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教育最缺什么?


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区别于专业课程的普修武术课程而言,武术课程都是以体育性质的技术内容在课堂中呈现,长拳的弓、马、仆、歇、虚,太极拳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对于普修的武术课程,当下提倡的思政课程的融入在理论研究文字呈现的价值意义大于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际价值的。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抱拳礼、塑造意志、强身健体等可以较好地通过技术课程展现出来。相对于大学生习练的24式太极拳而言,更像是一种体验课,无论是对学生的体能、心率以及思政的融入都较少的能够达到要求。
就以技术的掌握而言,无论是篮球、排球的课程,貌似(婉转来讲)学生总体对技术的掌握都要好于武术,因为武术技术的难度最大,所以学生武术技术掌握的也最为“拉跨”,从本人经常在操场的观察以及与学生的聊天中得到一个结果,太极拳是最难的,也是较难以受到众多学生欢迎的课程。不仅是学生,对于诸多其他普修课的体育老师不得不进行太极拳教学时,武术也是最不受欢迎的技能之一了。
虽然最近几年社会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一定的转向,从而引起了人们对武术认识抑或者更多的是对太极拳积极正面的认识,但是技术难度对于学生来说依然是难以逾越的坎。这也是武术自身现实尴尬的存在。
对于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在大学选择了武术作为专项的学生而言,似乎也是个艰难的事情,因为与其他项目相比较,确实如果按照同等的付出与辛苦来讲,武术技术的掌握与篮球、足球的水平也不在一个层次。
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于武术的认识与了解似乎也只是停留在对于技术的不断重复。练完长拳练习少林、太极,太极技术不仅有陈、杨、武、吴、孙,之后还有形意、八卦,还有更多的刀、枪、剑、棍,数不完的套路,似乎是一个穷其一生也难以达到的尽头。在理论课上的武术概论、中国武术史似乎也只是对于武术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与了解。
更多地对于武术的了解,还是把武术放在体育属性之下当做一个简单的肢体技术。因为今天来看,我们无论是对于长拳、太极拳还是少林拳,都是技术的彰显,与我们日常所提到的武术之中所蕴含的内在精神、传统哲学在技术中并没有具象化呈现。
或许我们认为武术技术本身的创造就是传统哲学的再现。我们不去否认这一现实的问题,但是在武术课程的呈现中,对于学生通过技术所能够对于哲学的再现,又能够感受多少呢?不说普修的课程,就说民传专业或者是体育专业专修武术的学生而言,除了泛化武术的“天行健,自强不息”以外,都是寥寥的一句“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
对于武术与体育的区别,中国身体与西方身体的不同就在于背后所彰显的文化,而当前我们对技术内容的刻苦追求,反而减少了对武术技理、文化因素的追求,从而导致我们培养出了更多演练的高手,而失去了对拳理、对武术内涵彰显的失重,逐渐地向着真正的体育之路演变。最终的结果是作为中国传统身体与别于西方身体运动的武术,在体育的框定之下只能越来越附着于体育本身,而失去了自身。
这不是武术本身的问题,这是在中国武术教育系统之下教育的结果。武术的教育看似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武术,而最终却逐渐地使武术发生了转向。
特别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 END -

点个在看 你最好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