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我们练不好拳?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看到这个名字,较大概率会引起争议,因为现在怎么就会练不好拳?这里面“练不好”的定义是什么?这背后透漏出的“练好”的概念又是什么?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何来“好”与“不好”一说呢?百人百说,千人千言,众说纷纭。
国家冠军们飒爽英姿不代表技艺高超吗?散打比赛上的踢、打、摔、拿,哪个不是实战高手?还有摔跤比赛、射箭比赛等其实不都是身手矫捷之人,技艺之高传统社会的人怎么能够比较?
其实,在此处的是“练不好拳”,与武术的训练以及习练武术是有差别的,现在说到武术的训练一般是一项正规的、是许多年少年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就像上面提到的专业运动员或者武校的专业习练者,而练拳更多的是市井街巷,田间地头,类似刷把式的休闲方式。‍
在传统社会中,我们所能看到的众多武术大家较多的是出自于民间,而民间对武术的习练更多的是一种休闲方式,例如陈王廷提到:“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这种在耕田之余的“造拳”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消遣。
在《逝去的武林》一书中也提到,“晚上无事‍,大家聚集在一起切磋拳技”,更是有为了学拳一晚上跑几十公里去学习,当然这其中有对武术热爱的执着追求,也可以看出大家都是在闲暇之余才去练习武术,自身首要的目标是先要完成白天的工作,好生存生活的。

在《布衣拳师——刘宝山》这本书中也有记载,刘宝山老先生作为近代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回忆中提到“以前都是晚上闲暇时间练习武术”,有幸在与老先生的几次聊天中也都提到“白天生产,晚上练拳”。练拳是大家最主要的爱好,也是最主要的闲暇生活方式。
由此来看,练拳在传统的乡间而言更多的是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其实反而是这种最为简单、简朴的执着追求,才成就了诸多武术如漫天繁星般四射乡野。
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多元化的转向,诸多乡村的人逐渐向城市转移,农村多元化的休闲方式以及劳作方式从而减少了田间地头、市井街巷的练拳身影。
如抖音账号为“宋潥珉(道影禅心)”发布的视频中显示,嵩山阮村民间拳师史文杰先生用铁锨演练功夫的视频。铁锨作为生产生活的农用工具,而在即兴之余又是习练武术的工具,不仅铁锨,锄头、木杈、耙子等都是武术演练的对象。
而当前农业发生的转变,机械化设备代替了生产农具,那么随之而来的演练器械以及演练场景的逝去,田间地头的习练生活方式也就逐渐地消失与散去,特别是乡村年轻人的逐渐向城市转移,人口的流动造就了后续的人口减少,乡村的武术逐渐地逝去。
最为重要的是,其他休闲方式的出现,手机、广场舞、篮球、电视等娱乐性活动的丰富逐渐使以武术这一休闲娱乐方式逐渐消失,当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生存生活以及其他的娱乐活动之中后,自然练拳也就少了。特别是诸多的无论是青少年还是老年人习练武术都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性,如老年人的强身健体,青少年的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升学考试等等,而非简单的、纯粹的喜欢、爱好。那么,这种有目的性的需求当一旦不再需要之时也最是容易发生转变。
由此,当武术不再被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一种最主要的休闲方式,当武术被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工具,相比较而言,练不好拳也就不足奇怪了。
特别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 END -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