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这是一个有关科普、阐释、说明武术的公众号。希望能够为大家对武术这一中国身体文化有更好的认识与了解,也期望能为大家通过武术找寻一条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同时,欢迎大家就武术方面的有关问题与见解进行探讨与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致谢!
今天我们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都特别强调追求速度、力量、节奏,三者缺一不可,无论是传统武术还是竞技武术,对于上述三者的追求都可以说乐在其中。
马明达先生在《论武学与武术文献学》一书的“武艺到武术的转变”的章节中分析认为:“在戚继光《拳经》讲拳法的几个要点中最强调的是‘拳打不知’,即‘迅雷不及掩耳’的疾速效应。先父也经常提醒我:‘疾上又加疾,打了还嫌迟!’毫无疑问‘快’是技术核心,‘快打慢、长打短’是中外一切搏击技艺普遍意义上的法则。”可以看出以往传统的武术习练追求的是以“快”打慢,近代技击家李小龙在创立的截拳道的理念中也认为“拳打直线”,提倡“速度”和“力量”,而速度放在第一位,才能最快的击倒对方。
马明达先生接着讲到:“后来的多种拳派虽然也讲这些法则,讲速度、力量和灵巧的综合发挥,但往往更侧重于‘劲道’的掌握和表达,甚至强调以慢制快、以柔制刚的特殊效应,把非普遍的理论提升为普遍原则,本质上是突出门派特点,是突出特殊的‘拳理’。‘劲道’的要点是对某种特殊力量运行规律的努力追求和成功表达,这种追求和表达让练家意趣盎然,在曲径通幽和无止境的探索中感受‘练‘的快意和‘打’的臆想,对练习者确有很大吸引力。特别对那些早就与强弩劲弓、金戈铁马相去遥远而又念念不忘‘书剑精神’、‘琴剑情怀’的士大夫而言,这种含蓄高雅的运动方式很合口味,是故断断探讨,乐此不疲。”从中可以看出,对‘劲道’的追求转变了武术习练者的兴趣与意向,也就是说正是从速度“快”的追求转变为对“劲力”的追求,中国武术从技术思想与认识层面跳脱出了对技击搏杀单一的牢笼。
马明达先生再次提到:“总之,‘劲道’不以胜败输赢为最高标准,而是以享受演练情趣为主旨,即使是精心设计的对抗性运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可以点到为止、心领神会的‘技击游戏’。各种体质体能的练习者都可以量力而行,或刚或柔,或紧或慢,在拟似较量中品尝‘打’的乐趣,又可以以‘内家拳’高自标置,似乎比‘其法主于搏人’的‘外家拳’更显高明。尽管许多练家并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点,总是把特殊的击技功效说得神乎其神,而本质上与真实的搏击毕不是一码事,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对劲力最终的追求实现了武术习练的多元化,其实正是因为多元化而扩大了受众的范围,从而致使武术形成了今天大而广,广而博的局面。
显然,从以上马明达先生的几段话中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从“快”到“劲力”的转变,今天不论是传统武术还是竞技武术与以往的“伤人”的武术技术在习练方式、价值意向的追求方面都有着诸多的不同,也正是这种追求的改变虽然逐渐地逝去了武术原始主流的技击能力,反而使武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枯木逢春,不拘泥于自我的束缚,从而赢得了长久的发展。
或许也正是这种转变实现了武术由搏杀的手段实现了文明化的进程,形成了禅武一体的少林拳,讲究太极阴阳的太极拳,讲究五行生克的形意拳,讲究四正四隅八卦的八卦掌等,使中华武术由身体的技术演进为精神的技术,进而形成由身体的文化向着文化的身体转变。
- END -
猜你喜欢
“武术”到底叫什么名字?
是否要让孩子练习武术?
武术的“样板化”
武术的“自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