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是重庆人,重庆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暖暖冬日,约上三五好友,一杯盖碗茶,好不惬意。
忙碌了一周,我也想少一点理性,多一点感性和生活。
周末没事来跟我摆龙门阵嘛,要不要得?
伙伴们周末好。
这两天,我被普及了“凡尔赛文学”这个热点,今天特地来给大家来显摆显摆。
如果还没明白我是在说啥,我就现学现卖跟大家科普一下:
这事儿起源于一个微博博主@蒙淇淇77,她自创了一种用谦虚的语气炫耀的语法,比如:
这种先抑后扬,看似低调、实则装13的炫耀方式是不是有点耳熟?比如马云的那句:我对钱不感兴趣,我最快乐的时候是教书……
这样的文风我也可以模仿:当年高考数学发挥得太不理想,所以最后只上了人大。(这么说话,是不是很容易被砍。还不得不补充一句,当时虽然很遗憾,但后来我其实很爱人大。)
哈哈,言归正传,回头看看最近的几个热议的话题:996、打工人、上海名媛群和凡尔赛文学,是不是都是普罗大众的自嘲,以及对“伪土豪”的不屑?
大概意思就是:大家都是苦哈哈的普通人,装个土豪只能让人笑话,差不多得了。
不禁想到最近经常看到的一个词:内卷化。早就想聊,说写就写。
什么是“内卷化”,意思是就像一颗卷心菜一样,虽然努力生长,却是越裹越紧,无法向外伸展和发展,最后变成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社会陷入内卷化,虽然每个人都很努力,但却仍然生活得很不幸福;某个人如果陷入内卷化,那即便他每天拼命工作,也无法真正获得成功。
这周我们提韩国提的有点多,但韩国确实是内卷化的典型代表。特别是韩国的高考被称作“地狱模式”,将内卷体现得淋漓尽致。
前两天讲垄断,我们提到韩国是财阀控制的国家,三星、现代等大企业几乎包揽了各行各业。而这几家大企业,重点招聘来自三所大学的毕业生——一所是我曾就读的首尔国立大学、一所是高立大学,一所是延世大学,三所大学英文首字母正好是S-K-Y(天空联盟),多少有点遥不可及的意思。
在韩国,一半的人都在首尔,名牌大学毕业证相当于在首尔工作和生活的准入卡。
有一部纪录片《学习的背叛》,跟踪了几个韩国学生的备考生活。
里面有个女孩,一天给自己安排了1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甚至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做了限制,她留给自己的睡眠时间不到3小时,每天要喝5、6罐咖啡才能延续体力。
韩国有种说法叫作“四当五落”:一天睡4个小时的考生会被理想大学录取,5个小时就会落榜。
穷人家的孩子想通过高考跨越阶级,富人家也想延续家族的鼎盛,高考这条上升通道越来越窄。
《学习的背叛》里说,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考入SKY的升学率,是明显高于低收入家庭的。
为了能闯过独木桥,穷人家的孩子不得不更拼命,熬夜、补课成了家常便饭。因为如果你不这么做,其他人就领先了你。为了“抢跑”,在上高中之前全部学完高中课程,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
这就是内卷。“考上名牌大学”就像是卷心菜,包裹着所有想要冲破牢笼的高考生,所有人都在用尽力气和资源向上爬,但入口还是那么窄,能爬上来的又有多少呢?
