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术技击理解的误区


这是一个有关科普、阐释、说明武术的公众号。希望能够为大家对武术这一中国身体文化有更好的认识与了解,也期望能为大家通过武术找寻一条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同时,欢迎大家就武术方面的有关问题与见解进行探讨与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致谢!
点击上方「且说自话」关注我们

武术能不能打,武术怎么打,是我们对武术功能探讨最为争议的存在。当武术走出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从赵文王门客的“三千剑客击剑于前”,到唐朝“武举制”的创建,再到清末民初武术被火器逐渐地弱化。武术在几千年间一直在受着文明化进程规范与约束着自己,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地调试,另一方面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改变。可以说,我们今天认为的武术技击本质,其实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下不断的在缩小着自身的技击属性,只是在几千年间的变化一直呈现着微弱的上升态势而不断的发展,如果我们从赵文王的三千剑客因为争宠而击剑到唐朝武举制的产生来看,武术已经由自由的决斗到政府层面有规则、有组织的考核。武术的技击在不断地受到规范,武术的用武方式也受到当权层面的制衡。也就是说,武术技击的展现方式,虽然是一直存在着,但是怎么打以及怎么用打是一直在不断的演进着。
今天大家认为武术能不能打,就是你能不能打几块砖头,击碎啤酒瓶,在文明化进程下把对人的打迁移到对物的打,认为把砖头打断,把啤酒瓶击碎必然能够打人,所以鸽武缘、寸拳猎人如此受大家欢迎。其实不然,就像人射击一样,你能够打死靶,并不一定能够打活物。当然,他们也确实有那么几手的。
随着体育化进程,MMA、UFC等项目在中国被更多人所接受,被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武术技击功能再次被人们从“打倒孔家店”的“封建迷信”之中提取出来,中国版的“武林风”“武林大会”风靡全国,中国传统武术在媒体的炒作之下,被压抑在血脉之中的武术自豪感活生生的在观众眼前展现之时,血脉觉醒的大众对于擂台中言必称“中华英雄”的散打选手而言,认为个个武术习练者都当如此。由此,每一位武术习练者都成了《精武门》电影中的陈真,成了《叶问》电影中的叶师傅,不管你是练了三天还是三年,学武人必须能打,这几年对因为个别武林“大师”们的功夫不如意而对武术的唾弃与谩骂也多少与前些年电影、电视的娱乐节目多少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些滥竽充数的大师们在大众对于武术难以分辨的前提下也是赚的盆满钵满。
无论能不能打,只要编上一位祖师,只要靠上一个传承,只要唐装一穿,最主要的只要敢说,就能挣钱。所以对于武术的功能也只能越描越黑,越来越神。武术打的追求其实更多的是满足大众对于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电影中所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热情的情感投射。而影视节目、综艺节目中武术打的展现与现实中所习练的武术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系,即使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专业的高水平的教师的教导,但是对于普通大众也难以投入过多的情感以及精力去习练。古言“太极十年不出门”呢,即使今天科学化的训练方式不需要十年,三年时间的全身心投入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今天每一位武术习练者都要求去打本身是不现实,更为不现实的是,我们所要求的打更多的是“鸡同鸭讲”,其实相当于我们说每识字的人,都会读出金文、铭文、大篆、小篆,甚至于是甲骨文,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今天我们总是对于武术习练者要求能不能打败几个人或者能够打某某某不,与那些因为娱乐节目需要捧起来的“中华英雄”们做比较,殊不知,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如果非要认为武术能不能打,对于问这些问题的人而言,你询问的对象大概率必然能够把你打败。

- END -

往期推荐
武术“打”与“不能打”的刍议

必杀技的正名

再谈社会我马哥——马保国的神奇能力

点个在看 你最好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