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逍遥”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这是一个有关科普、阐释、说明武术的公众号。希望能够为大家对武术这一中国身体文化有更好的认识与了解,也期望能为大家通过武术找寻一条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同时,欢迎大家就武术方面的有关问题与见解进行探讨与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致谢!

武侠故事中有着许多的一个人学得高深的技艺之后,开始仗剑天涯,行走江湖,既期望搏得一个偌大的名头,也期望行侠仗义,神雕侠侣般获得女子(男子)的青睐,从而比翼双飞,这种玄幻奇异的憧憬,有着浓重的“逍遥”色彩。
庄子作为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创造了许多光怪陆离的梦幻世界,而在这些奇幻的外表之下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哲思。庄生晓梦迷蝴蝶中“梦”模糊了现实与玄幻的边界,而《庄子》的开篇之作《逍遥游》以大鱼变鸟为鲲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为人们展开了一副瑰丽壮观的撼人气势。武术在庄子“逍遥”玄幻的神话色彩之下形成了大量庞杂的神奇玄幻故事与技术哲思。

在原始社会武术作为生产生活的工具,武术是以获得生产资料的手段而存在,武术萌芽时期的“一击一刺、一格一伐”等技术动作都是在实际生产生活下的需求而产生。随着生产资料的提高,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至封建社会,文明进程下的生产生活得以改善,从渔猎生活开始了守土重迁的农耕生活。文明进程下的国家制度不断地完善,武术已经不再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从完全获取生产生活资料为目的到成为相对的(此处的相对是指武术在某些特定场景的使用,比如与盗匪搏斗等)守护生产生活的工具,武术脱离了主要使用价值场景之后,以及在社会化文明进程下的国家制度的产生,武术因自身的独特价值成为世俗与权力管辖之下被“限制”的重要目标。

与以往的习武人“学的文武艺卖,卖与帝王家”的战乱时期不同,稳定的社会发展使许多的武术习练者难以将自身的一身所学尽项施展,“既学艺,必试敌”成为了渴望而难以可求的现实,由此创造出了属于自身的武林世界,这个世界不受律法的规训,是以习武人的规则行事,有了擂台,有了试技的生死状。而在武林的基础之上,带有文学色彩的武林世界对武术进行了由“鱼”变为“鲲鹏”的想象,创造了武侠世界。武侠世界之中习武者对技术价值的江湖历练,产生了精进武术技术的“下山”,当然这里的历练与精进更多的是要与其他“门派”刀剑相向的比较与试艺,以磨砺自身的技术。技高者扬名立万,技低者成为“刀下之鬼”或者回归山门,十年之后一试高下,这才有了快意恩仇的江湖,从而诞生出绚丽的江湖神奇故事。武侠世界所产生的丰富想象,如鲲鹏扶摇之上九千万里远,行侠仗义、行走江湖成为武术习练者梦想的价值归宿。
武术技术中的打人如挂画、“动如涛、静如岳、站如松、转如轮”十二型等内容的诠释不仅让武术的技术水平产生了许多绚丽的美好现象,更赋予了武术技术的艺术美。在《逝去的武林》之中,描写了众多师兄弟们两个人试手较艺,“点到为止”般的以劲力的大小决定了武术技术的高低,而太极拳中的推手、少林拳中的六合拳的对练以及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中对“神明”的称呼都显现出武术对技术追求的玄幻浪漫色彩。这些想象不就是武术习练者在遵从社会世俗和国家律法规则之下的技术习练与自我肯定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另一种方式。当现实对武术技击技术的约束使武术失去了展现武术技术的场域与空间之后,武术习练者不得不通过创造出属于自身的展示方式,如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老顽童)在桃花岛的地洞中创出的武功:左右互搏术,正是自身在难以获得与之对手较量下自我想象的结果。武术中的这种想象的成分蕴含着庄子思想之下的武术习练者们对世俗和律法之下武术技击身体的慎行,哪一位武术的习练者不期望能够如鲲鹏一样,随时能够穿梭在无际的宇宙苍穹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武术中对武侠、技术的“逍遥”不是舍弃“现实社会与技击自我”的天马行空,任由思想与动作不切实际的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绚烂,而是以实的社会状态下与技击本真在无数习练者传承习练经验之上的一种“真实”状态下的显现,是武术习练者观察于万事万物之中与武术相通之处的内在“形态”,是武术习练者在社会世俗与律法之下的自我实现与展示。在武术习练者心中,跳脱于规则之外的对劲、对较力、对江湖的追求,正是这一群体对身体赋予诗意的想象,使武术不再单一的焦距在对身体的本身从而延伸出对艺术、对思想美的追求。

- END -

往期推荐
人们为什么要喜欢武术?

由“文武并重”到“重文抑武”

武术场馆的危与机

点个在看 你最好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