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没落的原因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练武的人最后都去干什么了?”后台的留言也蛮多,褒贬不一,争议非常大,感叹者有之、谩骂者有之、提意见者有之、针砭时弊者有之,对于最后的结果本人也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也只是朋友闲聊之后的感慨而已。
不过其中不乏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评论者,提倡学习武术“不能带着功利主义思路学东西,太俗气了,那样也根本不懂武术”“中华武术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是非物质的宝贵遗产,我们要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才是正道。”在此本人并未有好与不好的意见只是就观点而罗列出来而已,供大家站在自身的视角发表自身的想法。
对此的留言就个人的视角而言,虽然自身也是“俗人”一个,难以达到上述的境界,也希望以此为目标,引用周恩来总理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借用武术而言,“为中华武术之崛起而练功。”
而今天在微头条上面看到一张照片,名字为“这是中国功夫没落的原因嘛”。看到照片让人甚是感慨,这张照片显示出了多少武术习练者的痴情与专一,就显示出多少武术习练者的没落与苍凉。
对于之前的文章,许多评论中提到武术习练者的生存问题,本人专门就其民国时期武术习练者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资料查找,就武术而言,在动乱的年代其实是武术习练者得以显示自身才学、展现自身能力的时机。然而,在历史上留有一定名望并传承至今的前辈,大多生活都不如意(具体不再提姓名,以免引起歧义,如果有需要大家可以上网查资料)。
对于有几个生活较好的以及也有技术的前辈,其个人行为品德在今天来看是存在严重历史问题(要么是武术技术的高低是存在争议的),只是在武术的中心在当时代为武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而其技术水平高超、人品好的先辈的生活大多不是很如意。缘何如此呢?
首先,武术习练者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武术的习练,就其技术而言武术谚语有言“一日不练十日空”,想要保持武术功夫的精进或者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需要日日习练,而对于习练武术技术的时间自然也就难以在其他事情上面有所花费,也就导致了“一心不能二用”。这也就是在传统社会许多武术好手成为看家护院行当的原因,不是武术习练者适合如此,而是看家护院本身有闲暇的时间用来练习功夫,这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行当。
其次,武术习练者其人品得“直”,此处的“直”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但凡是能够达到一定技术水平的人,其思维脑力都不简单,如若不然,也不可能对武术有着一定的理解。武术是身体的技术不假,但是武术的习练不是简单身体的模仿,而是通过脑部思维活动建立对身体整体的协调认知。
就武术而言,其“直”是对人品赞扬,是武术中的“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学武先修德”的规训下的对个人品行修养的结果,是武德的具象化表现,是“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天地立心、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武德的规训也就导致习练者有着较高的社会情操难以通过武术做出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
由此,民国时期的武术习练者也就由此显现出我们在历史中所能看到的一面的,其生活大多清贫与穷苦,这也是历史上“穷文富武”的成因之所在。以“史”观之,当习练传统武术不能满足更多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现实需求之时,自然也就难以获得更多人的青睐,就会逐渐地开始没落与逝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