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术”与“道”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这是一个有关科普、阐释、说明武术的公众号。希望能够为大家对武术这一中国身体文化有更好的认识与了解,也期望能为大家通过武术找寻一条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同时,欢迎大家就武术方面的有关问题与见解进行探讨与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致谢!

中国人历来对“道”有着执着的追求,一方面是因为受到道教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道德经》中有关“道”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向往。在武术中有关“术”与“道”的众多武术研究者以及传统文化的研究者都给出了多种解释,认为“术”不如“道”,进而推论出武术由“道”变“术”是一种退步。不仅在于武术,甚至于茶艺而不是茶道,令许多中国人扼腕叹息,更甚至于认为日本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剑道、茶道甚至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在日本保留了许多,而日本许多人更是洋洋自得,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他们学到了精髓,精华在日本而不在华夏。
果真如此嘛,其实不然,对于上述的片面理解虽然在网上的一段时期盛行也在一定的时间内深入人心,但是这种片面的理解却是真实存在的,日本学习到的这种不论是武术的“道”(剑道)还是茶艺的“道”(茶道)都只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璀璨的一个时段而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全部,也就是说在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之中,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文化璀璨的支点,当然这个支点可能是之前时代文化的凝结也可能是上一个文化的不同支脉延续下的光华。

对于武术在传统社会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有着“道”的称谓,比如已经亡佚的《剑道》等。其实从整体的五千年历史长度来看,武术由“术”入“道”是武术由技术的武术到文明化武术演变的一个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以剑来比喻治国对赵文王的劝谏已经把武术的技术上升为了文化的高度,剑作为君子的象征,成为贵族的身份之一,“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而延续到秦、汉、唐时期,配剑作为身份的象征一直在不断的累积着武术的文明程度,对于剑而言,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成年而配剑也代表着一个人从生理年龄到社会年龄的身份认同。武术的多重意义价值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对于由武而“道”的价值追求就变的更为深邃与意义不同了。
武术本身作为生产生活的产物,由“道”而“术”的演变是对事物本质的回归,是传统社会中对武的禁止而导致武术的多元化发展,此处的多元化一方面是武术社会价值认可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是习练人群的多元化。虽然在此之前武术也有艺、健康的特性,但是对武的禁止彻底地使武术向着社会化转变,武术的其他价值成为了社会主流价值。而这些武术的其他价值作为社会认可的价值在随后的武术开放时期又反过来补育武术的“道”。

这种多元的行成(不论是社会价值还是习练人员多元),使武术得以生存也使武术最终成为真正的回归自身的本质技术价值属性。虽然在此之前的上升为“道”的价值功能依然存在,但是作为本质的武术技术的需求还是以技术为第一要务而非文明化的武术的“道”或者说君子之象征,其实在这种不断地演化中武术的“道”也逐渐地逝去(或者也可以说其转化为德,这也是由道家变为儒家成为治国根本后德成为了社会风俗的典范),这也是武术得以在多元人群存在的原因。
特别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 END -

往期推荐
武术何以不单是身体的技术

武术何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论武术中武夫和“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异议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