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是重庆人,重庆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春色满园,约上三五好友,一杯盖碗茶,好不惬意。
忙碌了一周,我也想少一点理性,多一点感性和生活。
周末没事来跟我摆龙门阵嘛,要不要得?
伙伴们周日好。
距离我的考试还有10天了,最近加了一个学习群,发现里面的小伙伴讨论的问题我竟然听都没听说过,甚至连是哪个科目的内容都猜不出来,也是有点慌。
情急之下,我决定,再也不看那个群了。
开个玩笑。备考的知识点确实太多,这时候,只能抓自己能抓住的东西了。老话说得的好,重者恒重嘛。
不过在紧张的备考之余,本周我还是完成了一件大事儿,颇有感悟,特地来跟大家分享分享。
周二,在我的撮合之下,我的东家诺亚控股和环球网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开始了金融+教育的跨界合作。这次合作,还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事件传播度挺广。
之所以说这事儿于我挺有感悟,是因为这算是我多年职业定位的一个代表性节点。当年定的方向总算落地了。
定位是市场营销的经典理论,但在职业规划,特别是二次职业规划中同样适用。也就是在职业方向选择的时候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和角色,并塑造独特的形象。
回想我的职业生涯十几年,找准定位也不是一蹴而就,我曾在教育领域尝试了几个子板块,后又跳转金融,不断地做加法和减法,似乎我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此次合作来铺垫,一砖一瓦,砌错了重来,摆正了继续前行。
定位的第一步,是找准目标市场,也就是做选择。
有句老俗语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倒觉得,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时代日新月异,在朝阳行业里出头,好过在夕阳行业里争辉。另外,如果硬要去做不喜欢的行业,任谁都发挥不出长板。
所以我认为,在做职业选择时,一定要想清楚2点:
第一,就是所处的行业一定要是有未来的。
这点很好理解,咱肯定不可能让自己去涉足一个夕阳、快消失的产业,就好比我们开小卖部,也不会在进货时选择那些没人买、快被市场淘汰的东西。
我毕业的时候,拒绝了好几家报社、出版社和家电企业的邀请,正是这个原因。
第二,就是最好能借势自己已有的资源,如果自己感兴趣,那就再好不过了,毕竟热爱才是坚持的必要法则嘛。
这些年,我也栽了不少坑,不断去想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是有计划、按部就班地前进,还是滑到哪算哪、听之任之的随意发展,“随机游走”(这是一个CFA的知识点,现学现用)。
刚开始的时候,我在K12(中小学)教育中摸爬滚打过几年,创业翻车,最终被我完全摒弃。
我想的很清楚,我想走专业路线:K12教育,更倾向语文数学等学科类的内容,这是刚需。
而我更喜欢对孩子动力源的发掘、潜力激活、习惯养成,是“大众K12教育中”,“小众的道路”,注定难成大器,被迫放弃。
之后,我去到清华大学做课程项目负责人。但做项目策划和人员调配,好像又缺少了一些专业性,放弃。
后来进入财经类职业培训领域,发现这种有一定专业深度,又能够跟考生有深度共鸣的领域非常适合我,深耕。
同时,输出知识的同时也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输入,所以我进入了金融机构。实话说,以当时的年龄,跨界入行就很不容易,进去以后能够求生存求发展更是困难。
怎样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金融民工之路,我思考了很久。
我清晰地记得,有一天,我坐在国贸大厦56层的办公室里,透着玻璃俯瞰三环的车水马龙,对着空白的工作计划表待了一整天,去寻找答案。
到了晚上,我不经意地打下了四个字”——“教育+金融”。教育,我有经验也热爱这个行业,金融,是我的专业,这两者融合会怎么样呢?坦率的说,当时的我不知道答案,只是隐约觉得可能有机会。
给自己确定了发展方向后,我也开始了行动,不断地向周围的人传递着我的这种想法,分享的多了,身边人也都很支持,机会也找上了门来。
当时,恰逢我的领导想和地方教育部门合作出一些针对孩子的财商教育课程,找到我开始进行课程体系的研究。
