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是重庆人,重庆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炎炎夏日,约上三五好友,一杯盖碗茶,一把大蒲扇,好不惬意。
忙碌了一周,我也想少一点理性,多一点感性和生活。
周末没事来跟我摆龙门阵嘛,要不要得?
开工第一周,假期综合症治好了吗?
睡眼惺忪地坐在办公桌前,不少人会发自灵魂拷问:我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在家躺着,彻底当一只咸鱼?
可能咱们会盘算:等到彩票中大奖了,等到拥有了好几套房产了,等到孩子上大学了……
最近有个话题特别火,“有钱人为什么还要工作?”
我有一位身家过亿的朋友,每周工作七天,每天早上七点到办公室,晚上十一二点回到家,每天007的节奏,典型的比我优秀的人还比我努力。
很多人不理解,有钱人已经一步到位实现上面的所有愿望,他们还起早贪黑地打拼,图什么呢?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咱们今天来聊一聊。
有钱实现的是选择自由
长假回老家,表姐忧心忡忡地找到我,希望我能和她女儿聊聊。
我这个外甥女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孩子”,表姐一家定居深圳,在深圳湾附近有一套170多平米的房子,表姐在公司当高管,吃喝不愁,生活富足。
深圳湾 图源网络
外甥女考了个不错的本科,毕业后又去英国读了金融硕士,回国后在深圳某家大型的商贸公司做产品经理,每天过得特别惬意。
表姐愁的就是这个。她诉苦,女儿工作相对轻松,周末的时间一般不需要加班,所以外甥女都在玩,一点向上爬的欲望都没有。
对于一路在深圳白手起家打拼出来的表姐来说,这是她完全不能接受的,所以想让我鼓励、催促她一下。
听完她的吐槽,我想到一个故事。
富翁和渔夫在一起钓鱼,两人攀谈。富翁说,我来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谛。
富翁建议渔夫,要借钱买船、出海打鱼、雇人增产、再买大船、搞捕捞和水产加工、投资房地产……“如此一来,你就可以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
“成为富翁之后呢?”
“那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
渔夫不以为意,“我现在不就在过你想要的生活吗”?
单看这段故事,你可能会觉得富翁努力了半天只不过回到了普通人的起点,平平淡淡才是金钱难买的生活。
但我更认同的观点是,富翁和渔夫虽然都在钓鱼,但富翁有事业、有眼界,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消遣,富翁拥有的自由是渔夫不可能拥有的,而渔夫所谓的自由只能是“钓鱼或者不钓鱼”。
普通于人海众生,有人下决心挣到1000万退休,1000万就是人生的“终点”。
但也不免有些人运气比较好,就像我的外甥女一样,一出生就坐享“终点”,自然可以拥有闲散惬意的青年生活。
一个又一个枣
虽然理解外甥女的生活状态,但终究是受人所托,还是去找她聊了聊。
我拿自己举例,我说我在北京打拼那么多年,还没达到你出生的状态。但就算你到了这种物质基础和生活状态,有没有想过下一步要追求的是什么?
有个朋友,40多岁,前两年卖了自己的厂子,手头大概有了1-2亿的现金,在香港有2套房子,在北京也有2、3套房子。
每次见面他都要抱怨“太无聊了”,“怎么过得这么无趣”。两口子都在家里待着不上班,做了餐饮投资,也只不过是把钱交给团队,偶尔去看看,等着分红就好了。
这不是在炫富,我特别能够理解他。人活着,就得有点盼头。当拥有巨大的财富后,再增长不过就是数字了,对生活质量的提升也不会太大。
普通人穷极一生,就是在人生路上打下一个又一个的枣。老人家常说,生下孩子之后就开始为他操心,幼儿园、上学、高考、大学、结婚、工作、生孩子……把孩子的人生节点当做路上的枣,不也是朝着希望前进的过程吗?
有目标的时候,虽然很累,但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一旦没有了眼前的“枣”,生活的荒芜和崩塌立刻就会到来。
5月到10月,我一天都没有休息,一直在工作,身体一点事儿都没有。十一假期刚刚开始,感冒就上身了。回想那几个月虽然一直绷着一根线,身心俱疲,但一直有成就感和价值感往前推着,倒也很充实。
很多老人退休之后,各种毛病就找上身,也是这么回事儿。
我们需要金钱,需要房子,更需要这一路上一个又一个枣。
需求层次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经提出过“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按照从先到后排序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谈有钱人要不要工作这件事,本质就是需求层次理论。
年轻人觉得挣到1000万就到头了,是要用1000万妥善地解决生理和安全需求;
拥有一些财富的中年人,为了找到归属感,费尽力气在一线城市买学区房、把孩子生在美国;
巴菲特的财富已经是天文数字,但仍在参加股东会议,亲手操盘,是因为投资就是他的兴趣所在,他可以在掌控之间找到价值感,达成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这座金字塔里,越是在下面,越是要相对被动的工作,辛苦地买房、买车、落户;越往上爬,选择也就多了,主动权回归到手上,更乐意去寻求价值层面的东西。
所以不用纠结有钱要不要工作,不如认定好自己在哪个阶段,下一个枣在哪里。
比如说我吧,大概处于归属与爱的需求到自我实现的过渡阶段。最近再接手新的工作,不再只盯着收益看,随着收入慢慢跃升,开始关注价值实现的部分。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矛盾。
如果年轻人执着于价值实现,穿得破破烂烂、居无定所也要去“诗和远方”,这样对吗?
我们说,如果需求是来自于外界,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开心;如果是内心的需求所致,那么吃糠咽菜也会满足。
经常会有新闻报道,说老太太一辈子省吃俭用,捐了十几万给灾区。老太太很快乐,因为生存需求可能非常低,很简单的生活即可满足。
可是也有一些人自己家里破铜烂铁,出门却要装大方,就为了在乎别人的看法,那就纯粹是本末倒置了。
拥有了10万就看到了100万的世界,当拥有了1000万就想尝尝1亿的滋味,人一辈子都想踏入更大的圈子。
要多少钱才能满足需求?要住到什么房子才算有归属感?每个人的体会都不一样的。
与其去和别人比较,不如好好地问问内心: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然后尽力地去摘这些枣就好了。
最后以我父亲的一个小故事结尾吧。
我父亲就是那种很在乎别人看法的人。退休之后,他回老家种青菜,怕鸟儿吃掉,就拿袋子一直盖着。
舅爷爷路过看到,说:你种菜不就是为了自己开心吗?既然是让自己开心,鸟儿吃了就是你们的缘分,说明你种的菜好,这不也是一件好事儿吗?
既然都为了打发时间种菜了,那何必在乎结果呢?吃不掉要扔、鸟儿吃了觉得难过,竟惹得自己不开心。
我听父亲讲述这段儿,心想怪不得舅爷爷能活到90多岁。如果大家都能在过程和结果中找到平衡,往内心寻求结果,可能都能活得更幸福吧。
这是张湧说财经公众号第73篇原创内容。
聊聊身边的财经新闻,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讲得轻松愉快,是我未来想和你们一起达成的目标。
每周二、四晚上&周日下午,欢迎来这里做客,我们一起聊聊财经圈的事儿,分享案例,交流看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和启发,希望你可以转发给想要了解财经的朋友和家人。
如果你最近在财经、工作、学习等领域有什么困扰,也欢迎留言到这篇文章下面。
大家的关注点,就是下期最好的选题。
您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