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这是一个有关科普、阐释、说明武术的公众号。希望能够为大家对武术这一中国身体文化有更好的认识与了解,也期望能为大家通过武术找寻一条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同时,欢迎大家就武术方面的有关问题与见解进行探讨与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致谢!
当下我们在哀叹武术失去了技击功能,武术的舞蹈化,武术的体操化成为了老一辈武术家心中的痛,而对武术吵闹的沸沸扬扬的武术能不能打成为市场之上众多搬弄是者获取流量的砝码。日常人们对武术的认知也是武术必须能打,武术就是为了技击而生存。诚不欺然,与传统社会中抑或者更为久远的原始社会武术技击萌芽产生之初,武术必然是以生存为首要目的,而击刺拼杀的生存环境造就了武术的原始形态,如果要推而论之必然以生存之下的生死搏斗是首要选择。随着社会生存环境的改变,武术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的调整与改变,由“技”为“舞”从封建社会就广为流传,“一舞剑器动四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手博”“摔跤”等的产生不仅仅只是为了技击,也成为不同时代武术演化的方向与路径。武术的不同属性的分化,不仅为武术创造了多元的生存可能也为武术的由技击而健身、艺术等的本质成为可能。
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让我们喜欢追溯历史,就武术的舞蹈化而言,“武”与“舞”的分化广而知之,如果“武”与“舞”分化是历史的事实,那么舞蹈化的武术是否就是武术对传统的一部分的回归呢?对武术技击化刻意的追求与强调是否也是片面的呢?如此讲来,我们对武术本质功能的认知而言,也是存在着一定的误解与错论。
在《易传》中,易传所讲述的两套系统,一套是具象的象数,一套是形而上学的抽象系统,而两者又可以互换,也就是两者可以共通。在易传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就不是单一的作用。就武术而言,它保护人同时也伤害人。我们认为的武术本质属性,本质也就由此不是唯一,因为我们所认为的本质是追溯到哪个时代的本质呢?在我们对武术没有划定一个范围的时候就难以真正界定本质是技击这一定义,由此武术的本质功能是技击,是存疑的,它只是接近于武术的本质。所以,今天我们来讲武术本质不是我们认为的技击,它可以是表演,也可以是健身。因为在今天武术创造出来的我们认为的武术,本质绝对不单单是技击。同时,技击也可以是表演,表演中也可以包含技击,两者是一个整体,而非“离坚白”,陷入个别与一般的绝对关系的诡辩之中。
再而言之,就今天的竞技武术而言,我们认为的竞技化的武术体操而言,是在武术的基础上,以戏曲、舞蹈、体操和西方竞技体育的标准创造出的以比赛需求的新的武术技术内容体系,而非传统的大众认知的与以往的国术或者功夫的技术内容体系,在对其进行解读与认识的过程中,我们把当下的技术内容体系与上千年传承的武术进行了等号的串联,殊不知,这种认知也让今天人们对武术的误解与错读形成了一定的落差。
武术的本质功能是技击这是必然的事实,但是就今天我们认为的武术是否是昨天的武术这是存疑的,在我们用今天的竞技武术与昨天的传统的技击功能的技术动作划为等号之时显然是存在一定错误的,由此,对今天武术本质功能是技击也就存在诸多的认知错误了。
- END -
武术的“逍遥”
武术的“样板化”
点个 在看 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