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对于当下竞技武术现状的探讨,应该更多地注意竞技武术缘何成为当下的武术主流。当诸多竞技武术的先辈对竞技武术摇头叹息,诸多社会层面的先辈们对竞技武术横眉冷对之时,竞技武术虽然看似繁花似锦,但“高处不胜寒”,应该居安思危,对其进行梳理、追溯、理解、明白竞技武术演变成当下的内外因素何为,产生这种结果的成因在何处。
对于当下的竞技武术而言,能够成为武术的发展主流不可否认当然是特定时期政府主导下的行为,如在《回归技击:竞技武术的救赎》一文种所提到的“竞技武术创建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中国武术的现代化转型,主要是为了促进中国武术与以西方体育为主导的世界体育的接轨。”“使其更具观赏性和竞技性,并在国际竞技舞台上展现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
政府对竞技武术主导的初衷是为了国家需求下的体育发展,武术作为国家需求下为促进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的共同发展而产生的产物存在,必然是受到政府支持。但是就目前的竞技武术不断竞技化的“一条路走到黑”的模式,似乎与政府的初衷也存在着诸多的背道而驰,也就是说当下的竞技武术发展路径貌似是政府主导但也是竞技武术自身不断自我发展的结果。
而竞技武术成为武术发展的主因主要在于“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在何处?在学校。竞技武术主导了青少年习练者升学的途径,统治了诸多武术习练者进入大学的机会以及高校的工作路径。
当然,这不仅是武术,对于众多的体育项目也是如此,但是对于武术而言,武术习练者的生存路径相比较于乒乓球、篮球、游泳等体育项目而言似乎更难以生存生活,也就导致了对于上升通道的争夺也就更为激烈。
对学校的主导可以说是竞技武术从根本上对传统武术的发展进行了扼杀。数看当下社会层面的武术馆,多是以竞技武术内容为主要的培训内容,即使是以传统的习练内容,也多是在不断比赛的规则之中进行了对内容与形式的更改,更多地是以“演练为王”,这种改变虽然看似已然是传统的存在,其实本身就已经在“打分”的规则之下进行了潜移默化的规训。是学校主导下的结果。
在社会层面而言,之前也在文章中提到:“社会需求是竞技武术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武术的本质价值本身与和谐是一个矛盾的对立,武术想要发展,必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出让给社会以求得生存。而‘出路’是竞技武术换来的最大依仗,是得以获得更多习练者青睐的缘由,那么‘出路’也相似作用着竞技武术的长短方圆。”也就是近代的文明社会制度,工业化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在乡土社会下生活诸多年月的武术难以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不得不做出诸多的改变。
而竞技武术对于对当下社会环境的生存更是有着诸多的适应性,应当说竞技武术本身就是文明社会主义制度,工业化的生活方式下的产物。
当然,于武术自身而言,当被政府主导、社会转向、学校规训之后,武术自身也就不需要自身了。
特别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 END -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