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受用一生



伙伴们,大家好。
老话常说:
3岁看大,7岁看老。
这句话深深地反映了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对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那么,这句话是否真的准确呢?
周末难得休息,想起多年以前就有所耳闻的大神级纪录片《人生七年》,找出来看了看。

它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真实性和无修饰的人生发展。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孩子的成长轨迹和发展方向。
虽然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不同;
但他们的发展趋势和人生道路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这是一部来自英国的纪录片。
耗时56年跟踪拍摄了14个不同阶级的孩子,记录了他们从7岁到63岁的成长过程。

一部纪录片拍摄了56年,导演都熬走了好几拨;
但后面的人仍然在践行着当初的承诺;
这样的毅力实在无法想象。
1964年,是《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第一部“7up”,也就是七岁。
14位不同阶级的英国儿童;

影片中的14位小孩
在摄像机的记录下开启了面向世人的成长“直播”。
导演当年找到的14位英国儿童;
他们从富家千金到精英阶层,再到中产阶级、普通平民和孤儿……
几乎囊括了英国当时的各个阶层。

但即便当时的他们只有7岁;
也能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看出家庭背景的不同。
富家千金苏姿从小练习芭蕾;
被导演问到未来的规划,她说希望自己能去西斯菲尔德和绍斯菲尔德庄园;
将来还会去读大学。

不幸的是这位富家千金在14岁时遭遇父母离异,她变得非常叛逆。
但是家庭条件的优渥让她一直衣食无忧;
最后嫁给了一位优秀的律师。
她自己成为了家庭主妇,虽然没有对社会有过巨大贡献;
但是生活幸福,人生如意。
而精英家庭的约翰、查尔斯和安德鲁;

7岁就已经阅读《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等等;
他们能清楚的说出自己会读什么中学,会去哪所大学。
中学我们不甚熟悉,但大学说的都是牛津剑桥。



如果你以为他们只是像咱们小时候想考北大清华一样随口说说,那你就错了;
因为事实证明,往后余生,皆如他所愿:
查尔斯在21岁时成为了BBC电视台的导演;
安德鲁也如预期那般进入剑桥,成为了一名律师;
约翰考上了剑桥大学,成为了一名皇家律师;
值得一提的是,约翰在9岁那年同样遭遇家庭变故。
父亲的去世令一家人陷入财务W机,母亲不得不外出打工维持家庭开销。
但是约翰却拿着牛津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入学;
可见精英阶层的良好教育背景为他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其实越往后我们越不难发现:
精英阶层无论怎样发展都会保持着精英地位。
可能我们初看7岁儿童说自己要去读剑桥牛津会觉得这是一派戏言。
但是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正是阶级固化为精英家庭所带来的成功的必然路径。
在这条路径上,只要不出太大的问题;
就一定可以走得通。
可能有人会问:
既然英国的阶级固化这么严重,是不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也不尽然,这14个孩子当中;
也有逆袭成功的平民家庭孩子。
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尼克,在每次面对镜头时都害羞腼腆。

他虽然性格内向,但是却对知识充满渴望,最大的愿望就是研究月球。
14岁时尼克进入寄宿学校,开始对物理和化学产生浓厚兴趣。
直到21岁,尼克已经通过努力考上了牛津大学。
28岁前往美国去做核聚变研究;
35岁成为了副教授,42岁成为正教授。

他从一个农村的羞涩小男孩成长为充满学识的大学教授;
尼克成长的过程可谓是打破英国阶级壁垒的最佳典范。

有时候我们虽然无法选择出身;
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让自己成长的方式。
但有的人可以将烂牌打出王Zha,有的人却把好牌打得稀烂。
彼得、尼尔和布鲁斯,是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
这当中,尼尔的父母是中学教师,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宇航员。
如果无法实现,他还有一个更加朴实梦想,那就是去当一名大巴车司机。

