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前几天一则消息刷爆微信群,在好几个有关武术的群里都看到了这一条消息,内容是:“3月29日上午九点,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一个注定载入中国武术发展史册的日子,关于一场中国武术的大讨论在此隆重举行。时隔多年,国家武术研究院召集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委员会的学者齐聚京城,就武术研究院的调研结果进行讨论。”其中首要提到的问题是“竞技武术套路在规则导向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远离了武术的本质即攻防,过度重视难度动作,应该引起反思。”
而后3月30号中国武术协会公众号发布“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调研座谈会在京举行”的相关新闻中提到“专家们纷纷表示竞技武术套路在规则导向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过度强调难度动作,偏离了武术攻防的本质,导致运动员大量伤病,应该引起反思。”并建议:“武术的发展应该立足于“守正创新”,要“守住”武术的根和魂。”
此次会议是由体育总局武术中心副主任、武术研究院副院长陈冲同志主持,体育总局武术中心主任、武术研究院院长张玉萍同志出席并讲话,体育总局武术中心副主任、武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永强同志通报相关调研情况。可以看出此次有关武术会议的规格之高。
对竞技武术的探讨与反思早已有之,批判与赞扬共存。不过随着竞技规则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竞技动作库的不断创新,竞技武术蓬勃发展似乎越来越偏离了武术自身。
在前几天与朋友有关竞技武术的探讨中,朋友提到:“老一辈的竞技武术习练者还是有功夫的,因为他们诸多是从传统转化而来。”其实,不难看出,老一辈的竞技武术家较多有着传统武术习练的经历,而当前的竞技武术习练者就是纯粹的竞技武术习练者。
竞技武术创建的初衷在与武术与体育的接轨,更确切的是期望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获得统一的标准。而当下的竞技武术似乎不仅与体育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自身完全成为体育的下属内容,而忽视了武术自身的技术特色,更是在文化层面舍弃了武术所彰显的文化内涵。
特别是当下的竞技武术的难度更是让人望而却步,武术的本质功能是技击,虽然竞技武术体现不出武术的技击特色,也就是习练竞技武术虽然不可能展现武术技击的存在,但是武术动作本身必然具有技击的本质特征才能够称其为武术,那么竞技武术本身的特征也就有待存疑了。
当下的竞技武术整体演练下来,除了眼花缭乱的难度转体也就再没有动作可言,更为可怕的是对于竞技的武术比赛都是以“得难度者得天下”,比的是运动员的旋风脚、旋子、腾空外摆、后空翻等等难度动作谁转的多、起的高、落地稳,衔接好、空中漂亮。
不能说这些动作做的好就不是“功夫”,它是“功夫”但不是武术。对于武术的本质而言,武术是以技击存在的,上述特征的彰显与体操又有何不同?如果把上述内容当做未来武术发展本质的话,武术大概率是不需要存在的,因为体操可以比上述的内容做的更好。而武术就是以技击为主要特色,在实现技击的前提下彰显身体的自然之美这无可厚非,如果逝去了技击武术便不再是武术,可以为武术归类为体操武术了。
由此来看,对于竞技武术的回归是必要的,而且是及时的,虽然当前社会层面对于武术技击的功能产生了质疑,武术技击功能本身产生了断层。但是目前来看,依然是存在的,也是当下社会人们期望的,如果对于竞技武术继续发展下去,当真正地武术先辈们完全逝去,那么武术便真的成为了“回忆”。
对于诸多专家提出的竞技武术要“‘守住’武术的根和魂”,就是要回归武术的本质,以技击特色彰显武术的发展,才能够为更多的人认同与喜爱,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武术自身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文化自信、自强。
特别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 END -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