内卷化,在卷走韩国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在很多角落,内卷都冒出了点苗头。
前两天,我和一建的小助理聊了会天。她跟我吐槽,说一建考前那个月课程量暴增,繁琐的小事儿都堆到眼前,把她搞得特别崩溃。现在考完突然清闲了,倒有点不适应。
我分析说,当时让你崩溃的原因可能不是工作量,而是重复繁琐的机械性劳动太消耗人的精力了。
这就是团队内卷化的体现。其实小助理能力很强,有时候我还要向她请教一些教研上的问题,她完全可以把辅助性的工作让给新人,自己去给团队注入新的知识、智力和管理能力,把团队蛋糕做大,而不是全组人都绕着同样的工作打圈,不断内卷。
最早让大家关注到内卷严重性的是一篇来自《人物》杂志的一篇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这里面描写了数位骑手因为系统规定的送达时间越来越短,2公里的餐,从32分钟缩减到30分钟,2分钟意味着“生死时速”。
闯红灯、逆行是他们的日常,骑手的交通肇事也屡见不鲜,没有假期、百米加速跑、被客人不理解……这都是过来人必须经历的社会鞭打。
2020年7月西安两货车追尾,致一名外卖骑手身亡 图源《人物》
可即使这样,他们还在说“你不干,有的是人来干”。
在疫情期间,美团新注册的骑手达到了33.6万人,工厂工人、商场销售骑上了送餐车,很多人再也回不去了。
低门槛、高薪资,让外卖骑手成了一个热门职业。不断有人涌入浪潮之中,加入这场时间赛跑。
竞争多了,蛋糕只有那么大,于是内卷就出现了。外卖小哥们在好评率、送单量、送达时间上“厮杀”,成为了资本提升效率的工具人。
内卷化,在卷走新一代打工人的集体努力。
在研究内卷时,我经常看到有人评论说“卷,卷就完事儿了”,就像置身于卷心菜里的一片菜叶,除了被动前行,似乎无力也不愿有所改变。
我的意见不太一样,我既不能认同为了竞争而无所不用其极,也不认同完全随波逐流,直接当咸鱼。
先来说说我儿子吧。有句话说,全国教育看海淀,大家知道海淀家长有多难吗?如果要让孩子升入重点中学,六年级的孩子要有大学四级的英语水平,要有全国奥数奖项……
家长也很无奈,只能不停地给孩子报辅导班。有老师偷偷跟我说,升学压力太大,有些孩子已经有了逆反、厌学的情绪。
正巧咨询了在当老师的表妹,问她要不要让孩子报奥数?她回答说,如果孩子开心,那就让他去学;如果不是适合学奥数的孩子,那家长和孩子都会很崩溃,还拿不出啥成果。
所以当聊到孩子升学问题时,我和孩子妈妈说,咱们就降低点预期吧,不要到“逼孩子”那份儿上,尽力而为就好。
虽然这些年大家都抱怨中国的社会阶层在固化,大家也别那么紧张。和韩国相比,中国的就业环境其实宽容很多,经济发展增速仍然可观,不少二线城市在崛起,能迸发出的机会还是很多元化的。
985、211大学不少,互联网独角兽也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还没出现不考哪个大学、不去哪家公司就没有未来的情况。
在这个当口,能抓到风口的人就能跳出内卷,不断创造新的机会。但安于现状的人可能就会真的慢慢被淘汰。
就像前面提到的外卖行业,我也曾在抖音上看到过记录生活的外卖小哥,粉丝大几千万,未来肯定不限于在外卖系统里打转;还有传说中的“北大保安队”,20年出了500个考学成功的“扫地僧”,有些人甚至直接在北大读本科、硕士,还有人到高校任教。
北大保安队 图源网络
在同样的环境下,如何对待生活,是内卷化社会里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这一两年,我的工作趋于稳定,心里的不安定又蠢蠢欲动:最近报了一个考证辅导班,又联络朋友,琢磨是不是要考个博士,让自己更上一步?
如果游刃有余,行有余力,不如想想怎么更进一步;如果忙到爆炸,要抓紧慢下来,思考一下问题出在了哪里,该怎么规避这种被琐事填满的生活,该怎么让自己收拾心情重新出发。
对我来说,时刻警惕着,保持敏感,不失为避免内卷化的一种好方法。
今天给大家留道作业题:在你的工作和生活里,有没有出现内卷化现象?吐槽也好,抱怨也可,一起来聊聊吧。
老规矩,评论区挑几个伙伴,送出2021年台历+随机小周边,快来聊聊吧!
这是张湧说财经公众号第87篇原创内容。
聊聊身边的财经新闻,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讲得轻松愉快,是我未来想和你们一起达成的目标。
每周二、四晚上&周日下午,欢迎来这里做客,我们一起聊聊财经圈的事儿,分享案例,交流看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和启发,希望你可以转发给想要了解财经的朋友和家人。
如果你最近在财经、工作、学习等领域有什么困扰,也欢迎留言到这篇文章下面。
大家的关注点,就是下期最好的选题。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