虽然最后在合作上没有谈拢,但是经过这件事,我对教育融合金融这方面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下一个机会也没有让我等待太久。通过同事的牵线,我被邀请去企业进行财商培训,讲了几节课,效果出奇的好。
慢慢地,名声传出去了,我的自信心也建立了起来。
在2015年我在各地做一建面授,时不时就会有学员在课后问我:张老师,现在投资什么比较好?我偶尔会建议买基金,但当时大家倾向于固收类投资,觉得基金麻烦、不保本,都没太关注。
当时,我觉察到了大家投资的积极性,也意识到了很多人投资理财方面知识匮乏,也存在着认知偏差。
这时候,我看到环球网校也在启动理财项目,当时正做着一建经济课程的我,主动去和环球的老板请缨,老板当即同意。这是我第一次自主地把金融与教育结合在了一起。
也正是因为这次尝试,我和学员的沟通不再局限于一建知识,而是开始更多的涉及泛财经的分享。
比如,在一建直播课前“自作主张”地加了5到10分钟的龙门阵,讲一些财经热点和理财知识。
没想到,伙伴们很喜欢这种聊闲篇的形式,但又感觉每周五分钟不太过瘾,于是,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应运而生。
一切都在自然生长着,一件事推动另一件事,看似随机游走,实则方向清晰。
终于在本周,若干个分散的小点成就让诺亚和环球的大老板关注到,两方领导友好牵手。
其实这些年,诺亚一直都很重视投资者教育,只是一直只是针对金字塔尖的高净值客户。
环球呢,虽然早就启动了理财投资课,但没有持牌金融机构的加持,在内容和服务上也会有很多局限。
但想把投资者教育这件事做好,靠纯教育机构或者纯金融机构发力,都很难做成。就像是两块拼图找到了对方,跨界合作才能实现1+1>2。
在我看来,我这两位东家的合作是取长补短的绝佳注解,也是我“教育+金融”职业生涯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漫长的流程记录下来,其实我想分享的是目标和执行的关系。
简单的工作目标也许能一五一十的按照计划来完成,但职业生涯却受着无数的随机事件的影响,你只能把握自己的努力,但如何达成那个目标,或者能否达成那个目标,谁也不知道。
但方向对了,各种努力就会有汇聚的一天。当谜底揭晓的时候,我们才会惊讶的发现,原来一切早已是最好的安排。
最后再对我的伙伴说两句掏心窝子的话:
公众号写一年了,我能察觉到不仅常读的伙伴越来越多,而且大家提的问题越来越专业了。最早的时候,我们聊基金和股票几乎没人看,很多伙伴评论说“虽然看不懂,但也支持湧哥”。
我们从6月底牛市启动就开始正式聊A股,因为那时候股市赚钱效应不错,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入局,在没有任何理财基础的情况下盲目地捞了一笔钱,所以我能感觉到大家的关注度慢慢上来了,也会在评论区问我一些版块、一些个股的问题。
但今年年初A股回撤,很多投资者虽然掌握了一些投资知识,但仍然会被情绪蒙蔽双眼,追杀涨跌,看不到长期机会,最后被割了韭菜,对A股丧失信心。
那时候我再次觉悟:
在为理财小白筹备理财投资课之后,或许还有更多的投资者深度教育值得我们去探索。
就像在曾经的《张口就来》答疑栏目里,有些提问我总是犹豫着不知如何回答一样。投资是一辈子的事情,投资者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体系化、深度沟通的事情。现在我三言两语地“授人以鱼”,能缓燃眉之急,但也无法为大家以后捕鱼捞鱼助益。
所以,应该做一些事情了。
不过,等我CFA考完出关再说吧。
大家等我的好消息。
一直有伙伴说希望一起交流,于是我们成立了【张湧说财经粉丝交流群】。
期待大家的加入,扫码进群分享吧!
PS. 听说企业微信群单日加人有限额,大家别着急,有问题可以在公众号留言。
这是张湧说财经公众号第160篇原创内容。
聊聊身边的财经新闻,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讲得轻松愉快,是我未来想和你们一起达成的目标。
每周二、四晚上&周日下午,欢迎来这里做客,我们一起聊聊财经圈的事儿,分享案例,交流看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和启发,希望你可以转发给想要了解财经的朋友和家人。
如果你最近在财经、工作、学习等领域有什么困扰,也欢迎留言到这篇文章下面。
大家的关注点,就是下期最好的选题。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