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伪大师”产生的逻辑解析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网络创造神话,武术创造大师。武术不大,神仙打架。
以上两句是最近从网络之上看到的评语。初看不以为意,细看甚是鞭辟入里。
最近几年武术“大师”的争议与探讨在有关单位的干预之下,偃旗息鼓,落下帷幕。
虽然网络之上也有个别的蚊蝇凝语,但是已然翻不起太大的风浪,难以引起全民的狂欢。
而且,众多的在武术圈想要长久吃饭的人,已经吸取教训,知道该怎么规避陷入“网络泥潭”而免遭万众唾弃。
带着“宁可错过一千次机会,不可掉进一次泥潭”的小心谨慎原则,循规蹈矩的守着自身的“一亩三分地”而免遭于如“五连鞭”大师一样被世人垂面唾弃,成为现代文明下人们对武术认识转向的“孤勇者”。
不过,最近几年人们对于武术“伪大师”的探讨与认识多是建立在网络媒体曝光之后的谩骂与唾弃。
究其现实的场景来看,众多的武术习练者扪心自问的话,我们自身有多少不是“伪大师”。
 
然而武术的“伪大师”定义何为,我们该怎么去界定武术的“伪大师”呢?
从目前在网络媒体之上所看到的不管是“闫芳大师”“雷雷大师”抑或者“五连鞭大师”究其本质而言,他们都是武术的传播与推广者。
在他们成为人们口中“伪大师”之前,不也是众多社会大众、武林同仁、江湖晚辈口中的“武术大家”。
那么,在此没有出现翻车之前,我们又有多少人会认为他们的“虚伪”与“奸诈”。
不言而喻的是,人们对他们的敬仰与仰慕不说如“滔滔黄河之水”,细河长流也算是不为过。
如果以现代社会对武术的定位,对太极拳的定位而言,他们显然为武术或者说太极拳的传播与推广必然是创造了一定的价值。
当然,本人在此无意于夸赞他们的成就。而就现实的分析来看,显然作为文化的武术、作为健康的武术,他们为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但是对于技击的武术,他们在对此传播与推广过程中过度的夸大了自身的能力。
不过当我们把武术作为商品来看待的话,夸大自身产品的属性这是经济社会发展无可争议的重要一环。
因为从法律和道德层面来讲,并没有对武术技击做出一个具象化的框定范围,或者说对于武术技击水平的高低做出一个具象化的指标。
而且就当前众多的武术大家在对人们传播武术的过程中,又有多少人没有夸赞自己的先辈武术水平高深莫测?
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证明自己先辈高超的绝技呢?是有视频还是有人证、物证?现实不也是诸多的语言的加工与描绘。
难道说为先辈装扮色彩从而彰显自身与自我夸赞自我不是异曲同工。
较多的现实是,我们不过是八十步笑百步而已。
 
那么,对于当前的众多的武术大师无论是八十步还是一百步,最为重要的是为什么今天众多的武术大师会成为“伪大师”。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伪大师”其实并不真正的是“伪大师”,而是我们对武术技击评判、武术价值、社会过度期望三者错位产生的误读,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下武术转向造就的结果。
首先,我们对于今天武术大师对于技击能力的掌握该怎么进行判断,不像散打比赛一样,有着较为清晰的规则与界限。
武术大师与谁对打的胜利才能算是“高手”,如果按照大众期望的武术大家不论对手是谁都能够轻松获胜,“大战三百回合”都有损形象,那么就显现出其实大众对武术技击的构建是停留在影视电影的武侠世界构建之中。
 
其次,对于武术价值而言,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武术的技击价值属性已经不适用当前的社会场景。
虽然今天众多的武术爱好者把技击作为自身习练武术的追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又有几位去亲身的尝试武术的搏杀呢?
当没有真正的经历过武术的技击搏杀之时,弹裆、插眼、锁喉等技击动作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生死之战的较力与试手不就是武术游戏,能算是真正的武术技击的搏杀之术吗?
其三,社会过度期望。社会对武术期望的认知造就了武术发展的方向。
近代以来武术的价值发生了转向,自然也带动了武术的技术改变,这种改变对武术的变革产生了实际的现实作用,但是却并没有在大众中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也就是说,武术转向的普及只是在武术习练者中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对于社会大众而言,他们的认知并未发生转变,从而产生了对众多武术大家对技击能力的过度期望。
 
最后,“伪大师”的过多是经济社会下武术转向的结果。
如果按照经济学来看待今天的武术大家,更多的是把武术作为产品,而大师是承载武术商品的载体。
对于较多的民间武术习练者而言,只有出售武术这一商品才可能获得较好地生活与来源。
对于今天的武术发展,当武术的上升通道被竞技武术的艺术性、教育性、健身性所占据,当篮球、足球、拳击、搏击等充斥在大众之间。
那么作为民间传播武术的习练者只有显示出与竞技武术以及西方体育不同的产品属性才能更好地获得人们的认同与接受。
在此过程中,现代文明属性下的武术技击价值的不可实现的社会场景就只能以语言的形式过度夸大技击与对先辈毫不吝啬的夸赞来实现商品价值的外溢。
更甚者只能在合规法律与社会道德之下的相互配合的演练以及较力、试手的游戏而完成武术这一产品的出售。
这其实不是众多武术习练者的错,更不是众多自称武术“大师”的错,这是武术发展转向的某一阶段的必然过程,是事物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究其当前的武术属性而言,不论是武术的艺术性、健身性、娱乐性、教育性以及对于文明和谐的构建与促进而言,大师们一点不“伪”。
就武术技击对于今天的武术大师而言,与普通大众进行真实的试技较手,我想必然能成为“大师”的。
 
其实,在今天,我们不应过多的苛责于“伪大师”,而应该以更加多元与包容的心态去努力改变大众对武术的认识,增加“伪大师”武术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减少对技击生存生活的依赖,实现“伪大师”向着“真大师”的转变,真正实现技有所击,技有所艺,技有所医。

- END -

往期回顾
武术“伪大师”的共性
太极拳的纷争
武术发展的新陈代谢
点个在看 你最好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