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了解更多内容
读葛兆光先生发表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1期(总第378期)的《化身万千·跳出三界·眼光向下——思想史研究三题》,葛兆光先生在文中认为:思想史应当是“开放的思想史”。这种开放,有三个方面需要思考:一是要在“化身万千”的当下还能守住自己的领地,写出明确的脉络,划出清晰的边界;二是要“跳出三界”,即跨出过去思想史的三个自我设限的“界”(学科之界、国别之界、古今之界);三是要“眼光向下”,过去的思想史倾向于“眼光向上”,重视上层社会而轻视下层社会民众的所欲所求。葛兆光先生对思想史的三问,对于武术的自我反思颇有些异曲同工。
一、化身万千,而“理能否一贯”
中国技术类的事物向来都喜欢研究大道与小道,探讨器与道的关系,把对生产生活中所展现的可视化的技术为器,为小道;把引申出形而上学的上升为对升华人格,能够恪守祖训、敬德爱民称为道,是为大道。只有形成了小道与大道的完美闭环,才能称为一行业之圆满。瓷器有、绘画有、书法有、中医有,凡此种种都可以把简单的技术延展出做人的真谛。在医学为小医治人,大医治国;在书法,一个人的字反应一个人的性格等等。在武术而言,技术为防身自卫的手段,也是护国安民的精神信仰,更是成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具象化呈现。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哪个国家这么喜欢把生产生活的技能完全衍生出一个精神的独立世界,由简单日用的技术上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来。
所以来讲,中国产生的任一生产生活的技能,都是多元化的存在。武术不仅有技击的武术、精神的武术、思想的武术、历史的武术、文化的武术、知识的武术、艺术的武术、健身的武术等能够化身万千,其实而“理只为一贯”,都是通过技术的实用性来实现上述万千变化的结果。在武术的研究中,化身万千的武术能够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见识到武术的不同形态,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场景下的武术面貌,从而真正地实现武术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其实,万千变化的武术,还能否遵循着“理只为一贯”的技术遵循呢?如果失去了在技术下的武术的万千变化还能称其为武术的研究吗?在此也不仅要发出如葛兆光先生对于思想史的疑问一样,化身万千的武术,“它还能守住自己的领地,写出明确的脉络,划出清晰的边界吗?”不以技术为底色的武术研究,能够真正地撑起武术的研究吗?
二、跳出三界:学科之界、国别之界、古今之界
1.融入武术,而非武术融入
就体育学科而言,众多的专家学者许多都有着跨学科背景,而且许多的前沿专家学者都是跨学科专业人士,武术就更不惶多让了。跨学科专业的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中,特别是对于博士的招生而言,貌似可以不懂武术、舞龙、舞狮,你甚至都可以不用懂体育,但是你必须得懂英语。“跨学科”其实在武术专业的学生中间一直很普遍,也非常受欢迎,说是“香饽饽”都不为过。这也能够理解,对于长久的技术习练者而言,“一心不可二用”,想要技术习练的高超又想文化知识的渊博本身就是一件相当苦难的事情,几千年的中国史中也没留下几个文武全才的人物,岳飞、辛弃疾、戚继光、俞大猷、孙禄堂等凤毛麟角都有些夸大其词了。由此来讲,对于跨学科的学生而言,以自身的学科与武术的结合,在研究而言,不说成为“一家之言”,寥寥数语的宽泛之言总归是可能会有的。由此也就成为了不是许多跨学科的跨入了武术专业,而是在武术专业下开设了众多的杂糅学科。武术跨入了其他的学科。其实,跨入武术学科不仅仅只是用原来的专业知识来拓展武术研究的宽度,而更应跨入武术技术的门槛,深入了解武术技术,以武术引领原学科的背景知识,从而形成真正地以“武术为中心”的研究。
2.国家有别,而技术无界