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尼尔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21岁的尼尔没能考上自己梦想的大学开始意志消沉;
进入了一所普通大学也没坚持多久就选择了辍学。
一开始他还坚持在建筑工地工作;
直到28岁时尼尔彻底变成了一个流浪汉。

35岁时尼尔靠着Z府的救济金生活;
在关于未来的理想方面,他已经不对生活抱有任何的希望了。
尼尔成为了14个孩子当中,最令人揪心的一个。
他的人生就像是自由落体一般;
拿着好牌却打得稀烂。
这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中,也只有尼尔走了下坡路。
好在尼尔终于在50岁时重回生活轨道;
也开始为底层社区的老百姓奔走忙碌。
其实纵观整部纪录片,令人感到悲伤的是:
阶层的打破的确没那么容易。
当初的那些孩子走到了花甲之年,大部分基本上依旧停留在最初的阶层。
但这并不代表着阶层没有被打破的可能性。
因为尼克就是一个冲破底层,靠学习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农民家庭的孩子。

从1964年到现在,英国的阶层固化从未改变。
我在英国的朋友说:
他已经摸透了英国人培养孩子上牛校的模式。
按照这种模式,他把孩子送进了伊顿中学;
而这所中学曾经培养出了哈里王子和威廉王子。
他一路将孩子往贵族的方向培养;
最终也会很容易进入牛津和剑桥这样的名校。
但是反观在我们国家的教育环境下,阶层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固化。

即便不是有钱人,普通老百姓也能通过努力把孩子送进清华北大。
因为我们的阶层还没有固化到普通人不敢奢望的地步。
但是英国平民家庭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只能选择去读文法学校、综合学校;
这些都是最普通的蓝领学校。
他们根本不敢奢望自己能够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所以英国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出生,就已经决定躺平做个蓝领了。
他们既不会焦虑也不会内卷;
大家都觉得当一个蓝领也很快乐。
而我们国家,老百姓下意识觉得自己孩子拥有去拼北大清华的机会。
我们愿意付出努力、保持上进。
因为几十年前大家都是一穷二白;
发展到现在也都靠知识改变了命运。
所以中国人骨子里坚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

其实我们那个年代,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
好像自己的成绩好不好,跟父母的文化水平也不完全成正比。
但是现在却完全不一样了。
我表妹经常念叨:
自己什么都不懂,只能靠孩子自己学习;
想要伸手帮助,却都无法下手。
毕竟现在孩子们培养的不仅仅是课本的东西;
一个优秀的家庭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教育。
这种教育甚至超过了学校和老师给予的知识。

其实通过纪录片我们也能看出来:
来自底层家庭的孩子,往往并未将努力学习视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他们安于现状,因为上一代人能够给到的条件实在太有限了;
在他们看来学习改变不了什么。
但是尼克虽然身处农村,他却渴望知识,也拥有自己清晰的目标。
所以无论身处何地,学习都能够为人们改变命运。
即便在英国这样的国家也不例外。
更何况我们国家尚未陷入阶级固化的困境;
我们普通人依然有实现向上发展的机会。
事实上,我的个人成长历程也是一次突破束缚的经历。
历时三年,新书《进阶思维》终于出版了。

这本书集结了我的全部经验、过程和思考方法。
无论是曾经踩过的坑、走过的路;
还是在孩子教育方面经历过的苦尽甘来,我都毫无保留地坦诚相告。
11月8号19:00张湧说财经直播间,《进阶思维》新书分享会,期待伙伴们的参与↓↓↓
一起探讨如何通过学习和思考,突破困境,实现个人成长。
希望可以通过这本书向大家传递不屈不挠、坚持就能做得更好的精神。
但这种精神并不是刻意去追求最好;
而是享受做好事情的过程和乐趣。
我会告诉大家如何将注意力放在过好每一天上;
形成自然而然的习惯,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尽管我们或许无法给下一代留下更多的财富;
但我们却可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
因为只有好的教育,才可以一生受用。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