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人都有的拖延症,我也中招了……



大家都知道我是重庆人,重庆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炎炎夏日,约上三五好友,一杯盖碗茶,一把大蒲扇,好不惬意。
忙碌了一周,我也想少一点理性,多一点感性和生活。
周末没事来跟我摆龙门阵嘛,要不要得?
最近我真的太太太太太太……拖延了!必须来跟大家反省一下。
故事是这么开始的:
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就从早上说起。疫情之前,我一般都是早上6点50准点起床,疫情期间在家办公不需要通勤,就把时间延后到了7点20。
“顺理成章”一般,疫情恢复之后也就没再改回来。

一步慢,步步慢,起床之后我也没有立刻起身,总想赖会儿,拖着拖着就到8点多一点才能出门。拖拖拉拉的后果是,每天到公司刚好迟到5-10分钟,十分“稳定”。
有时候午饭后我会去录播室录课。最近到了录播室,也没有立即开始“营业”,而是坐下看会儿这个,研究会儿那个,一个多小时又拖延过去了。

晚上录完课回到家,讲完睡前故事,等孩子睡着,还要处理剩余的工作,一直到将近12点。
本该立刻睡觉,但真的想要让大脑从工作中抽离出来,所以又开始探索世界,这一探索可能就1点左右了。
拖延十几二十分钟虽然没有影响什么“大局”,但周而复始,一天天过去,事情越来越多,睡得越来越晚。
疲惫又导致第二天效率低下,恶性循环。
该给自己一个警示了。
1.
没有绝对自律的人,其实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症。
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在《拖延心理学2》中写道,他曾调查全球的2.4万多人,其中95%的受访者承认偶尔会犯拖延症。
不仅是普通人,许多名人也有拖延症的习惯。
比如说,达芬奇就是著名的“拖延症晚期患者”。在他的成名作中,《蒙娜丽莎的微笑》画了4年,《最后的晚餐》成稿3年多,一生留下来的画作也不超过20幅,其中5、6幅还是半成品。

《最后的晚餐》 图源网络
不比不知道,同期的画家梵高可谓“劳模”,一生留下了2000多幅画。
“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好像对达芬奇并不适用,艺高人胆大的他先后放过佛罗伦萨皇宫祭祀装饰画、教皇肖像画的鸽子,一幅画好几年也交不上稿。

《胡适日记》节选 图源网络
相信看过《胡适日记》这一段的伙伴都被逗乐过:
2月5日,“刘千里以电话邀打牌。”
4月29日,“天时骤暖至八十度以上,不能读书,与沈、陈诸君打纸牌,又与刘、侯诸君打中国牌,以为消遣之计。”
5月14日,“夜与刘千里诸人打牌。刘君已毕业,云下星期二将归祖国矣。”
7月2日,“天热不能作事,打牌消遣。”7月3日,“今日天气百一十度。打牌。”7月8日,“无事。打牌。天气稍凉矣。”8月4日,“化学第四小考,极不称意;平生考试,此为最下。打牌。”8月5日,“打牌。”8月10日,“夜早睡;连日或以读书,或以打牌,恒子夜始寝,今日觉有不适,故以此矫之。”9月4日,“今日为劳动节(Labor Day),为休息之日。打牌。
一代文学家胡适也没能逃出拖延症的魔咒,几篇日记道出了许多人的常态:
渴望进步,但又抵不过放松消遣的吸引,一边安慰自己,一边沉迷。
所谓的“天气热”、“朋友回国”、“睡得太晚”,现在看来像不像咱们不想学习的时候,给自己找的借口?
但后来胡适应该也发现这种状态不太健康,遂在9月6日的日记里写道“今日,迁居世界学生会所,初次离群索居,殊觉凄冷。昨日,与金涛君相戒不复打牌”,之后日记里也没再有他打牌的记录了。
2.
拖延症的坏处自不用说,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
计划一周完成的方案,拖到最后几天囫囵吞枣地写完,收效甚微。
计划好的考试,拖着拖着没复习,也就不去考场了。
拖延成习,作息时间被打乱,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打破……
意识到拖延症,就要琢磨着怎么停止。
回到自己的问题上,一向自诩“自律”的我,怎么会成为一名拖延症患者呢?
其实最开始是因为5月之后行程满满当当,我不太想让自己的神经时刻处于紧绷状态,抓住机会就想放松一下,让自己的节奏慢下来。
但事极必反,在放松过头之后,再次调动情绪去做下一件事就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事情摆在那边越堆越多,我的主观情绪却还没调整过来。
有些人说拖延症和懒是一回事,但我觉得二者并不完全相同。对一件事表现出懒惰,是因为对这个事儿并不感兴趣,比如收拾家务、坚持跑步。而拖延症则是回避一件眼前必须完成的事情,究其根源是心里的不情愿。
比如晚睡,是不想面对继续工作的第二天;
录课前的拖延,是因为站在屏幕前,长期保持手提笔的动作真的腰酸背痛。
但还好问题不大,只要意识到自己“害怕”什么,解决方案就近在眼前了:
① 找到自己害怕的东西,调整心态,面对它。
② 可以给目标设置一些动力,比如说完成后可以放空20分钟,晚上可以给自己“加鸡腿”。
③ Just do it!越想越麻烦,越想越慌,越想越拖延,不如赶紧着手做。
事不宜迟,下周开始,我就要做一些改变了:
① 闹钟响了就起床,快速洗漱。
② 到了录播室就让工作人员打开机器,给自己一点压力,10-20分钟就开始录课。其实一旦开始录课,状态就起来了,难的就是下定决心的那一刻。
决心已经下好,方法已经找到,立下的flag绝不会倒。
根治拖延症的小车已经发动了,你要上车吗?


湧哥快评👏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表示,目前北京疫情正在经受一次重要考验,这次考验可能是全国疫情相对平静后最大的一次考验,“如果处理不好,会形成第二波疫情。基因测序的初步结果显示,病毒毒株不像是国内流行的类型。” 
快评:北京这次疫情确实来得猝不及防,眼看着神兽要开学,最后一天被无限延期了作为神兽家长的内心是崩溃的。
目前北京已经开始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大规模扩散的概率不大,但没有找到病毒来源是个大问题。
用投资的思维方式来说,确定的坏结果不是风险,不确定性才是风险。
看来我们真的要习惯跟新冠病毒斗争了!
祝福大家伙儿都平安健康!
🍰
忙碌的工作和课程之余,一直想找到一个地方跟大家放松地聊聊天,于是开通了“张湧说财经”这个平台。
这是张湧说财经公众号第23篇原创内容。
聊聊身边的财经新闻,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讲得轻松愉快,是我未来想和你们一起达成的目标。
每周二、周四晚上,我们将会在这里聊聊财经圈的事儿,分享案例,交流看法。
每周日,咱们就放松一下,分享一下身边的书、电影,或是最近身边的故事和见闻。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和启发,大家快快点击“转发、在看、收藏”一条龙服务。你们的热情和支持,就是我更文的动力!
如果你最近在财经、工作、学习等领域有什么困扰,也欢迎留言到这篇文章下面。
大家的关注点,就是下期最好的选题。

我知道你在看哟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