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不传”之秘


从电影、电视中我们总能看到武术大师对于徒弟绝学传承的重视,总能听到武术的什么技术失传了甚是可惜,也总是认为技术的失传是中国习武人的保守所造就。
其实,排除传承人非正常死亡等因素之外,中国武术发展到今天如此庞杂的技术内容体系如果为武术冠以保守是非常不合时宜的。
那么,从电视、电影以及现实中体会到的某些武术技术内容的保守或者失去传承是保守所造就的吗?
武术中那么多不传,不是武术的保守,是武术在上千年中传承中对于自身的传承总结,是宁可逝去也不愿意让武术在心术不正的人身上危害他人。这不是武术的保守,这是武术的传承者以大义而苟利他人。
虽然从当前来看,许多人认为武术保守,武术传承封闭,但是从最初的传承以及传承的过程而言,宁可逝去,而不危害,这是武术传承人对于武术的传承所能够坚守的最后一道防线。
对于当时代、当时场景的人而言,我们不能站在当下我们自身的场景来解读彼时的场景,也不能用自身的所具有的能力去规训当时代他人的能力。
对于武术的传承以及对于后来人而言,所期望的是希望先辈的绝技能够流传,但是对于先辈以及绝技的掌握者而言,当在生活的环境之中没有遇到或者因为自身的原因没有使其得到传承,大多是具有成因所在的。
在中国以重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这一思想规训下,不难想象一个师父对于选择徒弟的急迫性,我们不能过多的以现在的文化传承与生活场景去过多苛责与批判彼时的生活样态。
如老舍《断魂枪》中的沙子龙般,他何止不想让绝技在自己身上传承下去,如若不然,也不会“只有在晚上才会拿起枪来”体验怅然若失的惆怅之感了。
武术中许多的陈规陋习,有时代使然,有文化使然,有个性使然。但是最终的是其传承中的对于武术本身的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的造就,是武术传承中首要的传承规则之一所演化,这也是武术谚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成为习练武术者开篇名义之言,也是诸多武德谚语得以成为大家日常习武首要话题之一,也是诸多拳种中都有武术的习武戒律的原因之所在。
当下,我们认为武术传承的保守恰恰只是看到了武术的保守以及武术传承者的自私。但是却从未提及正是对于“苟利他人”、对于他人生命的重视才出现了以往诸多武术大师的上述之态度,规避了武术传承后出现以武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
而对于传承中的许多不和谐的出现只是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的“苟利他人”过度内卷的再现,是一代代传承人在辨别与甄别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增加条件从而导致其传承条件越来越多。
其实从社会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不也是社会文明进步下对于人性的判断越来越难,而武术的能力也越来越强,造成的伤害程度却越来越大,从而造就了传承者本身更大的社会责任与心理压力。
也正是武术传承过程中严谨的传承考察,才能够维护武术得以在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批批英雄人物,也正是在传承中才造就了武术有关“德”的延续与发展,也正是在传承中从而致使社会大众对于武术有了天然的崇拜与尊敬。
武术的“不传”之秘,正是为了武术更好地传承,也是为了武术能够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而为牺牲自身所作出的规训,无武无“武”,有武而彰德,这是武术传承的终极含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