2019年张伟丽拿下UFC的金腰带,仿佛是中国武术打败世界其他武技的又一见证,随后张伟丽习练传统武术的诸多新闻层出不穷。在之前写过的《中国武术的“中心论”》一文中提到,中国武术的习练者受到自身眼界的限制,自认为自己的武术“天下第一”“独步天下”。虽然中国打开国门几十年之久,中国社会开放、包容的多元化格局早已形成,MMA、UFC等世界格斗赛事在中国广受欢迎,但是众多的拳种传承人守着“武林秘籍”“神功绝技”敝帚自珍,而不去了解学习借鉴其他的武术技术。其实,中国武术中诸多的技术内容都是与域外文化交流、结合的内容。比如佛教对少林拳的影响,中国刀法传入日本,经过日本改良之后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刀技的影响,当前韩国跆拳道的标准化对中国武术标准化理论体系的借鉴等。如果只是站在中国武术的立场就难以真正地明了某些武术技术内容的形成,理解不了当前为什么呈现出如此的形态。我们更多地是在进行技术的比较,却较少进行深入的逻辑解析。
3.过去是现在的起点,未来是现在的延续
现在对武术的探讨都喜欢对其进行传统武术、现代武术进行区分,把当前竞技武术抑或者传统武术进行分开探讨。其实,虽然传统与现代对武术的创造是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但是武术的发展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非一个点一个点的自我生产。“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每一个当前点的发展都是对于历史上一个点的延续,也是未来下一个点发展的基础。例如,明朝呈现武术繁荣景象,门派的爆发是否是宋朝套子的产生,让众习练者在传统方式的转变扩大了习练受众,另一方面套子的积累扩充了习练内容,从而让更多的习练者聚集在一起花费更长的时间,从而形成了需要地点、长久时间投入的习练场所。由此来看,不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他们都是累积的过程,“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不对之前的历史了解,就难以理解当前的状态。
三、眼光向下,身体下乡
对武术的研究,过去总是眼光焦距于顶层,从宏观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的脉络中梳理武术的影子,过多的关注于经典,因为以往传统的大历史叙事方式较难以在下层找到更多的史料,而上层的史料也更客观地呈现真实的面貌。“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历史的书写正从‘大写历史’向‘小写历史’转变,历史的关注也从以往的对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层面的宏阔关注转向于对社会、文化历史表达的关注。”就武术的发展与传承而言,宏观的研究不仅省时省力,更容易获得成果。不过随着武术研究的深入,大历史的历史叙事不仅难以获得较好的成果,而且诸多的研究呈现出泛泛而谈的结果。其实相对于武术资料的稀缺,民间具象化的单一拳种的历史发展的史料可以说是相当丰富。焦距于某一地域、某一拳种、某一人物的武术历史、思想、技术反而更能够有所收获。
对于武术的具象化的呈现中,在与民间的武术习练者的聊天中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武术的血与肉,武术技术流变、武术技术的差异性,我们讲武术呈现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文字的武术表述中我们是难以体会到武术怎么呈现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只有亲身的去到习练者中间,与最朴素的习练者交流、学习,才能感受到武术内在修养在人身上的作用力,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对动作的重复;每一天在不断地重复中凝练技术的细节中坚韧;只有习练之后才能更好地明白拳种技术的流变在不同习练者身上的差异性,缘何同一个拳种在不同地区、不同人身上会演变出不同的技术结果;才能更好地理解武术庞杂从何而来,武术技术的发展该向何处。如果不走进去山野村间就难以对武术先辈缘何如此守旧,如果不进行交流就难以理解为何文字的传承缘何如此稀缺。
以上种种的有关武术具象化结果的呈现,看似是简单的理解就会获得答案,但是不能深入的以自身实践体验,就无法获得真实的武术答案。这就需要我们眼光向下,真正地实现“身体下乡”,亲身体悟感受不同技术内容所蕴含的内在精神与外在的技术流变。我们对武术上层的研究,无非是要真正地实现武术的落地,落在何处,就是最广泛的每一个个体的身上,焦距于真实的个体,那么眼光向下不正是我们所需所求。
特别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 END -
来都来了 不点一下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