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变与不变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这是一个有关科普、阐释、说明武术的公众号。希望能够为大家对武术这一中国身体文化有更好的认识与了解,也期望能为大家通过武术找寻一条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同时,欢迎大家就武术方面的有关问题与见解进行探讨与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致谢!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身体文化的代表,在千年的演进进程中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以其多面观的姿态为今天的武术研究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在多姿多彩的呈现中,武术历经苦难,在多次的禁武岁月中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理念,从而使自己走进乡野大泽,使自己以更加温和的形式融进戏曲、杂技等其他的身体技术体系中以求得生存。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理念指导下又内隐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不变”原则。可以说,武术的变从而使武术获得了生存,而武术的不变正是武术称之为武术的宗旨之一。

武术的变,更多的体现在武术演进进程中由技术武术向着文化武术,由社会认可的技击武术向着多元艺术、健康的武术,由传统武术向着竞技武术的转变。其具象化地是以武术技击技术所彰显的升华为人之为人的思考与审思,在技击的前提下怎么能够更好地把武术习练者规训为由“害人”而转变为“护人”;在禁武的压制下,逐渐逝去技击的本质逐渐向着舞蹈、戏曲、杂技转变;在新时代以获得更好地在国际的发展与传播,适应国际社会的规则演化而成的竞技散打、套路以及推手、兵道等。
武术的这种转变正是武术适应社会环境而形成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历史进程中不仅充分地让武术鲜活起来,也为武术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提供了可能。由此来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武术以适应当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以期望更好地获得人们的关注与认可,武术从来没有固守传统,更没有在历史的尘埃中故步自封,对于在传统的“祖宗传统不能变”的理念之中,武术反而是最能够获得改变。也正是这种不断地改变让中国传统精神更多的适应存在于百姓日用的行为方式之中,从而才能获得更为长久的传承以行成社会的良俗公理。

对于武术的不变而言,武术不变的是技术技击的核心,是通过技击的掌握而最终塑造的“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韧品质,是所倡导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是敢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气与魄力,是心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福祸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其具象化地呈现在历史长河中的梁山英雄的敢于对不公命运的拔刀相向;在雁门关外的长城之上杨家忠烈的男儿满门战死,穆桂英长泪挂帅;于抗日战场之上的许世友、贺炳炎、粟裕,以拳拳之心换取国家和平,更是大刀队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的决心与意志。
武术的不变是在历史时光中不论面对多么的困苦与磨难,武术依然“坚守初心,砥砺前行”而让武术始终保持自身的特色致其无法被其他事物来取代,这也是武术得以在时间的空间之中所能长久且远的原因。武术的守韧与坚持为人的精神塑造与身体塑造以及社会性的价值塑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存路径和入世影象,正是技击技能的获得让其得到社会认可并可以长久且持续的从身体而身心再通达于社会,从而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理念相契合。
武术的变与不变都是武术发展进程中为了获取生存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面相。两者都出自于社会生存下的武术实践,并各自反应出其现实的一部分,最终使武术演化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多元文化形态,也是武术称之为武术的根本旨趣所在。
特别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 END -

往期推荐
武术假如是一个人

武术辅助治疗疾病的“快”与“慢”

由“文武并重”到“重文抑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