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武”的关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这是一个有关科普、阐释、说明武术的公众号。希望能够为大家对武术这一中国身体文化有更好的认识与了解,也期望能为大家通过武术找寻一条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同时,欢迎大家就武术方面的有关问题与见解进行探讨与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致谢!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非文无以附众,非武无以威敌,能文能武,则万邦以之为法矣。”从中国上千年的认识中可以看出,“文”与“武”是一个人的两条腿,任何一条腿走的慢了,都容易扯着“裆”。
从周朝开始,六艺作为培养贵族子弟的重要内容成为教育之根本,而其中的“射与御”与今天高考的“语、数、外”处于同等地位,由此可见其重视程度,必然也在家教的“一对一”教学之序列的。而人们多认为儒家重视礼教文化,殊不知孔子特别注重对“武”的培养,孔子有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继承了周朝“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授弟子,并且认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那么,一个呼之欲出的问题出现了,儒家纲常作为传统社会绵延千年的礼仪秩序得到了众多朝代的认可与肯定,武术作为儒家及其重视的一个主要部分,为何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消失或者隐匿了,武术处在了何位置呢?
唐朝时期,众多文人士子都把从军作为远大志向,“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诗人都以高超的个人武艺报国从军,即使仙气飘飘的诗仙李白也有着“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美好愿景。李白被称为游侠诗人,在其人生的几十年间游历了唐朝的旖旎江山,越是风景独好的地方道路必然艰难险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一定的技击技术怎么能够遨游四海、上穷碧落,早不知做了哪位绿林强盗的刀下之鬼和猛兽的腹中之食。在唐朝,这些豪迈的英勇气概单单是任一“文”或者“武”难以塑造的,必然是“文”与“武”的彰显,才能够成就出个人的豪迈气息,汇聚成为巍峨的大唐盛世,也才能招致四海以臣服。
“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得以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使北宋江山得以稳固,以“武”得江山、以“去武”稳江山,从而开端了对“武”的限制。虽然在此处的“武”还更多的是指对于军事的武力,但是对军事武力的限制也在逐渐地向着个人技术能力的“武”演进,因为一个人高超的武力能力是得以聚集“群体”的首要条件。自此“朝廷对于武的抑制,从而导致‘武’这个行当的权力空间被大大压缩,武人对朝廷、社会的影响力下降,从而导致武官吸引力下降,更难吸引人才,形成恶性循环。”武人地位的下降又进一步的彰显出“文”的重要性。特别是到南宋时期,被辽、金、夏欺负怕的纸醉金迷、偏安一隅、喜欢醉生梦死“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南朝,在面对群狼环伺,很容易以自身“文”的强大来麻醉自己以维持自身早已脆弱不堪的文化自尊心,犹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无二,就此来看阿Q精神中国古来有之。这种失落心态更加加重了朝堂对武力的蔑视,在对外战争不断受挫的情境下,以“文”来填补心理的失落感,更加奠定了“文”与“武”的分途,从而呈现出更为严重的文重武轻的现象。这一对统治者在和平时期对内防范江山稳固的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方式在随后的朝代中愈演愈烈。
“文”与“武”的发展是相伴而生的关系,虽然文中的“文”与“武”更多的是指宏阔的文备国策与武力军事,但是正是这种宏阔的发展规训着个人志向的发展,而正是单个的个人组成所汇聚的精神影响着时代的兴盛与衰败。不同朝代对“文”与“武”的重视与轻视也造就了不同的发展结果。“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历史经验来看,“文”与“武”的并重必然会带来社会的繁荣与昌盛,而对“武”的失衡,必然会被带来个人的“鼻青脸肿”,严重点的国家“割地赔款”。

- END -

点个在看 你最好看

到顶部