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我要去打大Boss了



大家都知道我是重庆人,重庆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春色满园,约上三五好友,一杯盖碗茶,好不惬意。
忙碌了一周,我也想少一点理性,多一点感性和生活。
周末没事来跟我摆龙门阵嘛,要不要得?
伙伴们周日好。
昨天发生了一件事,就是阿里巴巴被罚款182亿,朋友圈一下子炸锅了。对比一下前几年阿里对监管的态度,再看看昨天的发声,不得不说,马已经服。


6年前VS6年后 图源网络
可能很多人都已经想不起来,上次马云公开露面是什么时候了。
182亿对阿里这个巨无霸来说并不算非常庞大的数字,不过作为一笔反垄断罚款来说,确实是一个天文数字,监管的态度非常明显,互联网反垄断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而且力度空前。

互联网大佬们的格局要变了。
今天是周末,不想在龙门阵里聊太多实事,周二再说。
过去两三周一直在断舍离,前几年做了太多的加法,今年开始做减法了。
对我来说,迷茫的时候做加法,多做尝试,寻找路径;清晰之后做减法,集中精力,精耕细作。也就是说,经过几年的摸索,我逐渐明晰了深耕的方向。
记得在北大读书时,讲授企业责任的教授开了句玩笑,至今印象深刻,他说:有人觉得,职业方向属于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需要提早做打算;他说,他的职业规划就是滑到哪儿算哪儿。
当时只觉得老师在开玩笑,没太当回事儿。但这些年走下来,越来越觉得,职业规划就是做正确的事,然后随缘。
当年转行金融的时候,我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势,在定目标时写下了“金融+教育”的方向,但说实在话,那时候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金融怎么能加上教育,其实内心毫无头绪。
但这几年确实在这两方面分别努力,没想到方向却越来越清晰,也在无意之间形成了最好的状态。

职业迷茫期不得不做加法。
三十多岁的人,职场的试错成本太高,没法像蜻蜓点水一样,一件事儿就做一两年,发现不合适再换。
所以我选择了不断给自己加压,多线去做好几件事儿,而且还必须做到让处女座满意,才能给自己后来留出选择的权利。

那几年,我每年面授的飞行里程都超过了5万公里,半夜到达陌生城市,讲一天课,晚上再启程。
 
横跨好几类考试讲课,录课时长在300小时以上,有段时间录播室的同事笑我是“297”,下午2点到,晚上9点关门走,每周7天不间断。
 
金融领域,也不断加深研究,帮客户做资产配置,做线上路演。
 
去年,开始尝试做自媒体,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启动,想选题、写稿、拍摄……接了之后才发现,这竟然是一项没有结尾和休假的工作。
……
虽然多线运行很累,但是成绩还可以,我给每项都打个80分吧:
金融领域,这几年给客户的收益不错,去年还拿了集团的变革先锋奖,得到一笔数目不小的奖金;
教育领域,感谢伙伴们认可,不仅在环球拿了不少奖项,还获得了新浪的五星金牌讲师。
个人成长方面呢,这些年除了拿下2个学位,还考了基金从业资格,AFP,和CFA一级。
自媒体方面,就更要谢谢大家的支持,涉足的时间很短,但也在同类账号榜单里频频露头,给我很大鼓励。
有句话说得好,默默无闻的岁月里,先有日夜兼程的磨炼,才有价值连城的自己。抬头看目标,低头走路,每一步都算数。

到了今年,我觉得时间到了,该做减法了。
“以精力的堆积来增加收入”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多一项增加,就是注意力和时间的多一项占用。
更重要的是,前几年加法没有白做,我已经摸索出来了一条更明晰的道路。

