更换尿布,完全不需要护工。
住院期间还可以享受单间和丰盛的一日三餐,报销完之后,每天大概只花一百块。
有尊严的接受治疗,这是朋友对这次经历的感慨。
住笼屋、没工作、没前途是以往很多人对香港年轻人的印象。
但朋友的视角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朋友自己在工银亚洲和中银香港都工作过,她老公的公司也雇佣大量本地年轻人和外国人。

“他们生活精致,能力出色,同时讲究生活和工作平衡”,这是朋友对香港年轻人的印象。
朋友说他老公公司里的员工一个月7~8万港币,但基本上都是到点就走,公司还摆着啤酒、红酒,没事就会在办公室小酌一杯。
周五更是他们的happy hour,雷打不动。
香港很多本土年轻人都有海外留学的背景,能力也很不错,但却并不热衷于卷王。
活在当下,过自己的生活,是他们更关注的事情。

最后聊聊我为什么要去香港买保险。

我本身就是一个很喜欢做保险配置的人,光是我自己就有香港的重疾险,大陆的重疾险,还有两份增额终身寿险。
我媳妇和孩子也是有重疾险,而给父母配置的主要是老年防癌险。
这次去香港主要是给孩子加配储蓄分红险。
之所以配置香港储蓄分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我对孩子的规划里还是有出国留学的规划的,而且一直给高净值客户做资产配置工作,也深知跨币种进行资产配置的重要性。
所以我会考虑每年做一些美元投资;
而香港储蓄分红是美元投资的一种方式;
二是香港的保险公司因为金融投资能力不同,加上监管方式不同,所以香港储蓄分红险虽无保底,但会有5-7%左右的复利收益。
几十年下来,增值的价值很大。

正好给孩子做未来的留学教育金以及我的养老金使用。
在合理的领取下,甚至到他去世还能有不少留给我的孙辈。
虽然钱不多,但也算做到了一人种树,三代乘凉。
说在最后的话...
几年以前香港发生了让人深感不爽的事情,让我们对香港这个曾经的“东方之珠”有了很多不好的印象。
加上Y情封关三年,陆港交流几近中断。

同时海南自贸岛封关在即,香港的自由贸易港口的功能有可能转移到海南。
我曾经也认为香港的发展岌岌可危,香港的地位无足轻重。
但这次的香港之行改变了我的想法。
香港的特殊属性是内地其他城市很难替代的;
而回归25年,在中Y政F的协助下,香港其实是越来越繁荣的。

香港朋友的金融投资公司邀请我做她们公司在内地的首席投资专官;
在经过两周的思考之后我决定接受。
我想不久的将来,在我的直播间里,不仅有来自内地的投资大咖,还会有很多操着港普的金融专家为大家分享。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