之前,作为讲师,我只是四处授课,亦或是录一些线上课程;作为私人银行家,服务大客户,做的事情都是“小而专”。
做了公众号之后,因为突破了那些工作受众的局限性,我个人感觉我的思维、眼界都被打开了,好像找到了另一种价值感、收获了另一种成就感。
通过公众号内容的互动,我发现大家对职场生涯规划、投资理财、经济环境都很感兴趣,不同城市、年龄、职业的伙伴也有着不同的困惑。
这是我热爱的事情,也能看到未来的社会和商业价值。也因此我下决心压缩其它的工作,投入更多精力去做这件事情。
只是没想到的是,“做减法”其实比“做加法”要痛苦很多。这个过程就像亲手拔除土地里多余的秧苗,体会到断舍离的痛。
前几年我在土地上“广撒网”,每根苗虽然个头不大,但是数量多、面积大,收入可观。
如今我找准了自己的方向,决心着重耕种几颗苗,培养成参天大树,将那些分散营养的小苗除去。
抛掉小苗,短期内势必会影响收成, 但如果不做取舍,大树就永远养不起来,这些小苗也有可能枯萎。

当年做加法,是让自己不断尝试,跳出舒适圈,寻求蜕变。
今天做减法,同样是让自己再次跳出舒适圈,找准方向,重新出发。
做“加法”就像分散投资,“东边不亮西边亮”,辛苦却无惧风险。
 
做“减法”却是对自己判断力和决策力的挑战,承受使命必达的压力。

这一加一减,看上去不难,但顺序却不能有偏差。
我觉得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做减法、做加法和定向做减法。

阶段

时间节点

to do

做减法

刚毕业后6、7年

向一个方向努力

做加法

遭遇瓶颈

多尝试、多探索

定向做减法

找准发力点后

在一个领域深耕


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我的建议是“先做减法”。
 
现在很多年轻人,刚刚毕业就想着“怎么搞钱”, 知乎上关于年轻人如何靠副业赚钱的提问就有上万个。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兼职,周末副业,不断地消耗自己。
上进是好事儿,想着“搞钱”也是对的,但这时候不要那么短视。
如果刚毕业就广插秧,可能结果就是苗还没长起来,就淹没在水中,未来你会更迷惘。
很多人有30岁危机、40岁危机,核心原因是没有培养出竞争壁垒,好像自己什么都会一点儿,却又什么都不太会。
越是一无所有,越要要学会做减法,精心呵护着一根苗长大,它会成为你的标签,带你闯开社会关卡。

那什么时候要做加法呢?——就是当我们遇到瓶颈,达到这一阶段的“天花板”时。
这时候的职场人,很容易因为做到一定成绩和位置就失去了向上走的动力,不自知地进入舒适圈。
不要放松警惕,要通过转岗、跳槽,尝试接手更多事情,把一根小秧苗变成多个小秧苗,直至发现有潜力长成大树的那一根嫩芽。
在这一阶段,一定要多多尝试、自我学习,拓宽视野,找到人生跨越的第二个爆发点。

再过个几年,当我们的苗子撒开、发芽以后,自然而然地会发现那颗沙漠里的金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再做一次减法,舍掉剩下的秧苗,准备好肥料,“独宠”那一两颗就好了。
从做主线任务到开多条支线任务,再到打大boss,职场和游戏也有相同之处。
庸者谋事,智者谋局。三个阶段说起来有些抽象,但正在经历的伙伴一定会有所共鸣,我懂你,咱们来隔空击掌✋
人生就是一场升级打怪的游戏,一程又一程出发,满天繁星在脚下,我准备去打大boss了💪
今天视频号内容分享的是《“别努力了,没用的”》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3000块钱招不到一个泥瓦匠,却能招到一大批的大学毕业生……
这可能是我今年看到的最扎心的事情了。
你有相同的感受吗?欢迎评论在视频号下方,也期待大家的分享和点赞。 
这是张湧说财经公众号第145篇原创内容。
聊聊身边的财经新闻,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讲得轻松愉快,是我未来想和你们一起达成的目标。
每周二、四晚上&周日下午,欢迎来这里做客,我们一起聊聊财经圈的事儿,分享案例,交流看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和启发,希望你可以转发给想要了解财经的朋友和家人。
如果你最近在财经、工作、学习等领域有什么困扰,也欢迎留言到这篇文章下面。
大家的关注点,就是下期最好的选题。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